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建设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

2019-07-05 12:08刘荣春何小涵
社会科学动态 2019年6期
关键词:公益性相关者利益

刘荣春 何小涵

一、引言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效率低下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①。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改革已成共识,学术界一般将国有企业分为竞争性国有企业和公益性国有企业两大类型,其中公益性国有企业具有社会服务和持续经营的双重目标,但在公益性国有企业改革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譬如公益性国有企业的单一市场化改革目标,将追求利润作为第一目标,造成了国民福利的损失②。同时,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问题日益凸显,主要体现为利用信息优势谋取利益、道德认知不平衡、政府监管和约束机制不完善、自然垄断导致道德失范等问题③。因此,探讨如何评价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如何开展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建设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关于公益性国有企业界定研究,对国有企业进行合理分类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前提,目前已形成了 “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和分类治理”的基本共识,如何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成为了研究重点④。杨瑞龙等按提供产品性质与所处行业的不同将国有企业分为竞争性国有企业与不完全竞争性国有企业,其中,不完全竞争性国有企业又可以分为提供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企业与处于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地位的垄断性企业。⑤高明华等根据目标和功能的不同将国有企业分为公益性国有企业、(合理)垄断性国有企业和竞争性国有企业。⑥赵昌文根据提供产品属性、所处行业重要性与市场机制有效性的不同将国有企业分为商业性国有企业和兼有政策性功能的国有企业。

综合已有的国有企业分类研究,根据定位和目标的不同,学界一般将国有企业划分为以经济效益为主的竞争性国有企业和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国有企业。前者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第一目标;后者主要是指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企业或部门,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没有明显的盈利能力,以服务社会为导向,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目标,但以实现社会效益为第一准则。目前国内对于公益性国有企业的界定还没有形成统一表述和归纳,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界定⑦。2015年12月国资委、财政部和发改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根据主营业务和核心业务范围将国有企业定为商业类和公益类,明确了公益性国有企业 “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必要的产品或服务价格可以由政府调控,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能力”的功能定位。据此,本文将公益性国有企业界定为以社会效益为第一要务,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和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以保障经济社会秩序稳定为己任的国有企业。公益性国有企业一般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其生产的产品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第二,存在不同程度的垄断;第三,必要的产品或服务定价由政府控制;第四,以社会效益为首要目标。

关于企业道德研究,企业道德是企业在日常经济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道德价值观。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道德已成为企业的重要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无形资产和财富。企业竞争力不能简单地看企业的实力和规模的大小,也要看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⑧。王小锡从企业道德理念、企业道德制度、企业主体的道德觉悟和企业生产经营的道德诉求四个维度构建了企业道德资本评价指标体系。⑨谭继舜分析了评价者对企业能力和道德线索呈现、关注和解释时存在的一般规律,发现在所有消极线索中评价者更倾向关注道德消极强线索。⑩刘思强等认为市场势力和信息不对称是垄断企业容易滋生不道德行为的主要原因,不道德行为主要表现为经营不诚信、价格不公道、交易不公平和履行社会责不积极。⑪周祖城等通过对212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发现,企业不道德商业惯例相当程度存在,道德冲突频率较高且主要存在于与顾客、同事、上司和下属关系中。⑫本文将企业道德界定为:由企业自行决定的一套以伦理道德、企业文化、传统习惯和舆论为基础的行为规范,是企业自身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对外界资源、环境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内在追求。它不仅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基础,更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现有的文献为本研究的展开提供了有益的思路,本文拟在准确界定公益性国有企业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支撑,系统评价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是公司从建立到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求企业在创造经济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承担起对供应商、员工、消费者、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利益关系的维护,因此,一个企业的发展兴衰与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⑬。企业发展过程中股东所提供的仅仅是物质资本,而其他利益相关者不仅可以提供物质资本而且还能够提供技术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智力资本等人性化财富来推动企业健康良好的发展。企业的良好运行不仅要依靠股东的支持,而且更要注重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持稳定的沟通关系。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更要对各个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股东、消费者、员工、商业伙伴,也包括了政府、社区和生态环境等。他们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承担一定的风险,企业应该加大投入力度,让其利益相关者也能获得企业发展的成果,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道德责任⑭。

