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考克理论中的时间维度缺失问题

2019-07-08 03:51贺贝力
教育界·中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认知

贺贝力

【摘要】皮考克的理论反映了经验与第一人称表征所需要的特殊内容,是以填充知觉者周围空间的方式,为认知方式提供新思路。他的理论非常看重空间经验,并以视觉经验作为讨论的重点,但是缺失对于时间维度的思考。文章从时间维度的发展历史论证时间维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期完善皮考克理论中缺失的时间维度。

【关键词】认知;皮考克;时间知觉

一、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同政治家Gerrit· Krol所说,不管你如何改变,你所说的每个句子都体验着觉察不到但普遍存在的标准时间力,每个句子都会自动地采纳一个按时间顺序扩展的故事的方向。时间知觉包括时距知觉(duration perception)和时序知觉(temporal order perception)。时序知觉是在几十毫秒到几百毫秒之内,对事件的同时性、相继性和顺序性的知觉[1]。时序知觉和其他知觉一样不是客观的,而是受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时序知觉有两种心理加工方式: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是在出现两个及两个以上事件的外部刺激之后开始的加工,这是被动型;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是知识经验对时序知觉的影响,这是主动型。这里可以回应皮考克所举的三个生物例子:绿雀、蜜蜂和萤火虫对于时间的感受可以不仅仅在空间表征的内生循环中,它们对于时序性的感知是具有指令或内容的。

二、分析哲学中的时间知觉

我们都知道,时间在观察者所体会到的信息并不相同,人类也没有特定的器官测量时间的流动,要想知道已经过去多少时间,就有必要引用像位置移动的距离等物理量进行测量。这样看来,似乎时间不应该存在于分析哲学的讨论范围当中,可实际并非如此,时间观的研究几乎贯穿了分析哲学的每一次论战之中。

第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哲学的心理主义和反心理主义的论战,围绕着“逻辑是不是心理学的一部分”问题进行。弗雷格和胡塞尔坚持逻辑和心理学是截然不同的,逻辑是客观、精确的,心理学是主观、模糊的,逻辑应该建立在心理学之上且摒弃所有的心理因素。随着认知科学和认知逻辑的兴起,人们开始对弗雷格的反心理主义论证及其立场做批评性反思。心理学中的情感、潜意识、记忆等和时间标记、时间序列有关的概念重新成为研究者的关注对象,记忆的自我和经验的自我也加入到了对自我意识的认知中。时间也进入了命题逻辑的思考范围,时态也成为与专名、指示词、谓词同等重要的命题构成部分,一起构成了命题信息的推理机制,更加精细地表达我们的思想。

第二,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这场论战持续至今。实在论的学者认为:这个世界是按照它本来的样子而存在,独立于我们关于它如何存在的信念;这个世界的事物及其属性和关系与我们发现它们是如何的能力无关;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信念客观地为真,与任何人认为它们为真或为假的信念无关。而反实在论不承认二值原则和排中律,不接受经典逻辑和超越证据的“真”概念,认为“真”概念是与证据、证实、人的认知能力等等相关的。

就时间来说,时间在日出日落、季节、出生、成长和死亡中都是显而易见的。在判定时间是否存在之前,需要一个定义,这就是问题的开始。时间定义为:持续时间;拥有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或将来的每一刻;已知宇宙存在的整个时期;测量持续时间的系统;一个精确的瞬间;还有一个测量的间隔……由于有这么多不同的定义,讨论时间的存在很困难,有些哲学家就声称时间不存在。所以存在与时间之间没有联合,因为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深度、特征或普遍性。

第三,内在论和外在论的论战。我们可以把内在论表述为如下观点:除客观存在之外,所有决定证成的要素都是内在的。外在论强调一个信念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依赖关系对于证成的重要性。从时间的角度看问题,有助于对认识论问题进行分析。认识论被认为是我们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20世纪初以来,自然科学显著发展,许多传统的哲学概念——因果关系、决定论、时空和时间——出现在现代物理学的新语境中。认识论中的时间是现代认识论的一个典型问题,它揭示了哲学与科学关系的不同方法和可能的划界。

第四,逻辑一元论和多元论之间的爭论。时间逻辑是研究与时间相关的命题真值和逻辑推演的一个现代逻辑分支。人们语言表达的时态,都是当时语境产生的结果,表征中渗透了对时空、真值、意识的整合。对于时间我们无法接触或观察,但我们围绕时间组织我们的整个生活,我们实际体验时间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要高于我们的语言。在瑞典语和英语中,通常用物理距离标记事件持续的时间,如“短暂休息”“长时聚会”,将未来可视化为我们当下的前方。而在希腊语和西班牙语中,用物理量标记事件,如“小休一会儿”“大型派对”,将时间视为占据空间的体积。在汉语中,我们常说“下周”“下一次”,“下”这个方位词就是我们用来谈论未来时间的。

