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意蕴分析

2019-07-08 03:42彭华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共同富裕

彭华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形成条件,阐述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统一”思想,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价值意义:从首创精神和决定论角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真理与价值角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从生态理性角度丰富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

【关键词】 美丽中国;共同富裕;生命共同体

一、建设美丽中国的形成条件

社會主要矛盾的转化,体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设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要求;体现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里实现共同富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价值旨向。建设美丽中国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性和必然性产物,其形成条件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

1、时代背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主体实践的时代性和价值旨向的时代性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该矛盾的发展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实现共同富裕来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矛盾的转化,体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发展要求已发生变化;实现人类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历史唯物主义阐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即生产关系由生产力决定并对其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论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即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表明该实践主体在科学社会主义进程里是对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加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主体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提升实现共同富裕来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创造能力。由此,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主体实践的时代性和价值旨向的时代性是建设美丽中国形成的时代背景。

2、实践基础:绿在生产、消费的实践方式上与富在文化自信的实践过程中

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即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其具有反作用;实现人类社会历史的创新发展与历史创造主体的自我实现需要的对立统一;表明绿在生产、消费的实践方式上与富在文化自信的实践过程中的辩证统一。

绿在生产、消费的实践方式上,即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倡导绿色消费的理性行为;推进分配、交换的社会公平性和公正性。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即以保护、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为前提,以绿色科技创新为动力,实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深化社会主义本质;贯穿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辩证统一;表明生态哲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一致性。倡导绿色消费的理性行为,即以可持续消费为前提,以生态产品为自我满足需要,实现理性购买与理性消费的价值统一。由此,绿在生产、消费的实践方式上,体现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的辩证关系,即绿色消费由绿色生产决定并对其具有反作用,该反作用必须取决于和服务于绿色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富在文化自信的实践过程中,即增强价值观自信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实践过程中的文化自觉;加强文化自信在“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的布局过程中的指导地位;实现文化自信与治国理政的民族精神一致性。增强价值观自信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实践过程中的文化自觉,阐述人民对建设美丽中国所需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现人民对实现民族复兴所需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文化自信在“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的布局过程中的指导地位,阐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生态理性;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的理性结合。

“绿”,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创新实践和物质财富;“富”,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绿”和“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有机整体。由此,绿在生产、消费的实践方式上与富在文化自信的实践过程中是建设美丽中国形成的实践基础。

3、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人类本身的和解。阐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对人类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影响;表明解决人类本身的和解是解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前提和基础;体现实践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创造性;实现人与自然的联系观点与发展观点的辩证统一。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价值旨向和实现路径。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道德共同体。阐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明共享发展的价值意义;实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式。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道德标准。

“两个和解”思想与“天人合一”思想具有内在的相似性。其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贯穿于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价值中。由此,“两个和解”思想与“天人合一”思想是建设美丽中国形成的理论依据。

二、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内容

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目标。生命共同体是人与自然发展的必然价值取向;是实现人类命运体的利益诉求;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价值旨向。共同富裕和生命共同体有机统一于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

1、共同富裕与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

共同富裕的内涵,即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该富裕不是“三同”富裕,而是“差别”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阐述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是推进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物质创造和价值创造的前提条件;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自我实现需要的制约力量。共同富裕是“差别”富裕,“富裕”是绿色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程度的集中体现;“共同”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财富的占有方式;体现“富裕”与“共有”的辩证关系,“共有”由“富裕”决定并对其具有反作用。“差别”富裕,即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和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体现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有机统一,即整体统率部分及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部分性能状态受总体影响并对其具有反作用;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立足整体、统筹全局的实践方法。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阐述个体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是个体实践活动的目标和基础;强调自我实现需要有利于增强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创造性;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由此,共同富裕与“差别”富裕具有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一致性。

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即美好生活是对生活异化的积极扬弃;是自我实现需要;是共生和共享的对立统一。美好生活是对生活异化的积极扬弃,阐述人类生存与人生价值有机统一于乐观的态度与幸福的意义;实现物质创造力与精神创造力的生态价值一致性。自我实现需要,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级阶段;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完美与和谐的有机统一。共生和共享的对立统一,共生,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阐述绿色发展方式与绿色生活方式的人文诉求;体现自然色态美、生命情意美和生活哲理美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共享,即共享发展,阐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实践主体与实践价值的辩证统一;体现共享发展所蕴含的社会公平正义的实践品格,实现共享发展到共同富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由此,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目标。

2、生命共同体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

生命共同体的内涵,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从整体性和系统性角度建设生态文明与新时代生态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实现生态伦理与民生的辩证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关系,阐述实践是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基础;体现人与自然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实现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对立统一。从整体性和系统性角度建设生态文明与新时代生态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体现人—社会—自然的共生和共享建设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整体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最优化原则。生态伦理与民生的辩证统一,阐述生态消费与生存发展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体现生态权利与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实现生态伦理战略与民生战略的辩证统一。