三、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

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构建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每个利益相关者都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他们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或制约的作用,每个企业都应努力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经济责任和道德义务。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梳理,企业利益相关者是一个很广泛的范畴,包括股东、债权人、经理人、员工等企业内部人员,也包括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不仅包括政府、居民、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外部压力集团,也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发展等间接客体。本文以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依存度为依据,结合公益性国有企业特质选取股东、员工、消费者、环境、政府、债权人、公益、供应商等8个一级指标和相应的25个二级指标构成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

2.我国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评价指标选取

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评价指标的选取,既要以相关理论为依据,也要反映公益性国有企业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原始目标,更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本文在文献分析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指标选取的可比性、可获得性和科学性原则,本文结合我国公益性国有企业的基本特质,在以上25个二级指标中选取15个操作性较强的指标来反映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建设情况:

(1)对股东道德评价指标。股东是企业的投资者,投资收益是每个股东的基本目标。企业必须要有足够的利润来满足股东的投资收益需求,投资回报是企业对股东应尽的经济责任,否则股东就会减少甚至撤回投资。因此,本文选取与股东回报密切相关的股利分配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这两个指标来反映公益性国有企业对股东的经济责任和道德义务。这两项指标越高,越反映企业净资产的利用效率高,盈利能力强,企业回报股东的利润空间大。

(2)对员工道德评价指标。员工为企业生产或销售产品提供劳务,员工都希望有优厚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薪酬待遇是员工的第一追求,薪酬增加是企业对员工应尽的经济责任和道德义务。因此,本文选取员工工资增长率来反映公益性国有企业对员工的经济责任和道德义务。指标值越大,说明员工工资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对员工的道德责任越好。

(3)对消费者道德评价指标。消费者是企业产品的最终使用者。消费者是否会购买企业的产品受很多因素的制约,但价格因素最为重要。企业必须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产品定价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利益,以成本为基础制定合理的利润率,价格必须反映充分商品的价值。因此,本文选取与消费者利益直接相关的企业成本利润率来反映公益性国有企业对消费者的经济责任和道德义务。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所应承担的消费者道德责任,该指标值越低,企业对消费者的道德责任越好。

(4)对环境道德评价指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因素越来越成为企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指标。环境保护是企业处理企业成本和社会成本、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体现企业社会责任和道德水准的重要因素。环境指标更是以社会效益为首要目标的公益性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的重要体现。因此,本文选取单位收入排放量、环保支出收入比和环保支出增长率三个指标来反映公益性国有企业的环境道德建设情况。单位收入排放量指标值越低,企业对环境的负面作用越小,说明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越强;环保支出收入比和环保支出增长率越高,越表明企业重视环境保护,对环境的道德责任履行情况越好。

(5)对政府道德评价指标。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责主要有依法征税和制定规范市场行为的法令法规。遵章守法、照章纳税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因此,本文从纳税角度对公益性国有企业的道德建设进行评价,选择净利润税率和总资产税率作为公益性国有企业对政府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总资产税率和净利润税率越高,表明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越好。

(6)对债权人道德评价指标。债权人是向企业出借资金的人。企业必须到期偿还债务并支付利息,否则企业信用就会受到影响。诚信借贷是企业应尽的道德义务。因此,本文选取反映企业偿债能力和借贷信用的两个指标来体现公益性国有企业对债权人的经济责任和道德义务。速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分别反映了企业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值越低,企业的偿债能力和借贷信用越强,越能够体现企业对债权人的经济道德责任。

(7)对公益道德评价指标。公益是所有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更是公益性国有企业的原始目标。积极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是企业道德价值的重要体现。本文选取收入捐赠率和利润捐赠率这两个指标来反映公益性国有企业的公益道德状况。这两项指标值越高,企业对公益事业的道德表现越好。

