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防范策略

2019-07-08 03:58李红梅李文灿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防范渗透

李红梅 李文灿

摘   要: 对宗教极端思想的反渗透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影响我国最大的“三股势力”已将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对象从新疆的高校大学生逐渐转向了内地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内地高校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为重点目标,给国家抵御和防范宗教极端思想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相关部门及教育机构应结合内地高校的大学生教育管理特点,从文化、教育、管理、宗教等方面实施有效策略防范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

关键词: 宗教极端思想; 内地高校; 渗透; 防范

中图分类号: B920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9.02.007

Abstract: Reverse osmosis of religious extremis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orks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in China. The “three forces”which have the greatest impact on China have gradually shifted the infiltration of religious extremism from college students in Xinjiang to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mainland. Especially the Xinjiang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mainland universities have become the key target, which has brought great challenges to the state in resisting and preventing religious extremism.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hould implement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prevent the infiltration of religious extremism from the aspects of culture,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religion,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ducation management in mainland of China.

Key words: religious extremism; inland universities; infiltration; prevention

國务院新闻办公室在2019年3月18日发表的《新疆的反恐、去极端化斗争与人权保障》白皮书中提到,极端主义思想的渗透与蔓延极易催生暴力恐怖行为,对人们享有各项人权直接构成威胁。[1]宗教极端思想是一种最典型的极端主义思想。从思想上进行“洗脑”,争取青年一代,已经成为“三股势力”①诸多恶行中的一项无耻之举。笔者文中的宗教极端思想主要是指伊斯兰教极端思想,是“三股势力”利用宗教信仰煽动民族情绪、蛊惑人心、不择手段分裂国家的手段;内地高校是指新疆以外区域的高校。内地高校的宗教极端思想反渗透工作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容易成为“三股势力”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目标,因此建立有效的防范措施极为重要。

一、文化策略:弘扬优良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学习习近平传统文化观

文化是内涵与外延极其广泛的概念。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各种思想观念、精神财富和行为准则的集合体。特别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在我国具有完全悠久的历史,并仍展现着极强的生命力。在现代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毛泽东中国传统文化观的继承与发展。因此,要认真学习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基本内容,弘扬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时代价值,提升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二)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一方面我们倡导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摒弃封建陋俗恶习,培养现代文化。在我国,对于任何一个民族而言,爱国、仁爱、至善、谦敬礼让、诚信、尊老爱幼以及其他道德文化均属于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我国各族青少年虽然从小学就开始接受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等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因心理、智力发育原因,对进入高校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的内涵不能有一个很深入的理解。因此,大学期间是培养各民族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最佳时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各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座灯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他们的思想,不给宗教极端思想留有任何机会进行渗透和“洗脑”。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优良文化可以起到重要作用。防范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与其重点放在外在行为上的管控,不如从内心上做好预防工作。各民族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够防范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还可以抵御西方敌对势力企图“西化”、“分化”的阴谋。

(三)允许多元民族文化并存,但要防范极端化

“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是典型的极端化的民族主义思想。目前,主张这两种思想的国家和地区大部分与我国接壤,甚至有的国家是大学生出国留学的首选国家。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区域又出现了“泛清真化”现象。“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泛清真化”都与伊斯兰教宗教文化、突厥语言文化有关,都是痴心妄想地想将信仰伊斯兰教的、操持突厥语言的民族连成一体,建立一个所有思想和行为都建立在伊斯兰教框架内的大突厥帝国。这三种极端思想都是以伊斯兰教为背景的宗教极端思想,这种极端化的思想是极为危险的,其所提倡的内容绝不是我们所弘扬的民族文化。因此,内地高校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过程中应提高警惕,防止这三种极端思想的侵入。“泛清真化”现象,近几年在内地高校露出了苗头,如“清真座位”、“清真浴室”等。作者曾经在与内地某高校的一名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交谈过程中,该生反映:舍友将非清真的饭菜带入宿舍食用,该生发现后顿时产生呕吐感,同时认为呼吸的空气已被“非清真”,产生了如同自己食用了非清真食品般的罪恶感。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也许是一种心理作用,和“泛清真化”无关,但是,将清真与非清真的界限从食物领域延伸到衣物、水、饮料、座位、房子、家具、马路、空气以及其他方面的“泛清真化”现象的确实已经存在。

二、教育策略: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困难,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一)教育管理者应掌握多学科的知识

特别是思想政治辅导员要学习政治学、民俗学、宗教学、法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基本知识,要全面了解各民族大学生。特别是对民族文化特点比较鲜明,与其他民族差异较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当更加了解。以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在内地高校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往往表现为两种特征,一种是很容易融入大众环境,衣着上与现代大学生没有区别;另一种是民族意识更强烈,对民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更加重视,不融入大众环境,只与自己本民族的群体接触,衣着上也是有保守的倾向。内地高校还存在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强迫其他同学强化民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现象。高校要提高警惕,加强对思想动态变化的监管,防止“是穆斯林①就要圣战”思想的形成与蔓延。因此,思想政治辅导员掌握多学科知识尤为重要。

