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地亚船厂有望迎来“中国救兵”

2019-07-08 03:47敖阳利
船舶经济贸易 2019年6期
关键词:克罗地亚船厂

本刊记者 敖阳利

克罗地亚政府正在积极推进船厂重组并寻找战略投资者,已有数家企业表达了进行投资或参与结构重组的意愿,其中包括中船重工。

近日,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网站刊载题为《中国有意收购克罗地亚造船厂》的报道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正在考虑可能对克罗地亚几家造船厂进行投资,其中包括乌利亚尼克(Uljanik)集团旗下、位于克瓦内尔湾沿海城市里耶卡(Rijeka)的五三船厂(3.Maj Shipyard)和位于伊斯特拉半岛西南部城市普拉(Pula)的乌利亚尼克船厂(Uljanik Shipyard)。中船重工相关负责人已于今年4月赴克罗地亚船厂访问考察,表示愿与其开展深度合作,该公司后期还将派出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负责人为团长的代表团进行深入考察。

Uljanik集团是克罗地亚最大的造船集团,近年来,由于受到全球造船业的持续低迷以及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加之自身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该集团及其下属船厂的经营情况每况愈下,已经处于破产边缘。作为“大股东”,克罗地亚政府正在积极推进Uljanik集团重组并寻找战略投资者,已有数家企业表达了进行投资或参与结构重组的意愿。业界人士分析指出,中船重工方面应全面考虑Uljanik集团面临的重组局面及自身的发展战略,谨慎推进投资事项。

百年船厂盛极一时

Uljanik集团是克罗地亚最大的造船集团,曾经成就了克罗地亚造船业的辉煌——在20世纪80年代末居世界第三,位列日本和韩国之后。该集团总部位于普拉,年最大造船能力25万修正总吨(约75万载重吨),目前资产规模约28.3亿库纳(约合4.3亿美元),2017年的营业额约3.9亿美元。

Uljanik集团旗下拥有11家子公司,核心子公司包括Uljanik船厂 、3.Maj 船厂和Uljanik发动机厂,除此之外,还有为造船主业配套的项目管理、物流、信息化公司等。其中,Uljanik船厂和3.Maj 船厂都是克罗地亚历史悠久的大型船厂,见证并经历了克罗地亚从被殖民到独立自主的发展历程。

据了解,Uljanik船厂最早由奥匈帝国海军于1856年兴建,至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现有员工2000人左右,拥有2座浮船坞,能够建造170米及以下的多类船舶,是克罗地亚最大的造船企业。在克罗地亚被奥匈帝国占领期间,Uljanik船厂作为奥匈帝国的海军基地,为其海军建造了50余艘舰船。自1992年克罗地亚独立后至今,特别是克罗地亚战争结束后,Uljanik船厂再次迎来发展机遇,主要产品从滚装类船舶和油船、化学品船逐渐向散货船、邮轮、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拓展,其2004年和2005年的造船完工量均超过20万载重吨。

Uljanik船厂还拥有3座干船坞,能够建造260米及以下的多种船舶,特别是在4万吨级化学品船、4300车汽车滚装船(PCTC)等领域的建造业绩较为突出,此外,在散货船、挖泥船、铺管船和小型邮轮等领域也有一定业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市场低迷以及竞争力下降等影响,Uljanik船厂陷入发展困境。

3.Maj 船厂于1892年由德国公司投资建设。在奥匈帝国占领克罗地亚期间,3.Maj 船厂也承接了大量奥匈帝国的海军订单;意大利占领期间,由于与意大利本土船厂存在竞争,该船厂受到意大利政府的区别对待,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几乎处于停产状态。二战后,南斯拉夫政府对3.Maj 船厂进行改造升级,并正式命名为3.Maj,以纪念里耶卡于1945年5月3日从德国侵略者控制中解放。克罗地亚独立后,受克罗地亚战争影响,3.Maj船厂并未有明显发展,直至2000年后,其经营有了起色,承接了大量化学品船、成品油船、汽车运输船和沥青船订单。该船厂在化学品船设计方面的能力突出,其核心产品为化学品船、散杂货船和多用途船。目前,3.Maj船厂员工人数约1600人,另有外包工约600人。