(8)对供应商道德评价指标。供应商和企业属于供应链上下游关系,他们为企业提供生产和服务的原材料。保护和实现供应商的经济利益是企业应尽的经济责任和道德义务。本文选取现金应付账款比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来反映公益性国有企业对供应商的道德表现。现金应付账款比率反映了企业支付供应商账户现金的能力,指标值越高,企业支付供应商货款担保能力越强;应付账款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占用供应商资金的时间越短,越能够保证供应商的经济利益。

根据以上分析,参照既有企业道德评价指标研究,本文提出了以下我国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评价指标。

四、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现状实证分析

1.样本选取

本文以2016年江西省内公益性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其中,捐赠支出数据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披露的公益性国有企业公司2016年年报,财务指标类数据来源于国泰君安金融数据库。样本量共计为101个,其中,包括铁路、公交、公路、教育文化和卫生医疗五个行业,企业数量分别为19家、21家、15家、25家和21家。

表2 我国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评价指标

表3 样本企业

表4 主因子的特征根及方差解释

表5 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

2.评价方法

本文以因子分析法评价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因子分析是一种成熟的统计方法,利用因子值对样本进行直接分类和评价,并通过计算因子对每个样本的综合得分进行评价。因子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内部多变量依赖关系的主要信息,抓住主要矛盾,在众多因素中找出几个关键因子来分析评价所研究的对象;因子分析法的指标权重建立完全是由数据驱动,数据处理完全电算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因子分析方法考虑了指标之间的关系,并将多指标进行简化,保证了评价过程的可操作性。因此,本文选择因子分析法作为确定指标权重、评价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建设状况的基本方法。运用SPSS软件,将多种因素进行归一化,SPSS软件可以直接计算各因子的得分,并直接以因子变量的形式输出。本文对企业道德评价的综合得分,可以运用如下函数完成:

式中,V是企业的社会道德评价的综合得分,a是企业指标的权重,F企业不同指标的得分,i表示企业的序号,j表示指标的序号。

表6 不同行业因子分析结果

3.因子分析结果

(1)主因子的分析结果。运用因子分析法,首先确定公共因子的个数,主要目的是确定能够解释指标值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最小因子个数。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出公因子,并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了8个因子,结果如表4。这8个主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 3.723、2.301、1.729、1.372、1.138、1.073,1.278和1.047;8个特征值方差占总方差百分比的累加值为82.716%,即8个因子所解释的方差占整个方差的82.716%,能较全面地反映原指标所包含的信息。

为了使主因子更具解释意义,我们对相关系数矩阵进行方差极大化旋转,得到主因子旋转后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及载荷矩阵。

(2)不同行业的因子分析结果。对铁路、公路、公交、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等5个行业的8个主因子变量进行回归处理,得出5个不同行业道德因子得分分别为-0.0185、0.1176、0.0855、-0.1497和0.1176。

(3)道德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结果。将上述结果整理成表6,可以发现我国公益性国有企业各利益相关者道德的不同程度。其中,股东与员工所占权重最大,分别为22.156%和15.593%;不同行业的公益性国有企业逐渐重视公益性事业和环境治理,其权重比为13.489%和11.824%;与之相比,公益性国有企业对政府、供应商、消费者及债权人的权重占比较小,依次为11.148%、10.798%、8.754%和7.798%。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1.主要结论

本文以2016年江西省公益性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3个主要结论:

(1)行业之间各道德因子的表现差异较大。对债权人道德因子卫生医疗行业最高,分值0.6329,教育文化行业最低,分值-0.4781;对股东的道德因子公路行业最高,分值0.3033,铁路行业最低,分值-0.0561;对公益的道德因子公交行业最高,分值0.7244,公路和卫生医疗行业最低,分值-0.2019;对政府道德因子公交行业最高,分值0.6365,铁路行业最低,分值-0.0428;对供应商的道德因子教育文化行业最高,分值0.0355,公交行业最低,分值-0.3413;对员工的道德因子公路和卫生医疗行业最高,分值0.2302,教育文化行业最低,分值-0.3683;对消费者的道德因子教育文化行业最高,分值0.3509,铁路行业最低,分值-0.0234;对环境的道德因子公交行业最高,分值0.3234,教育文化行业最低,分值-0.1435。这种差异的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不同行业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履行没有统一标准的监管和惩罚机制,同时不同行业对企业道德建设的利弊认识各异。