(二)及时解决课程学习中的困难,预防厌学情绪的产生

部分少数民族区域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和数理化课程基础较薄弱。以新疆为例,新疆的少数民族学校基础教育不学习英语,数理化教学水平也很有限。在内地与其他同学同班学习这些课程显然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以大学英语课程最为典型,虽然在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少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有很大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有极少部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学生,但是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从整体上无法在较弱的基础上学习大学英语。因此,内地高校应当作出相关措施,多途径解决学习困难问题,防止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

大学期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极为重要,部分大学生对此有错误的看法,总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多余,与所学专业无任何关系,没有学习的必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从一进入高校就持有排斥的心理,不认真听讲、逃课等。这是因为大学生并不了解真正的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不了解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不会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如果灵魂处在空虚状态就很容易被宗教极端思想所侵蚀。所以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避免强硬式满堂灌,否则一切将是徒劳。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大学生多读马恩的经典著作,改变大学生只带着耳朵来上课的现状,从只是听课转变为让学生“用眼睛看、用心体会、用嘴去说”的模式,使大学生从内心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只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占领了大学生的整个思想和意识,宗教极端思想就会无容身之地。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加强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重要策略。还可以增设国情教育课程,增强对国内国外的了解,培养对祖国认同感和作为中国人的幸福感。

除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增设国情教育课程之外,还应当积极探寻课程思政的育人模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与教学的过程,突破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相脱节现象。因此有学者提出,既要强化显性思政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又要细化隐性思政,在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中发掘高校所有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变为一个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的过程。[2]

(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培养个人高尚品德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線,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高尚的个人品德是人们维护良好社会关系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关于道德的内容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对道德的认知,塑造良好的道德形象。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从小到大从未间断过。有学者认为,目前的高校德育教育实践效果与预设目标存在差距,知行不统一,学生道德行动落后于道德认知。[4]实现德育教育的知行统一目标的确存在困难。一些学者也在积极的探寻一条解决的途径并形成了一些公认的解决方法。不可否认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们能够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好途径。

三、管理策略:关心关注日常的衣食住行和思想动态

(一)充分关心日常生活,密切关注思想动态

高校学生管理人员要加强衣食住行的管理,为教育活动解除后顾之忧。第一,严控大学生穿戴宗教服装和佩戴宗教标志。坚决禁止穿戴hijab(头巾)、chador(露脸罩袍)、nikap、burka(即,吉里巴甫服)等服饰。第二,保障食堂的伙食。我国辽阔的地域造就了东西和南北方饮食习惯和口味的差异,所以大学生在饮食上的不适应较为常见。例如对于穆斯林的大学生,学校不能只追求做到饮食清真,还要保证饮食被学生所喜欢。第三,坚持民汉混住模式,促进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了解。民汉混住有可能会因为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因素而发生宿舍内部矛盾,但是民汉混住之所以被内地各大学所采纳并实施,说明有一定道理。至于饮食和生活习惯的不一致的矛盾,完全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沟通、了解来化解。第四,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人际关系。比如与舍友的关系,与其他同学交往等。要及时发现各民族同学之间的矛盾,并进行调和,积极引导培育大学生适应人文环境的能力。还要特别关注学生在课外时间经常接触的校外社会人员的身份,避免与有宗教极端思想和民族分离情绪的人接触。要对有出国打算的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了解,特别对欲赶往中东一些国家的学生要准确掌握出国的目的。

(二)加强网络监控,早发现早治理

我们面对的大学生几乎是90和00后的学生。90和00后的大学生不同于80后的大学生。90和00后的大学生成长在一个多种话语体系并存、多元思想、网络技术急速发展的时代,是敢想、敢为、敢提出质疑的一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再加上90和00后的大学生个性,也许对社会的未来发展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被不正确的思想所误导,带来的灾害也会很严重。科技的时代,手机和电脑是大学生的必备通讯工具。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微信、QQ等平台随时接收信息和浏览各种网站。宗教极端势力渗透极端思想的重要途径已经从过去的制作传单、组织地下讲经点、游说等,“与时俱进”改为更多的是制作和宣传各种网络文字、视频等,通过手机和互联网大肆传播。只要放松对互联网的监控,大学生很容易能接触到这些信息。加上大学生的心智并未完全成熟,是非辨别能力差。所以我们在严格管控手机、电脑等网络通讯工具的同时,还要与宗教极端势力争分夺秒,帮助大学生增强是非对错辨别能力。