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内涵,即不平衡发展,主要体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是发展的横向比较;即不充分发展,主要体现经济发展质量不够高和社会发展总量不够大,是发展的纵向比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阐述经济、社会的有机体发展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体现秩序创新与和谐共生的实践价值的不一致;表明宏观调控力、市场牵引力和人民创造力的不统一。经济发展质量不够高和社会发展总量不够大,阐述改革力度与协调程度的不充分;体现要素供给质效与共享发展惠及的不充分。

由此,生命共同体是人与自然发展的必然价值取向;是实现人类命运体的利益诉求;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价值旨向。

三、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统一”思想

建设美丽中国的形成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必然产物,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原理,即辩证大自然观是系统与要素的辩证统一;生命共同体凸显对立面的统一;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实践与生态价值的统一。

1、辩证大自然观:系统与要素的统一

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消长的若干要素构成的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其特点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

辩证大自然观,具有系统性,阐述时间和空间是自然界永恒运动的存在方式,具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体现人类社会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生存和发展受自然界的制约;决定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程度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解决进度;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五位一体”布局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强调构建生命共同体要从整体出发,必须把人类社会这个主要要素进行联系和统筹;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在实践创新中实现共享共利发展。

人类社会,是大自然的主要构成要素,阐述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体现人类社会的有序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价值。自然与人类社会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阐述大自然作为整体具有主导地位和统帅作用,人类社会作为部分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大自然;表明人类社会作为部分的功能和变化对大自然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首先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要求立足整体、统筹部分,实现绿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结构上的优化趋势。人类社会的有序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价值,阐述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稳定有序的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首要标志和价值导向。

由此,辩证大自然观是系统与要素的辩证统一。

2、唯物辩证法:生命共同体凸显对立面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即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方法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体现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同一性和相互排斥和相互否定的斗争性。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体现人因自然而生,是因果关系;阐述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生命共同体凸显对立面的统一,凸显对立面的相互联结、相互吸引和相互渗透的倾向;体现人与自然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共享与价值取向的一致性;阐述生命共同体的对立面统一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辩证统一。

由此,从唯物辩证法角度阐明生命共同体凸显对立面的统一。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实践与生态价值的统一

辯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出发点和落脚点;认识由实践决定并对其具有反作用。实践与认识是创造社会财富和人类精神财富的唯一途径;价值是认识的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满足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建设美丽中国,是从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强调生态环境对实践主体需要的满足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自我实现需要的价值一致性;表明生态实践与生态价值的人本主义回归;在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进程中,实现生命价值的指向,即生命共同体。

由此,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阐述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实践与生态价值的统一。

四、建设美丽中国的价值意义

建设美丽中国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破解具有价值意义。从首创精神和决定论角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即坚持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实践观的本质要求,发展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真理与价值角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即建设美丽中国,必须遵循美的规律,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辩证统一;从生态理性角度丰富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即实现美丽中国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价值目标;表明建设美丽中国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价值、制度和运行具有一致性。

1、从首创精神和决定论角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阐述生产实践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全部社会的基础;表明主体受制于客体并反作用于客体的辩证关系;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这点来看,求真务实贯穿于实践观中。

从首创精神角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首创精神,从系统思维角度阐述人类创造活动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强调创造历史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创造性。从这点来看,坚持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实践观的本质要求;

从决定论角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决定论,阐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关系;论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从这点来看,发展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从真理与价值角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阐述人与自然生态伦理关系及内在联系;表明生产实践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体现公平正义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从这点来看,建设美丽中国,必须遵循美的规律,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辩证统一。

从真理和价值角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真理,实现事物的客观尺度使主体趋向客体的力量。价值,实现人的内在尺度使客体趋向主体的力量。从这点来看,这对力量形成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并反作用于该过程。事物的客观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是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本质体现,并辩证统一于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中。

3、从生态理性角度丰富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

国家治理体系的结构为治理价值体系、治理制度体系和治理运行体系,体现以价值形塑制度、以制度牵引运行和以运行体现价值的生态治理系统。

从生态理性角度丰富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生态理性,体现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现实历史性。从这点来看,从生态理性角度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美丽中国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价值目标;表明建设美丽中国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价值、制度和运行具有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编写.建设美丽中国(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 诸大建.走向美麗中国——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丛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彭 华(1980.11—)男,汉族,江西峡江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传递企业力量
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绵薄之力
以法治力量保障共同富裕
范畴越级翻译策略在纪录片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农村经济“新形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