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关系研究

2019-07-03 02:22张洪亮王铁成
现代管理科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经济周期

张洪亮 王铁成

摘要: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是导致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事实上,与经济周期类似,技术创新通常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特点,同时经济周期与创新周期之间存在着复杂关系,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仍然未能形成一致结论。从逻辑上、历史上分析经济周期与创新周期的关系,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两种周期之间相关作用的机制,而且对于政策制定来说具有重要含义。

关键词:技术创新周期;经济周期;创新政策

一、 文献回顾

经济周期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议题之一,尤其是自Shumpeter提出创新理论以来,许多学者将科技创新与经济周期联系起来进行思考。Shumpeter(1939)在《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运行的理论、历史的和统计分析》一书中指出,技术创新是经济周期的一个关键解释因素,熊彼特认为,创新活动,包括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等并不是由经济周期决定的,相反,正是上述创新因素的变化决定了经济周期波动。在继承熊彼特思想的基础上,Kydland和Prescott(1977)提出了“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经济波动的原因并不是市场机制的不完善,而是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真实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技术冲击(Technology Shock)。

创新活动与经济周期之间呈现出“逆周期”特点,即在经济衰退时期的企业研发投入力度大于景气时期的投入力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萧条时期企业创新活动的机会成本更低。Shleifer(1986)较早地注意到,企业家往往在经济繁荣时期大量引进新技术,以便获取相比衰退时期更高的收益。基于Shleifer(1986)的模型,Francois和Lloyd-Ellis(2003)将创新活动内生化,发现R&D投入是逆周期的:企业家在衰退时期大量进行R&D投入,然后“等到”繁荣时期再将新技术推向应用过程。Walde(2002)基于真实经济周期模型考察了技术冲击的决定因素,其核心观点是,R&D的机会成本(用资本积累的边际产出来衡量)将随着资本积累水平的提高而下降,这意味着R&D的边际收益将上升,进而刺激企业的研发动力,这将导致新技术的出现或者TFP的提高,进而促进经济走向繁荣,而这将提高R&D的机会成本,导致R&D的边际收益下降,进而促使企业将资源更多地投向资本积累。

创新活动的“逆周期”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经验证据的支持。以1929年~1933年大萧条为例,虽然经济增长率、就业率、资产价格等指标的表现很差,但危机前后一段时间内的科技创新活动却与宏观经济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在阿尔弗雷德·克莱因克内希特列出的1850年~1970年间120年间出现的39项重要发明中,20世纪20年代~40年代期间出现了26项重要发明;亚力克索普洛斯和科恩用有关科技的书籍数据支持了阿尔弗雷德·克莱因克内希特的观点,1911年~1934年期间年均出版科技书籍500本~600本,1941年为930本,1942年~1949年平均为750本;亨利·福特在1913年引进的流水线技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在危机之后的30、40年代实现了快速提升。Aghion等(2012)针对法国企业研发活动的周期性特点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企业的研发投资是“顺周期”还是“逆周期”,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面临信贷约束(Credit Constaints),在没有信贷约束的条件下,企业的研发活动是“逆周期”的,当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信贷约束时,其研发活动更多地展现出“顺周期”的特点。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提出了创新活动的“顺周期”的观点和证据。这种观点的核心假定是:企业的研发投资受到现金流水平的影响,或者面临着融资约束,虽然在经济下行时期面临着较低的机会成本,但是企业却难以增加研发投入。相关的研究包括Fazzari等(1988)、Griliches(1990)、Geroski和Walters(1995)、Fatas(2000)、Kabukcuoglu(2017)等。尤其是Kabukcuoglu(2017)的研究将2007年金融危机作为一个自然实验(Natural Experiment),避免了其他研究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其研究结果表明,美国高科技企业的研发活动呈现出“顺周期”特点,同时没有债券评级的企业相比拥有债券评级的企业其“顺周期”特点更为显著,这表明金融因素在创新周期现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期间。部分国内学者针对我国企业研发活动的周期性特点进行了研究,例如吴晓波等(2011)、周游等(2012)、秦天程和张铁刚(2015)、成力为等(2017)等,基本结论是我国企业的创新活动也呈现出“顺周期”特点。

上述文献回顾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明确的结论,技术创新活动到底是“顺周期”还是“逆周期”,因研究涉及的时间或空间的不同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无论如何,对这一问题乃至对其他经济周期性问题的研究仍然会吸引着大量学者的兴趣,这是因为:(1)对周期问题的深入研究并进而得出一定的结论意味着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而规律性认识不仅能够指导行为,同时能够用于预测;(2)对周期性活动的深入了解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正确认识周期性特点将为政策制定提供基本导向,避免政策失误。

