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显/内隐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2019-07-02 08:42周庭华谢艳红周宣丰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9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

周庭华 谢艳红 周宣丰

【摘要】外显/内隐学习是目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作为人类两个基本的学习机制,外显和内隐学习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功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发生条件,然而,两者之间并不是一种完全隔离的状态,而是有着一定的联系和某种程度上的同一性。因此,在外语教学中,除了强调显性学习外,还要加强学生的隐性学习,使外显和内隐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外语学习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关键词】外显学习  内隐学习  外语教学

【基金项目】江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课题“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含人文教育)的纵向研究”(课题批准号:JME18008),江门市哲社规划项目“高考改革下的高中英语模块化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项目批准号:JM2016C68)。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9-0120-02

美国心理学家Reber(1967)发表《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    (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s)一文,首次提出内隐(隐性)学习的概念,他将其界定为“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过程,即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根据其后的一系列研究,他把学习划分为外显学习(explicit learning)和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两种。但是近年来,人们发现两者之间的界限并非如此清晰,两者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联系。目前,在语言习得领域基本认同的观点是:人类在习得母语,尤其是对母语语法的习得,主要依靠隐性学习机制,而二语习得同时使用了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两种学习机制。

1.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的概念及特征

1.1外显学习的概念和特征

所谓外显学习是指受意识控制,需要付出努力,采取一定的策略来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通过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叫外显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外显学习具有以下特征:(1)意识性学习者需要意志的努力与参与学习过程,这是其根本特征;(2)目的性和计划性:外显学习把获取知识作为直接目的,其学习过程处于严格计划中;(3)不稳定性:外显学习受到年龄、智力、动机和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和好易变性;(4)付出性:外显学习过程需要学习者付出一定量的心理资源,要对学习对象投入注意力,甚至进行强制性记忆。

1.2内隐学习的概念和特征

内隐学习是没有明确地意识到或陈述出控制学习者的行为规则是什么,但却获得了这种规则的学习过程,其获得的知识叫内隐知识(implicit knowledge)。内隐学习的特征有:(1)无意识性:学习者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条件下发现刺激任务的隐含规则和潜在结构,并学会在任务环境中对复杂的关系作出适当的反应,它是保证内隐学习真正产生的前提;(2)稳定性:不受或较少受心理或神经损伤的影响,也不易受年龄、智力、动机和情感等其他因素的影响;(3)耐久性: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比外显学习获得的知识更具有耐久性,在理论上保证了学习者的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4)无加工容量限制性: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和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很少受加工容量和注意资源分配因素的影响。

2.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的关系

2.1外显与内隐学习的差异

阳志清和杨烈祥(2006)从学习本质出发,指出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过程:外显学习需要意识参与并采取一定策略的学习过程;而内隐学习则是无意识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学习过程,这是二者最根本的差异。

郭秀艳((2004)从现象、神经生理学和学习机制等方面总结了外显与内隐学习的差异。从现象方面看,外显学习是需要意识的参与,它受年龄、智力、动机和情感等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因而常常是不稳定的。而且,外显学习获得的是特定的刺激或是刺激间某些表层的规则,因而外显学习是表层的。现有的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外显和内隐学习的生理学基础不相同,两者有各自独立的生理机制;在心理能力方面,内隐学习是无意识的纯粹的接触效应,它不需要或者很少分配注意资源,而外显学习是需要有意识努力的加工过程。

刘耀中((2001)则从动态的角度指出了外显与内隐学习的差异。从学习的运作机制上看,内隐学习具有突发性,学习者可能在一瞬间依靠直觉、领悟、灵感等方式解决问题和抽象概括出刺激中隐含的深层规则,这一过程并无明显的逻辑程序;从加工过程上看,内隐学习的加工过程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无需耗费注意资源,因而心理容量巨大;从学习结果来看,内隐学习所获得的主要是程序性知识,储存于潜意识中,不能有意识地加以保存或提取,也不能用显性言语表达,但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自动激活,自行发挥作用。

2.2外显与内隐学习的联系

虽然外显和内隐学习是两种本质不同的學习机制,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外显和内隐学习并不是处于一种完全隔绝状态,而是有一定的联系和某种程度上的同一性。如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学习特异性;两种学习方式都需要一定的注意,即学习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注意资源和选择性加工,但内隐学习的注意需求比外显学习低。