(2)行业之间道德责任履行情况差异较大。从不同行业道德因子分析结果可知,卫生医疗、公路、公交、铁路和教育文化五大行业道德责任得分分别为:0.1176、0.1176、0.0855、-0.0185、-0.1497。道德履行情况最差的是教育文化行业,总因子得分为-0.1497分;履行情况最好的是医疗卫生业,总因子得分为0.1176分,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差距较大。

综合考虑选择由山东开元电机有限公司生产的YVP系列变频调速电动机,型号YVP280S-4/75KW,性能参数如表2.

(3)企业对利益相关者道德履行情况差异较大。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有序发展和道德规范的不断完善。我国公益性国有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道德建设,公益性、社会性、公共性意识日益增强。但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道德履行情况同样存在较大差异。从道德建设指标体系因子得分分析结果也可以看出,公益性国有企业对股东、员工、公益、环境、政府、供应商、消费者和债权人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 22.156、15.593、13.489、11.824、11.148、10.789、8.754、7.798。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公益性国有企业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道德履行重视程度有较大的差异性,对股东和员工的道德履行责任最为重视,但对于供应商、债权人及消费者等方面的道德责任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

表7 企业道德建设指标体系因子分析结果

2.我国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利用信息优势谋取利益。公益性国有企业的主要职责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因公共产品本身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公益性国有企业在产品定价、生产成本、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等信息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信息垄断优势,而社会成员则处于信息劣势。社会成员由于信息劣势而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在这种信息分布不对称的状态下,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约束,很可能导致公益性国有企业利用其信息优势谋取自身利益的失范行为。

(2)道德认知不平衡。部分企业领导干部的道德认知不到位,每个员工能力及水平高低有所差别,是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建设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其一,不同性质员工的道德认知不平衡。随着市场经济需求和企业战略、企业发展模式需求变化,公益性国有企业的人员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劳务人员中大量增加了农民工等临时员工,出现了所谓“正式工”和“ 临时工”之分,虽然公益性国有企业近年来增加了这些特殊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然而企业中的各个阶层员工的个性心理、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的不同导致了公益性国有企业思想道德建设很难平衡发展;其二,不同企业间的道德认知不平衡。虽然同属于公益性国有企业,但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存在行业特点、管理模式、经营业绩、福利待遇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不同企业对道德的认知也不相同;此外,部分公益性国有企业在道德建设中的“ 软硬件”失衡导致的道德认知的不平衡。部分企业领导只考虑企业生产量,只谈企业生产成绩,在这些业绩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而在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上走过场,甚至部分企业直接将思想道德建设放弃,导致企业只重经营业绩而忽略道德建设。

(3)政府监管和约束机制不完善。我国公益性国有企业产权隶属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主要是国资委),政府和公益性国有企业形成了所谓的“ 委托代理关系”,政府作为委托方,企业则为代理人。像一般经营性企业一样,政府和公益性国有企业也会产生难以解决的“ 委托—代理矛盾”,由于定性不同,政府把公益性国有企业的社会效益放在第一,而公益性国有企业由于其“ 企业”定位则可能更加注重经济效益;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作为信息劣势方的政府难以对公益性国有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有效监督和约束,公益性国有企业有可能做出损坏委托人(政府)利益的失范行为;由于特定的体制机制,政府部门往往是公益性国有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或最大股东,而企业则成为政府实现其某些职责的重要手段,双方极有可能形成“ 互利”关系。在企业获取利益时,为迎合政府的需要,企业管理者往往会盲目扩大企业规模,而对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轻视,在公益性国有企业连年亏损时,国家提供无限的支持,公益性国有企业在能得到国家无限支持的情况下变得不愿意过多考虑生产成本及经济效益,加大了政府财政压力。这种结果往往会带来社会公众对政府和公益性国有企业的道德诟病。