二、 技术创新周期的福利分析

技术创新活动的周期性性质具有重要的福利含义,包括对经济波动性的影响、对技术创新外部性的影响、对市场结构的影響等等。

首先,技术创新活动的周期性将影响经济波动。研发活动、技术引进等行为对提高经济效率至关重要,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假定研发投入是“顺周期”的,与经济下行时期相比,经济繁荣时期企业的利润水平较高,现金流更为充足,具有较多的资源进行研发投入。如果企业研发活动的投入产出过程具有较短的周期,也就是说研发成果出现在经济繁荣时期,那么顺周期的研发活动将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率,导致经济进一步“过热”。相反,如果研发投入是“逆周期”的,那么将导致经济增长率的进一步下降。从这一角度来看,研发投入的“顺周期”性导致了经济波动幅度的扩大,进而造成了社会的福利损失。

其次,研发投入的周期性将影响技术创新投入的结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外部性”特点,一家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收益往往难以全部“内部化”,这是由于其他企业的模仿行为或者是侵权行为,因此,企业的理性决策是提高可以在短期中为企业创造收益的研发活动的投入水平,降低投入产出周期较长的研发投入水平。假定研发投入是“顺周期”的,那么大量企业将过度投入到可以在短期产生效益的研发活动中,同时可以在长期中创造效益的研发活动则只能获得较少投资。个体理性并不等于集体理性,微观企业的理性的研发投入决策导致对整体经济有利的研发投入不足,同时导致“短视”的研发活动出现过度竞争,一方面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的持续,另一方面导致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第三,技术创新的周期性对市场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市场结构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Loury,1979;Kamien & Sch-wartz,1982;Acs & Audretsch,1987;平新乔和周艺艺,2007;聂辉华等,2008),但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的特点对市场结构也具有一定的影响。这里我们同样假定研发投入是“顺周期”的,在经济繁荣时期,大企业和小企业都倾向于提高研发投入水平,同时都面临着较少的信贷约束,在经济衰退时期,相比小企业,大企业面临的信贷约束更少,仍然可以保持一定的研发投入水平,而小企业由于较低的风险抵抗能力以及较高的信贷约束,研发投入的意愿和能力将大大下降,因此,负面的经济冲击通过对不同规模企业研发活动的影响,将导致危机之后不同企业技术水平差距的扩大,进而产生“优胜劣汰”的结果,进一步导致市场结构发生变化。

上述针对技术创新活动周期性福利影响的分析结论仍然需要更多的经济史文献以及实证研究来佐证,但无论是“顺周期”还是“逆周期”的研发活动,都具有相应的福利含义,进而对政府政策提出了相应要求。

三、 中美创新周期比较

创新活动的结果是不可预期的,这是由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性质决定的,从这一角度来看,用创新成果(专利等)来度量创新活动并不可取,恰当的指标是创新投入,比如R&D投入水平。但用研发投入的绝对水平来衡量技术创新活动是否活跃仍然存在问题,这是因为伴随着经济增长、企业利润水平的提高,研发投入水平也会因此提高,因此,我们使用研发投入的增长率来作为度量创新活动强度的指标。

Kabukcuoglu(2017)针对1995年~2015年美国高科技企业研发投入的研究表明,企业的R&D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展现出“顺周期”特征。相比之下,美国政府R&D投入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图1所示,我们看到,在1982年~1992年期间,政府研发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高度正相关性,但此后则呈现多种关系,比如在1993年~1999年期间,GDP平稳增长,但研发支出却的波动幅度却很大,首先出现了下降,然后再上升,1999年之后两者关系再次出现背离,GDP增长率出现下降,而研发支出却保持了1999年之前的快速增长趋势。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不论是政府的研发投入,还是企业的研发投入,与经济增长都呈现出“顺周期”特征。尤其是企业研发投入的增长率,由于受到200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增长率的下滑,企业的研发投入增长率在危机之后出现了骤降,从危机前超过25%的增长率下滑到2016年的15%以下。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技术创新的周期性特征与美国的差异可能源于金融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文武等(2015)认为,由于我国金融发展水平相比发达国家更为滞后,在经济紧缩时期企业外部融资较为困难,研发投资的持续性将受现金流冲击的影响,甚至在经济进入到扩张阶段后企业仍然不会因融资约束的暂时放松而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因此,推动金融系统的发展对于抵消研发投入的“顺周期”的影响至关重要,否则企业即使在经济衰退时期面临着较低的研发机会成本,也缺乏进行研发投入的必要资源。

