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范式转型与路径选择

2019-07-08 03:58张婷婷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路径选择家校合作共同体

张婷婷

摘   要 目前,家校合作中存在着合作关系不平等、合作信息不对等、合作主体职责不明确等问题,影响了家校合作的成效。家校合作的范式必将因应时代的呼唤发生转型,合作方式由“单一”转为“多元”,合作主体由“单主体”转向“双主体”,合作层次由“浅层合作”迈向“深度融合”。这就需要家校合作中明确合作主体的责任边界,提高合作主体的信息素养,构建“和合共生”的家校合作共同体。

关键词 家校合作  范式转型  共同体  路径选择

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学习方式的不断变革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对学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自2010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不断重申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家校合作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尤其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洪大的信息流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导致学生价值观混乱、心理失衡,校园欺凌等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如何借助各方力量,构建“和合共生”的家校合作共同体,是新时代教育面临的重大命题。

一、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家校合作关系不平等

目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是电话、微信平台,还有一学期为数不多的几次家长会,家校合作的内容是反映学生在学校的不良表现和行为,其直接目的指向于家长对学生作业的督查以促进学生学业进步。这种功利心较强的合作导致家校合作失去平等的地位,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附庸。一般来讲,相互依赖是家校互动的中心,地位平等是家校合作的基础,如果合作的一方总是领导支配另一方,这种合作在本质上是一种伪合作。当前的家校合作往往被定格为具有主从关系的配合,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2.家校合作信息不对等

首先,教师认为自己是专业人员,而家长作为非专业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教育观念和能力,这种信息不对等导致教师不愿与家长合作。其次,学生作为家校合作的中心,是家庭与学校联系的纽带,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是家校合作的初衷,但是传统的家校沟通总是避开学生,老师与家长私自交流让学生认为是老师向家长“告状”,学生从内心产生不安全感。学生抵触家校合作,归根到底是不了解家长和老师交流的内容,误解了家校合作的目的与意义,因此,形成了教师、家长与学生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3.家校合作主体职责不明确

首先,学校是家校合作平台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但学校对教师的指导和培训不够,让合作流于形式。同时,学校没能提供家校合作的制度保障,家校合作系统化和制度化的建设不足,无法维持家校合作长期有效的进行。其次,在应试教育的规约下,教师依然被学生的考试成绩压迫着,“重智轻德”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终极使命是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但家长往往将自己的职责边缘化,将教育子女的责任托付给学校,认为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全权负责孩子的教育,这归根到底是家长对自身主体职责认识不明。

二、家校合作意义的创生

1.家长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合作者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网络学习空间的功能不断变迁,为适应网络学习空间的变迁,学校需要打破传统对师生管理的壁垒,重构教育管理的模式[1]。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天然的合作者”,参与学校管理有助于促进学校管理现代化[2],而学校内部的改革必须要有来自外部的支持[3],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使学校能接触到家庭的隐性知识,并有可能将这种隐性知识转化为可利用的显性知识。家长们具有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教育观念,以及学校所不了解的关于自己孩子独特的知识以及作为非教育专业人对教育独有的看法。因此,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有助于学校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及更广泛的发展渠道[4]。

2.家长参与有助于认同课程改革

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和不断深化,课程决策主体的多元化成为当代课程改革不可阻挡的趋势[5]。作为学生直接监护人以及与新课程改革有着间接联系的家长,对于课程决策与实施都有着重要影响。如果在新课程改革中家长角色缺失,那么家长群体对课程改革的价值将缺乏了解与认同,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将不被家长接受,尤其是固守“重智轻德”教育观的家长极易与学校之间形成对抗关系。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与实施,不仅需要家长的认同,更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3.家长参与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变革

随着课程改革“深水区”的到来,家长参与学校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6]。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契约关系决定了家长有权参与学校的有关活动[7],家长参与教学活动,不仅能监督教师认真负责高效地进行教学,也能协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校将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年级和班级的管理体系,而是倡导空间、课程与技术的融合[8]。比如,作为信息技术支撑下新兴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实施,就需要家长的参与、督促与协助。

三、家校合作范式的转型

1.家校合作方式由“单一”转为“多元”

傳统的家长会是家校合作的基本形式,但是,家长会存在参与主体失衡、内容单一、耗时低效、形式呆板等诸多问题[9]。伴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个人终身发展的需求日趋强烈,学校从封闭走向开放。随着通讯手段的不断丰富,家校合作的形式不再局限于家长会,APP技术为家校合作搭建了便捷的平台,手机、校讯通、QQ、微信等给家校合作带来了诸多便利。“互联网+教育”为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条件保障,为现代学习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网络学习空间V3.0的支持下学生群体个性化学习组织得以建立,个性化学习对学校管理与组织提出新的要求[10],传统的学校对教师、学生、家长管理壁垒被打破,形成了包含学校教育、网络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教育体系,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适应性的学习中心,保障各类教育资源共享成为常态。

