重读父亲这本书

2019-07-01 06:39郑璟璇
神州·上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李安世俗亲情

郑璟璇

看完李安导演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之后,在对其精巧的剧作文本和叙事技巧心生赞叹的同时,对父亲这个承载着太多责任与情感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领会。

文化差异,无形推手

《推手》中的父亲朱老即便年逾古稀,身子骨依然硬朗到纽约的15个警察都挪动不了他半步。可面对在美国定居组建家庭的儿子和他时常冲突冷战不断的美国儿媳,他却不得不在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和冲突中选择妥协,不断寻找冲突与亲情之间的平衡。

身怀高超拳技的老人代表着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而置身于西方与之对立的庞大环境中,却又显得格外渺小和力不从心,格格不入的孤独也成为了必然。而同在一个屋檐下,文化差异的无形压力始终压迫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神经。矛盾

逐渐累积至一个突破口,使得所有人冷静下来反思、重新寻求新的平衡点。在电影短短一百多分钟的时间里,导演李安将视角置于一个普通家庭的变迁,通过文化对立的形态,以小见大地剖析揭露出现实的无奈与人性的自私。

面对现实生活强大而无形的“推手”,只得用太极拳讲求的以柔克刚寻求内心与外界的平衡。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相比于其它两部电影,《饮食男女》展示了一位颇具反差感的父亲形象。另外两部电影展示的是儿子令父亲失望,而这部则是父亲令孩子失望。一生做菜的朱爸掌控得了厨房,掌控得住火候,却处理不好家务事。本应是传统伦理的守道者、捍卫者,却在最后晚餐上偏偏做了一个啼笑皆非的十足叛逆者。

二女兒家倩是整个家庭的灵魂和支柱,起初她是最想离开家、父亲感情最僵化的女儿,但骨子里的倔强和执着使她甘愿一次又一次放弃了远走高飞的机会,最终成为了唯一一个面临家庭即将解体时,选择承担一切和努力维系亲情的人。看上去是最理想维持这个家的是朱老爷子,但实际上他对这个家的抛弃却义无反顾。

直到在那个即将卖出的庭院里,喝了二女儿亲手煲的一顿汤,朱爸才真正读懂了家珍对这个家的坚守,领悟到谁才是这个家的灵魂。他找到了对生活的正确理解,也重获了幸福的滋味。

味觉的回归,实际是亲情与家庭的回归,是人生真谛的回归。

一场喜宴,压抑千年的释放

《喜宴》是父亲三部曲中最令我深思的一部。在这部电影中,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更是李安对中国五千年发展以来国民深植骨髓的劣根性的暗讽。

古往今来,在颇具形式感的婚宴中,中国人始终打着传统的旗号闹洞房、抢新娘,在普罗大众和所谓“国粹”的掩护下,满足自己变态的窥私欲。压抑多年的性欲与生命原始的欲望,在此时得以爆发和宣泄。

性,在中国社会一直是一个两极化的名词。一方面,我们把它这种视为丑陋的,肮脏的,不登不雅之堂;而另一方面,正因这种中国社会普遍存大的对性的认识,造就了中国人五千来的性欲的压抑,才使得闹洞房里的种种陋习在一场地喜宴里打着传统的幌子光明正大地进行。

而反观喜宴上外国人的表现,瞠目结舌,无语凝噎,想必也着实见识到中国喜宴的热情、荒诞与疯狂。

影片最后父亲通过安检时的背影让我感触颇深。幽黑的隧道,一头是西蒙,伟同和威威,一头是高父高母二人。高父高母早已心照不宣,这三人组建的家庭或许有悖于中国传统的伦理纲常,但却满足了个体之间的温情与幸福。年老的一代渐行渐远,而年经的一代目送着他们的背影,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新旧观念的冲突中,不断寻求着自己的幸福。

高父最后过安检时高举双手的背影,是向世俗伦理的投降,是对下一代幸福的妥协。

父亲,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肩负起一个家庭血脉相承的情感与责任。世俗伦理与家庭之间的矛盾,个体在家庭和世俗伦理前的困境与牺牲,在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彰显。愿个体对自由与幸福的追求终有一日能够冲破世俗的枷锁,在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中不断趋于平衡。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猜你喜欢
李安世俗亲情
永不凋零的亲情
不愿向世俗投降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清明话亲情
一件新出于闐語世俗文書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
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