(三)关心经济困难的学生,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经济困难可以通过多设立勤工助学岗位解决,既能够培养学生爱好劳动的精神,又能够让他们体会到金钱来之不易的道理,防止随意挥霍。另外,帮助国语水平较差的贫困少数民族同学快速提升语言能力,让他们能够拥有可以在课余时间兼职的能力。提升语言能力方面可以指定学习好的学生志愿者为学习差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辅导。要多招纳少数民族学生在学院和学校的学生会担任学生干部,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将关怀及时送到困难大学生当中,使大学生形成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对党和国家以及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四)增进高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习好的经验与做法

要增进新疆高校与内地高校之间的经验交流,多学习和多取经新疆高校已经较为成熟的做法。除此,还有更多途径可以加强反渗透能力。例如,这几年有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高校配备了内派服务管理教师(以下简称内派教师)。这些内派教师在被派往的内地高校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为管理者从少数民族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民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等方面为他们解答了很多疑惑,给他们传授了很多管理的经验。目前内地大部分高校还配备了专职的少数民族辅导员,可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各方面进行更好的教育与管理。

四、宗教策略: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一)规范宏观的宗教信仰环境

规范宏观的宗教信仰环境的目的在于让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庭以及家庭所在区域的宗教信仰正规化,使信教人员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防止极端化的宗教思想恶意传播。[6]人的宗教信仰及程度会受到家庭的直接影响,而家庭的信仰状况又会受到其所在地的社会宗教观念的影响。因此,净化信教的宏观社会环境很关键。在此方面,发挥宗教人士在宗教领域的积极作用极为重要。宗教极端主义倡导的宗教极端思想,其思想根源也是来自于宗教。我国穆斯林中不乏精通伊斯兰教教法、教义的信徒,也有大量的缺乏对伊斯兰教了解的盲目信仰者,他们对宗教的忠诚和追求不言而喻。如果,仅仅是盲目接受宗教,而不能科学地领悟宗教的内涵,就容易走向偏激。比如,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徒朝觐回来后,带有浓厚的保守思想或激进的态度,从衣着打扮和宗教义务的履行等方面相比之前更加严格。吴云贵研究员认为,“引导”不能只靠宗教领袖和神职人员走在前列、做出表率,党和政府也要积极引领宗教人士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展进步,以便他们根据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不断对宗教经典和宗教教义做出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解释。[5]所以国家应当管好、办好宗教院校,使宗教人士接受系统的宗教教育,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将他们培养成政治素质过硬、能与时俱进的爱国爱教人士,通过宗教人士传播宗教正能量。

(二)充分发挥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在世俗社会中,道德是调整人们行为的准则,是善恶美丑的评判标准。在宗教领域,同样有被神圣化的行为准则,与世俗社会的道德准则相一致。方立天教授认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爱人仁慈、慈善公益的主张,都有助于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和谐。[7]穆斯林的宗教文化从小就融入到了民俗文化的教育当中,并且都是至善至美的价值追求,这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关键在于我们应当创造一个讲道德、講文明、讲民主、讲公平正义和讲法治的和谐社会,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拥有正确的判断宗教与道德、世俗习惯之间关系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国家在宗教信仰方面的政策与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事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去极端化条例》等法律法规、条例等为公民信仰宗教、从事合法宗教事务、遏制和防范宗教极端思想提供了有力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二十条之三、之四、之五、之六分别规定了: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利用极端主义破坏法律实施罪,强制穿戴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服饰、标识罪,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物品罪等四种罪名,从刑法的角度加强了打击力度。除此,还有新疆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制定的关于打击“三股势力”,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共同推进新疆快速发展的多项政策。内地高校教育管理者和大学生必须要了解相关规定,防止触碰法律底线。

从世界局势变化来看,具有浓厚政治性、暴力性的宗教极端主义以及宗教极端思想不会停止对我国的继续渗透。从我国目前遭到“三股势力”冲击的实体案例来看,影响的区域已从新疆转向内地。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复杂性、严峻性,给内地高校带来了严峻挑战。内地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宗教极端思想反渗透任务十分艰巨。因此,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防范意识,齐心协力,多方面采取措施,彻底遏制宗教极端思想,为国家培养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政治思想过硬和专业水平较高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新疆的反恐、去极端化斗争与人权保障(白皮书)[EB/OL].   新华网,(2019-03-18)[2019-04-0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3/18/   c_1124247086.htm.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   教育导刊,2017 (1):34.

[3]评论员.党的领导是思政课建设根本保证——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   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22(01).

[4]罗亮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教育现状和改进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8(5):89.

[5]吴云贵.当代宗教极端主义简论[J].世界宗教研究,2017(2):1-7.

[6]罗兆均.宗教文化与宋至清末侗苗聚居地区社会治理研究 ——以湘黔桂界邻侗苗   地区为个案[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90-96.

[7]方立天.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宗教的作用[J].中国宗教,2005(7):18-19.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猜你喜欢
防范渗透
SQL注入防护
浅析防范电能表串户的重要性及方法
也谈国际贸易合同欺诈
从工商管理角度谈如何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