Uljanik发动机厂最早是Uljanik船厂的造机部门。1953年,Uljanik船厂为从丹麦Burmeister&Wain公司引入船用发动机生产许可而设立了造机部门;1956年,交付第一台船用发动机。1976年,该造机部门从Uljanik船厂独立出来,成为Uljanik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目前,Uljanik发动机厂的产品包括MAN二冲程低速机、低速机零部件、船用齿轮箱、液化石油气(LPG)罐、舵机、门式起重机、甲板起重机等船舶配套产品。

据了解,Uljanik集团在化学品船、滚装船等领域的建造业绩丰富,但受到来自亚洲及欧洲其他船厂的竞争压力,未来计划重点发展中小型邮轮、挖泥船、自升式平台等复杂船型产品。在船舶设计方面,Uljanik集团可以自主设计油船、化学品船、滚装船、中小型散货船等,但复杂船型还需依靠外部专业设计公司。

经营恶化岌岌可危

近年来,受国际船舶市场多年萧条及自身竞争力下降、竞争日益激烈等因素影响,Uljanik集团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据统计,该集团近10年年均新船接单量仅为3艘;自2017年以来,先后有12艘手持订单被船东取消。在其核心产品化学品船市场上,受到中国、日本、韩国船厂的冲击,近10年来仅承接2艘化学品船订单;而滚装船产品则面对中国、土耳其及欧洲船厂的激烈竞争,近5年也仅承接了5艘新船订单。业界人士指出,在没有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且新开发的挖泥船、小型邮轮等产品未得到市场认可的情况下,Uljanik集团更无法与欧洲同行进行竞争,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目前,该集团手持订单仅剩下5艘,其中2艘极地探险邮轮即将完工。

目前,克罗地亚造船业接单排名全球第十三位,市场份额约为0.6%,与中国、韩国、日本控制约85%的市场份额相比,其力量极其微弱,曾经的世界第三大造船国早已风光不再。

业界人士指出,Uljanik集团经营接单恶化带来了系列连锁反应和恶性循环。由于新船订单减少及进度款比例的降低,导致船厂资金流动性紧张,无法支付原材料及设备采购款、工人工资和分包商项目款,由此进一步造成建造脱期、违约,船东取消造船合同等后果。此外,该集团旗下船厂承接了高技术、高附加值订单,但不具备相应的项目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这也是导致建造脱期和合同违约的重要因素。

经营状况不断恶化、到期债务违约,且难以获得融资,企业逐渐丧失持续经营的能力。据统计,2015—2017年,Uljanik集团连续亏损,且未见好转迹象,2018年上半年亏损进一步扩大,达到5596万美元。截至2018年9月底,Uljanik集团和乌利亚尼克船厂已经严重资不抵债,净资产分别为-3.37亿美元和-2.55亿美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69%和282%;3.Maj 船厂的情况相对较好,2018年6月底的资产负债率仅为39.3%,但经营恶化趋势也非常明显。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Uljanik集团承接的很多新船订单由克罗地亚政府开具保函,船东弃船后,克罗地亚政府和银行替船厂向船东返还了预付款(船价的80%),这部分资金成为Uljanik集团对克罗地亚政府的负债。

Uljanik集团及其下属船厂岌岌可危的形势,也引发了工人的担忧与不满。2018年12月,Uljanik集团工人进行为期2周的罢工。据Uljanik集团罢工委员会会长介绍,工人主要是因为对公司拖欠工资以及股权重组计划和寻求战略合作伙伴没有进展而感到愤怒,并且担心船厂破产,而船厂一旦破产,则可能预示着“克罗地亚造船业的终结”,这将使成千上万的的人失业,克罗地亚的失业率也会创下新高。

推进重组困难重重

克罗地亚政府拥有Uljanik 集团25%的股份,为了维持该集团及其骨干船厂的生存发展,克罗地亚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提供支持,包括以政府担保的形式进行融资、提供补贴支持等。据了解,克罗地亚政府为造船业提供的补贴率约为船舶价格的10%,近几十年来政府已向造船业注入了约40亿欧元的资金,此外,还为船厂提供了超过5亿欧元的贷款担保。事实上,这有违欧盟相关规定,并且也给克罗地亚政府造成了一定的财政负担。