(4)自然垄断导致道德失范。公益性国有企业的非竞争性特质,使得其他企业难以进入该市场,再加上国家和政府对公益性国有企业的保护,导致公益性国有企业在某些行业中的自然垄断现象严重。垄断条件下的效率低下、人员冗多、官僚主义等积弊在我国公益性国有企业中同样存在。信息封锁、垄断定价、捆绑销售、寻租腐败等道德失范现象在我国公益性国有企业中时有发生。

3.政策建议

(1)制定国家层面的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评价标准。从以上研究可知,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实际与理想目标距离相去甚远,且行业、企业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因此,需要制定一个统一完整且具有指导性的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从企业内部及利益者相关者角度全方位考虑企业道德实践过程,制定国家层面的科学合理的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评价标准。另外,政府出台的评价指标体系有政策指导性作用,更具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对公益性国有企业的道德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和规范意义。

(2)完善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建设信息披露制度。在企业道德建设中,不少公益性国有企业或多或少存在利用信息优势谋取利益的失范行为。因此,有必要制定完善的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建设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企业经营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例如增强企业财务报表方面的信息透明度,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及可信度。但必须提出的是,不同行业间的情况不同,每个行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特性,设计不同的信息披露方式,增强公众的监督权和知情权。

(3)加强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审计。目前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信息一般通过 “社会责任报告”形式披露,缺乏外部的有效监督,同时在道德信息的透明度方面也有所欠缺。因此,必须像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一样,加强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审计工作,如建立企业道德审计委员会、建立道德鉴证机制、由第三方作为道德审计监督单位、定期对企业进行道德进行审计等,提高企业道德履行意识,准确评判企业道德建设情况。

(5)加强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宣传教育。目前公益性国有企业在转型中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不少公益性国有企业的公益性目标不强,公益性认知薄弱,全社会应加强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建设宣传力度,加强舆论导向,强化公益性国有企业道德建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减少公益性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道德风险。

注释:

① 刘瑞明、石磊:《国有企业的双重效率损失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②⑥ 高明华等:《国有企业分类改革与分类治理——基于七家国有企业的调研》,《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第2期。

③ 高小玲:《现代企业道德风险研究述评——企业道德论争、风险源与风险管理》,《经济评论》2008年第2期。

④Po-Keung Ip,Business Ethics and a State-Owned En-terprise in China,Business Ethics A European Review,2003,12(1).

⑤ 杨瑞龙等:《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 《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2期。

⑦ 程民选、王罡:《关于公益性国有企业的理论探讨》,《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第3期。

⑧ 虞瑛、郭方天:《我国企业道德建设研究述评》,《道德与文明》2015年第1期。

⑨ 王小锡:《九论道德资本——企业道德资本类型及其评估指标体系》,《道德与文明》2014年第6期。

⑩ 谭继舜、于斌、曹倩:《企业道德和能力对企业声誉评价的影响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年第12期。

⑪ 刘思强、叶泽、杨伟文:《垄断性企业道德建设的缺失及其矫治》,《伦理学研究》2014年第6期。

⑫ 周祖城、张四龙、冯天丽:《中国本土企业道德及其管理现状——一项对东、中、西部212家企业的问卷调查》,《统计与信息论坛》2017年第7期。

⑬A.B.Carroll,J.Näsi,Understanding Stakeholder Thinking:Themes from a Finnish Conference,Business Ethics A European Review,2010,6(1).

⑭W.A.Evans,Marketing and the Myth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6.

猜你喜欢
公益性相关者利益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山西确定20家省级公益性农产品市场
做好公益性报道让温暖在城市流淌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一家医院的“公益性报告”
浅谈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会计报告与管理会计报告融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戴夫:我更愿意把公益性做到最大化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