2.家校合作主体由“单主体”转向“双主体”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知识以及传播知识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知识不再“属谁”,知识的传播也不仅仅是赫尔巴特所谓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重智”,更要求“重德”。因此,家庭与学校走向合作,并且由被动合作转向主动。家庭教育以其成员交往的密切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手段的灵活为补充,学校教育以组织性系统性为主导,以其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庭教育,二者实现教育内容的互补,方法的借鉴,为学生的成长与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在这种多元化与不确定性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从传统的“独白”走向“合作”,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多元参与符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11]。

3.家校合作层次由“浅层合作”迈向“深度融合”

目前我国家校合作处于较低层次,家长仅仅作为学校工作的支持者,被动配合学校的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关注个体,家长不仅仅只关心自己的子女,更开始关注学校整体的环境与发展。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学校不再只是教授书本知识的场所,而是贯通学习、生活、劳动的个体成长的场所;学校不再只有适龄学生,更有家长,教师、学生、家长逐渐形成学习共同体。家庭教育从“学校教育的附庸”转变为平等合作者,家长从合作的“幕后”走向“台前”,从“旁观者”转变为“合作者”,从合作的阻力转变为动力。学校吸纳家长参与学校教育逐步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共建教育生态环境,在制度层面加强了家校合作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厘清合作双方的权利和边界,让家校合作的内容与形式从同质化走向个性化,促使家校合作不断走向深度融合。

四、家校合作的路径选择

1.明确合作主体的责任边界

家校合作倡导的是合作主体间平等的“合作”而非责任转嫁[12],目前的家校合作存在一个误区,即忽略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边界而“越位”了。这样的“家校合作”容易造成角色混淆和情绪对立。

首先,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明确家校合作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家庭幸福的重要途径,家长是学校教育共同体成员,学校应与家长建立平等的家校合作关系,认真聆听家长的建议,尊重家长的态度,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到学校活动中。其次,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权威思想,以积极的态度寻求与家长的合作,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拓宽合作的渠道,丰富合作的内容。教师必须要把家长视为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转变自己的角色,由指导者转变为学生的服务者,由家校合作的指挥者转变为家校合作共同体的组织者,与家长建立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增加家校双方的了解和信任,构建和谐良好的家校关系。

2.提高合作主体的信息素养

现代信息技术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支持,学校可以建立一整套有效的网络教育交流平台。由于网络自身虚拟性的特点,在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中,容易产生各种负面的信息[13],需要家校双方合力确保网络互动技术攻关。

首先,切实采取可行措施,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建设。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确保教师熟练掌握网络技术,能创设各种平台,实现与家长、社会各方面深入的交流,以迅速及时地反馈信息或解决问题。其次,创新网络教育途径,增强学生防范能力。如今,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深刻变革,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点击网络,文明与污染随着鼠标的移动而出现,有阳光,有阴霾。因此,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的警示和教育,增强其网络利用和防范能力尤为重要。再次,提高家长网络素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家庭环境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网络实现家校合作,必须要提高家长的素质,特别是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切实提高家庭德育质量。

3.构建家校“和合共生”的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为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个体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参与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相同的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14]。

首先,要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更新传统学习观。家校合作主体应明确学校教育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而是以此为契机,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和家长应加强自主学习观念的形成,养成自主学习的态度。其次,增强教师和家长的综合素质。教师与家长是保障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关键因素,学习共同体尊重个体差异,教师应具备基本的洞察力与人际交往力,在理解、尊重与接纳的基础上与家长和睦相处;家长应理解与支持教师,积极配合教师工作,在充满润泽与智慧的共同体中,所有成员能敞开心扉,彼此用心聆听、交流、合作、反思,实现生命的沉淀与灵魂的聚集,真正实现“教育使人成为人”的终极使命[15]。最后,学校应创新和丰富学习方式,拓宽学习内容,建立交互式的学习模式,以情境化的方式帮助每个成员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使家长、老师、学校融为一体,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合作,调动三方的积极性,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郭绍青.关键技术驱动的信息技术交叉融合——网络学习空间内涵与学校教育发展研究之一[J].电化教育研究,2017(05).

[2] 蒲蕊,李子彦.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困境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7(08).

[3]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 武云斐.走向共生的家长、社区与学校合作——美国的实践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0(04).

[5] 马苏静,杨静.家长:学校课程决策的必要参与者[J].教育科学研究,2014(06).

[6] 陈玉成,孙鹤娟.“三主体”教育:内涵、性质与价值[J].教育研究,2012(10).

[7] 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8] 曹培杰.未来学校的变革路径——“互联网+教育”的定位与持续发展[J].教育研究,2016(10).

[9] 李小紅,刘媛媛.学校家长会:问题与改进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1(12).

[10] 郭绍青,张进良,郭炯,贺相春,沈俊汝.网络学习空间变革学校教育的路径与政策保障——网络学习空间内涵与学校教育发展研究之七[J].电化教育研究,2017(08).

[11] 孙雪连.学校管理中民主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7(10).

[12] 李国,孙雅纯.家校合作要“亲密无间”还是守好界限[N].工人日报,2017-10-13(01).

[13] 董艳,王飞.家校合作的微信支持模式及家长认同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02).

[14] 王黎明.基础学校建立学习共同体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15] 伊曼努尔·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路径选择家校合作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