由于Uljanik集团负债累累,克罗地亚政府积极寻找潜在投资者,推动该集团进行股权重组。2017年年底,克罗地亚政府通过了Uljanik集团的重组方案,但并未得到欧盟的批准。2018年以来,多家潜在战略投资者对Uljanik集团进行了尽职调查,包括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达门集团、意大利Palumbo造船集团、克罗地亚斯普利特船厂(Brodosplit)、克罗地亚可再生能源公司Kermas Energija以及乌克兰钢铁集团Smart Holdings等。

2018年3月,Uljanik集团选择Kermas Energija作为战略投资者之一,参与其结构性重组。Kermas Energija投资2400万欧元,成为该集团的新股东之一,但这些资金很快因偿还到期债务及支付供应商货款而消耗殆尽,Kermas Energija未进一步提供资金;10月,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和克罗地亚斯普利特船厂联合向克罗地亚政府递交申请,表示有意接管Uljanik集团。最终,Uljanik集团在今年2月决定选择Brodosplit船厂作为战略合作方,但克罗地亚政府因被要求承担高额债务而没有接受。今年3月28日,克罗地亚政府公开表示不会支持Uljanik集团的重组计划,原因是财政压力过大。

政府不再“撑腰”,又迟迟找不到“金主”,而Uljanik集团已经濒临破产边缘。据了解,今年4月15日,该集团旗下开展配套业务的子公司Uljanic Equipment Production宣布破产;5月中旬,Uljanik船厂宣布破产,该船厂的债务总额为2500万美元;此外,据了解,3.Maj 船厂也计划在近期宣布破产,但如果能够找到新的战略重组方,则可能延期破产。

能否迎来“中国救兵”?

在破产边缘挣扎之际,Uljanik集团有望迎来“中国救兵”。

据相关报道,中船重工代表团于今年4月29日会见了克罗地亚总理普连科维奇及其经济团队,双方就船舶研发、制造等方面开展合作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普连科维奇介绍了克罗地亚造船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围绕克海洋地理环境介绍了其在港口、物流、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计划,表示欢迎中船重工在克罗地亚投资兴业。中船重工高级代表团考察参观了该集团旗下Uljanik船厂和3.Maj 船厂,表示愿与克罗地亚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期待双方未来能有更好的合作机会与发展前景。中船重工近期还派出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负责人为团长的代表团赴克罗地亚进行深入考察。

中船重工最终将于何时作出投资决定,目前尚无确切消息。业界人士分析指出,鉴于Uljanik集团当前的经营状况,需谨慎作出决定。据介绍,Uljanik集团目前已经资不抵债、濒临破产,重组成本高达8亿—11亿欧元;其市场竞争力弱化趋势明显,常规船舶产品相对亚洲船厂无明显竞争优势,复杂船型产品相对欧洲主要竞争对手也无明显竞争优势;该集团下属船厂能够建造的船舶产品目前国内船厂均能建造,能够设计的产品国内船厂和设计院所也大部分能够设计;其在各类滚装船领域的设计能力突出,但收购后进行技术转移和消化吸收的阻碍较大。此外,全球船舶工业目前正从欧洲、日本、韩国向中国、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转移,投资欧洲造船企业需考虑市场、劳动力等产业发展的要素,还要考虑Uljanik集团无明显技术优势,且面临严格的劳工保护法律和欧盟委员会监管的现实条件。

该业界人士还指出,目前Uljanik集团重组面临的局面非常复杂,涉及集团管理层、股东、工会、供应商、债权银行,以及克罗地亚政府、国家经济管理部门、欧盟等监管机构以及现有和即将进入的战略投资者等,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重组成本不断增加。同时,船厂工人工资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罢工情况时有发生,债权人也随时可能要求船厂破产清算。因此,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中船重工方面应审慎推进投资事项,寻求最佳合作方案,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猜你喜欢
克罗地亚船厂
致船厂
江苏省无锡船厂有限公司
大连辽南船厂
克罗地亚Grand Park酒店
克罗地亚萨瓦河河滨创意公共空间
人大代表的“扶贫船厂”
何丰妍油画作品
2014年国内主要船厂修船完工产值表、修船创外汇表、修船完工艘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