四、 政策含义

探讨经济周期与技术创新周期的关系,绝不是仅仅是一个关于经济周期如何产生的理论问题,同时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对两者关系的不同判断对政策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果在误判两者关系的基础上指定政策,那么不仅达不到政策的预期目标,都是将会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1)顺周期情况。如果科技創新周期与经济周期呈现“顺周期”的特点,那么创新活动的强度、创新成果的出现频率将于宏观经济的扩张、繁荣、萧条、复苏呈现高度正相关性,两者的正反馈效应将导致经济波动幅度增大。因此,为了烫平经济周期,政府应该在创新活动处于低谷时鼓励企业创新、提供补贴等政策支持,同时提高政府研发支出的力度,并进而促进经济走向复苏;当创新活动处于“过热”阶段时,政府应该一方面避免创新活动出现“过度竞争”,另一方面要积极调节创新活动的结构,降低对“短视”创新活动的补贴,提高对长期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

(2)逆周期情况。如果科技创新周期与经济周期呈现出“逆周期”的特点,那么创新活动活跃程度将于宏观经济呈现负相关性关系,两者的负反馈效应将降低经济波动的幅度。在这种情况下,经济萧条或危机将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政府不应该主动采取烫平经济周期的政策,因为经济增长一旦变得非常平滑,那么创新活动将失去重要的推动力,因此,政府应该采取减少对创新活动的干预。

上述分析让我们看到,关于技术创新与经济周期关系的不同判断导致了显著不同的政策含义,因此,对两者关系的深入研究对政策制定者来说仍然是一项“必修课”,否则政策的作用只能南辕北辙。

五、 简单结论

不管经济周期和技术创新周期,两者都是复杂系统展现出来的宏观秩序,其本身的运行过程就具有复杂系统的行为特征,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局部证据来判断两者之间的关系。此外,两者的关系还取决于金融系统的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阶段等宏观因素,虽然学术界目前仍未能就两者关系形成一致结论,但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仍然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说,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和施行,创新政策的导向是否正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对技术创新与经济周期的关系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对两者因果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对金融因素的分析等。

参考文献:

[1] Schumpeter J A.Business cycles:a theoretical historical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apitalist process[M].New York:McGraw-Hill, 1939:147-148.

[2] Kydland F E, Prescott E C.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The 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7,85(3):473-491.

[3] Shleifer A.Implementation cycl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6):1163-1190.

[4] Francois P,Lloyd-Ellis H.Animal spirits t- 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3):530-550.

[5] Walde K.The 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technology shocks in a real business cycle model[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2002,27(1):1-28.

[6] 罗伯特·戈登.美国增长的起落[M].中信出版社,2018:656-657.

[7] Aghion P, Askenazy P, Berman N, et al.Credit constraints and the cyclicality of R&D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France[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12,10(5):1001-1024.

[8] Fazzari S M,Hubbard R G,Petersen B C.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88,19(1):141-195.

[9] Griliches Z.Patent statistics as economic indicators: A survey[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0,28(4):1661-1707.

[10] Geroski P A, Walters C F.Innovative a- ctivity over the business cycle[J].The Economic Journal,1995:916-928.

[11] Fatas A.Do business cycles cast long shadows? Short-run persistence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0,5(2):147-162.

[12] Kabukcuoglu Z.The cyclical behavior of R&D investment during the Great Recession[J].Empirical Economics,2017:1-23.

[13] 吳晓波,张超群,窦伟.我国转型经济中技术创新与经济周期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1):1-9.

[14] 周游,翟建辉.长波理论、创新与中国经济周期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5):21-26.

[15] 秦天程,张铁刚.上市公司R&D投资的周期性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5,(3):529-539.

[16] 成力为,朱孟磊,李翘楚.政府补贴对企业R&D投资周期性的影响研究:基于融资约束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7,35(8):1221-1231.

[17] Loury G C.Market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395-410.

[18] 平新乔,周艺艺.产品市场竞争度对企业研发的影响[J].产业经济研究,2007,(5):1-10.

[19] 聂辉华,谭松涛,王宇锋.创新,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J].世界经济,2008,(7):57-66.

[20] 文武,程惠芳,汤临佳.经济周期对我国研发投入强度的非对称影响[J].科学学研究,2015,33(9):1357-1364.

作者简介:张洪亮(1983-),男,汉族,河北省邯郸市人,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为创新政策;王铁成(1981-),男,汉族,河北省唐山市人,温州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增长、产业政策。

收稿日期:2019-03-14。

猜你喜欢
经济周期
货币变动与经济周期
浅析我国经济周期与股市波动的关系研究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周期波动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经济周期和我国对外贸易周期关联性分析
浅析熊彼特之创新理论
新常态下我国需求调控的战略转向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居民消费与GDP的关系研究
基于偏相关分析的大陆与台湾经济周期协同性研究
成思危:本轮经济周期顶峰或在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