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既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习,又存在着相互作用、辩证转化的复杂关系。Mathews等(1989)最早用实验证明:当学习者共同运用内隐和外显两种学习方式时,其效果是最好的,并将此现象定义为协同效应。此后,研究者越来越把视线集中于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协同关系的探讨上。Richer & Lewi的研究发现,随着被试外显报告所用规则能力的提高,他们也内隐地发展了更丰富的规则性知识。Berry & Dick也指出,在复杂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内隐知识始终领先于外显知识。

国内学者杨治良等用“钢筋水泥模型”形象地分析了内隐与外显学习之间的关系。郭秀艳((2002)等在引进了国外先进有效的强分离程序一匹配和编辑对人工语法学习进行了研究,以探讨内隐与外显学习过程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匹配和编辑任务交替相继出现时,学习效果最好,这表明匹配和编辑任务相互促进,即内隐训练和外显训练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此外还揭示出,在不同的人工语法材料中内隐与外显学习相互作用的内涵不同,也就是说相互作用受到学习材料因素的影响学习限定状态语法材料时,内隐加工贡献大;而学习双条件语法材料时,则外显加工贡献大。由此可见,为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相互作用达到最佳状态,针对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突出不同的学习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3.外显/内隐学习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3.1高度重视学生的内隐学习

以往的外语教学偏重于外显学习,不利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发展。内隐学习的相关研究揭示了人类存在着两种学习系统,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功能,二者相互独立,平行发生。由于内隐学习是自发进行的,无需主观努力,因而有着无限的心理资源和巨大的心理容量,这对于我们开发和利用学生心理资源和心理潜能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外语学习中语感的形成即为一成功例证。语感的获得过程是自动的、无需意识努力去发现语言结构的规则,却可以在言语行为中准确地使用,一旦语感获得后,人们就能够对语言规则进行迁移,从而在以后的言语活动中更加自如地使用规则。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内隐学习。

3.2注重外显知识体系的建构

研究表明,内隐学习的加工过程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具有自动化特点,但是,这种自动化加工能力是建立在被内化了的知识之上知识积累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有内隐特点也有外显特性(戴雪梅,2005)。外显知识被完全“内化”就会变成内隐知识。由此可见,外显学习可促使内隐学习的进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外显知识(包括语法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储备和建构。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和指导学生扩大知识量,让他们学会建构自己的外显知识体系。

3.3加强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的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割裂了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的内在联系,厚此薄彼(张宏武,2007)。在应试压力下,外语教学中始终贯穿的是冷峻的外显学习,忽略了学生的内隐学习;而交际法片面强调语言的运用,忽视了语言的规范,夸大了内隐学习的作用作为人类两个基本的学习机制,外显和内隐学习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功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发生条件在非目标语环境下的外语学习,学习者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外显学习获得语言知识,而语调、表情乃至于语用等语言知识之外的知识和语言的深层规则却主要是通过内隐学习获得。因此,在外语教学中,理想的外语学习理念是外显和内隐学习有机地结合,即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的协同作用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4.总结

作为人类两个基本的学习机制,外显和内隐学习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功能,这两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相对独立地发挥各自的作用,但也不是绝对割裂的。已有的研究表明,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皆存在于外语学习之中,但究竟哪种机制的作用更为显著,目前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非目标语环境下的外语学习中,内隐学习在对复杂规则的把握上优于外显学习,但外显学习在掌握以逻辑命题为基础的系统知识方面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只有把两种学习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外语学习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Mathews,R, C., Buss,R.R., &Stanlcy, W.B. Role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processes in learning from examples:A synergistic effcet. L,xperimental 1syehology:Lcarning, Memory&   Cognition, 1989(6):1083-1100.

[2]Reber, A. S.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s.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67(5):855-863.

[3]戴雪梅,內隐学习研究进展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第1期.

[4]郭秀艳、杨治良,内隐学习的研究历程[J],《心理科学进展》,2002第3期.

[5]郭秀艳,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关系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第2期.

[6]刘耀中,内隐学习与学习理论的构建[J],《教育研究》,2001第8期.

[7]阳志清、杨烈祥,外语教学中的内隐/外显学习动态权衡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第12期.

[8]张宏武,二语习得中的外显与内隐学习机制[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第4期.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项目式教学模式在外语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当代具-身嵌入认知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应用价值
大学外语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基于联结主义理论的外语教学研究
微媒介在辅助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