三、皮考克的时间知觉

皮考克有一个极端的经验主义理论,不认为时间概念同经验知觉的联系更为密切,而认为它是“从经验本身中提取出来的”[2]。他在论文Temporal Perception, Magnitudes, and Phenomenal Externalism中详细论述了他对时间知觉的态度。对于时间概念,皮考克沿用了西方传统哲学对时间问题的追问方式,以物理学的角度定义时间。首先,他建议应将时间视为与其他物理量相当,从而提出了两个问题:时间的大小是什么?如何感知时间?现代技术使得时间成为等量可分的量级,但是这是社会环境造成的约定结果,而时间的可约性并不等同于其他物理量的可定量性。对比空间可感的真实性在于如何被填充,时间的可感性的实际量值确实不确定的。即使我们对于时间具有敏感性,也不能说明时间具有同空间一样的表征性。因为空间属性具有相同的客观表征状态,可以被解释、转换为眼睛与肢体的运动,以确定一个外部空间相对于我们身体的位置或某个外部空间的结构。他举时间心理学中的卡帕效应为例——事件间的感知持续时间会随客观距离增加而延长。说明时间体验只能是运动带来的差异,它不是时钟标志出来的形式,也不是可以用事实填充的,也不是独立于运动的材料,是不受任何感性认识影响的纯概念[3]。颜色的概念也是人们约定而成,但是皮考克认为就连色谱反转(inverted spectrum)思想实验【色彩反转思想实验,它产生的目的就是构建两个在任何对于颜色的测试中都表现相同的人,然后告诉我们虽然他们有着完全相同的“运作方式”(把同样的颜色称为白色,同样的颜色称为绿色,同样的颜色称为蓝色……),但是他们却有着对于颜色不同的感觉】,也因为其可以从内部想象人们对于色彩体验是相同的,而具有恒定性的特征。但皮考克认为这样的特征不适用于时间,也没有这种可想象的现象。

如果存在“时间居先”的概念,那么主体就应先理性判断这一概念,主体需要拥有对于时间概念的使用权[4]。我们可以将皮考克的这一观点理解为,他反对在非概念性表征中有时间的作用,是因为这部分已经被概念化的经验不能对当下得到的非概念性表征做出影响。比他更彻底的非表征主义者会认为,意识直接运用近似拓扑同构的表征直接保留了物体的空间结构信息,而非转化为语言存储成为一维的点、线结构,再在输出时进行拼接和整合。这里他们会遇到一个问题——空间信息如何被存储于非空间性的意识中?这里只能用意识具有时间性来解答,在时间维度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印着”过去事件的痕迹。我们能够由现在推测一个人的过去,正是因为人以一种时间结构中全息性的分型状态保留了以往经历的历时全息情境。更科学的解释是,时间作为第四维度是可以全面而整体地保存三维的立体空间信息。

对于时间问题的研究,现象学是哲学当中研究最深入的,它们提倡一种视域的扩展观念——空间上的视域相当于客观世界中的视角,在每一个经验的前端视域的界限处,有一种时间维度。胡塞尔著名的时间观认为,时间是一种绵延,在任何一点上都有过去经验的滞留,也有对未来经验的前摄,时间是三个维度的交错综合体[5]。例如我们在观察一个立方体的时候,在当下只能观察到立方体的一面或几面,不可能是全面的。那么在当下的认知过程中,需要扩展我们的视域边界,也就是增加作为背景存在着的东西,它们就是具有时间性的延展。

四、结语

本文认为,皮考克在综合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两种流派的过程中,之所以其概念理论存有被质疑和挑战的地方,是因為对现象学理论的借鉴不够充分,表现在其对于时间维度的忽视,使得非概念性表征理论在整合的时候面临不可阐明的部分。

【参考文献】

[1]潘莉,黄希庭.时序知觉影响因素与思考[J].心理科学进展,2018(04):614-624.

[2]Christopher Peacocke.Thoughts: An Essay on Content[M].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6: 68.

[3](法)西尔维娅·阿加辛斯基.时间的摆渡者[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33.

[4]张钰.走向心灵深处——克里斯托弗·皮科克心灵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31.

[5]余慧元.“Horizon”的扩展:西方现象学进展的一种维度[J].学术月刊,2005(11):30-36.

猜你喜欢
认知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知分析
高校学生干部对自媒体的认知及利用策略研究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