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育人机制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路径设计与分析

2019-07-02 06:56李俊玲杨保华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育人

李俊玲, 杨保华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1 研究背景

在教育部刚刚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显然,如何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除了要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阵地外,在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中结合课程知识、专业技能如何贯穿思想政治工作即“课程思政”的教学全过程更为重要,任务也更艰巨。

2017年初,为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引领,打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思政课“孤岛化”的窘境,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上海高校率先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让每门课程都体现一定的思政映射点。显然,如何让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正成为新的社会科学研究热点。

新时代、新受众,当前大学生的关注点、接受习惯已经发生颠覆性变化,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个体需求,因此传统教学方式需要协同助力。另外,由于高职院校拥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更难有效建立“课程思政”体系,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两张皮”现象。

课程思想政治问题既包括普通本科大学的一般性问题,同时也包括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具体如下:

(1)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属性没有得到完全体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存在脱节现象。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没有得到完全体现,思政课程和思政教育存在脱节现象。

(3)高职院校专业及学生与企业结合非常紧密,经常深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训及顶岗实习,其思政课程育人难以得到有效实施,专业实训和思政教育存在脱节现象。

因此,高职院校基于协同育人机制下的“课程思政”亟待改革和实施。协同教育模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经验运用到专业课程建设中,形成全方位德育“大熔炉”的教育合力;准确把握不同性质课程特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

2 实施路径分析

本研究基于高职院校的特点,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工作新格局为目标导向,研究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显性教育功能与专业课程、综合素养课程的隐性教育功能的协同教育模式,其具有独特的优势。

研究新时代高职思政课程融入基础类和专业类课程的可行性,开拓高职协同育人“课程思政”教学的新思路,即从四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研究,包括思政课教学提升计划、“课程思政”行动计划、红色案例库资源建设和“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思政”研究框架

2.1 实施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计划

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满意度,抓住教材、教师和教学三大关键要素,立足课程、课堂,深化思政课理论教学模式改革。开展以问题为导向专题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参与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激励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推进思政理论及实践教学与学生德育考核深度融合;有效推进信息化等教育新技术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正确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学生活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政课学习积极性,重点在完善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教学案例建设,通过各个院系的“课程思政”推荐课程有效建立课程思政标杆与示范效应。

2.2 在全院范围内实施“课程思政”行动计划

每门课程要结合课程特色,设计课程导论环节,强调专业伦理、时政要素、工匠精神等思政内容。每个单元的教学设计要明确体现德育内涵与元素,授课教师要结合当下经济社会形势与时事热点,从育人角度阐述成长与成才关系,学院每学年组织一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或经验交流活动,有效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

例如,在信息类基础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中,在讲述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单元时,以其中的单支循环为例,由于单支循环只有满足一定条件时,才能够进行下一步循环操作,否则就结束本次程序运行,其程序流程图如图2 (a)所示。以大国工匠卢仁峰为例,这里面包含了两次单分支结构,其一是在他右手受伤前,由于坦克在被击中时,单位面积几乎承担了上百吨的压力,因此对其焊接质量要求非常的高,合格率要求达到100%,否则就是残次品,很明显这就是一个单分支循环如图2 (b)所示;其二是在卢仁峰右手受伤后,如果无法保证焊接质量那他只能被迫转岗,放弃心爱的坦克焊接事业,但是卢仁峰在焊接车间这样密闭、高温的环境下,苦练左手焊接技能,终于达到了坦克对焊接质量的要求,这显然又是另一个单分支结构如图2 (c)所示。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爱国主义和大国工匠等课程思政题材:卢仁峰为了我国军工质量的提升而苦练技能,从他身上我们看到极致、专注、坚守本职工作的可贵品质。

图2 单分支程序流程图

再者在《钳工实训》课程上,我们可以学习“蛟龙号”上的“两丝”钳工顾秋亮,年近花甲仍然负责组装4 500 m载人潜水器,他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使学生折服,以此要求学生在多次实际操练过程中学习他的“螺丝钉”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在实训室管理中对接企业5S标准。

2.3 采取“三融合”的方法完善红色案例库,融合专业课与思政课知识点

我校正在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其目标就是把专业课与思政课知识点进行融合,针对各专业建立适合的红色案例库,以完善专业思政的教育,其要遵循的原则就是融道于教、融德于教、融乐于教。

(1)融道于教。微积分是近代数学的重要基础,以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为例,极限原理就是不忘初心(极限目标)、砥砺前行、无限接近,如式(1)所示,配合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方得始终、一丝不苟、作风严谨等元素,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领会工匠精神,感受到工匠精神就在身边。

(1)

(2)融德于教。微积分原理就是将函数曲线下无限小的面积进行连续求和,如式(2)所示,其隐含的思政知识点就是“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养小德才能成大德。——习近平”及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2)

(3)融教于乐。在引人入胜中潜移默化课程思政知识点,做到快乐教学,表现为:生动活泼、喜闻乐见、情景化、故事化、游戏化、幽默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互动式、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等等,做到融教于乐。

我校开设的《音乐鉴赏》为例,在讲授民族音乐及音乐家时,做到共同特点都是爱国主义,把优秀的民族作品、爱国主义作品介绍给学生,再引入国外有代表性的音乐,使学生欣赏外国音乐的同时,产生对祖国的民族自豪感,增加文化自信,如图3所示。

在案例使用的过程中,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不仅强调解剖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积极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上案例构建原则可推广至各个专业,建立系列化的“课程思政”案例库,所有案例应有效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专业领域内重点问题,或实践中代表性问题,突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将入选的案例在全校宣传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并将案例库评选成果纳入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2.4 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为完善育人评价体系,在现有的听课评价中增加“课程思政”的内容,学院督导在全面听课的基础上,每年推出1~2门思想政治功能明显的示范课,建设有“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基地,引领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对于在基础类和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教师予以适当的名誉或物质奖励,形成示范作用,逐步完善学院激励机制。

图3 融教于乐的案例设计

3 结 论

本文基于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初步设计出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研究框架与实施路径,从四方面构建包涵思政教学提升计划、“课程思政”行动计划、红色案例库资源建设和“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的评价体系,最终建构思政课、专业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三位一体的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