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农业的形成逻辑与现实挑战

2019-07-08 03:58魏延安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三产融合面临挑战

摘   要: 多功能农业乃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粮食生产相对稳定、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城乡一体化加快、农业补贴增加等多重因素催生的结果,体现为产业利润分配格局上的均衡化、产业链条整合的扁平化、三产要素融合的集中化、农业要素开发的全面化。在多功能农业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对农民发展能力、农业发展定位、乡村建设和多功能农业自身的挑战,必须谨慎应对。

关键词: 多功能农业; 三产融合; 形成逻辑; 内在机理; 面临挑战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9.02.015

Abstract: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historical stage. Which is the result of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deepening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relatively stable grain production, extens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accelera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increase of agricultural subsidies. It is reflected in the equal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profit distribution pattern, the flattening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the centraliz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factors,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factors. While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it also brings challenges to farmers development capac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rural construction and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itself, and must be handled with caution.

Key words: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integration of three industries; formation logic; internal mechanism; challenge

2017年10月召開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并将之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要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和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五句话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从2005年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生产发展”到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绝不仅仅是“生产”与“产业”的一字之差,更重要的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农村的经济不再是以单一的第一产业为主,而是呈现出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三次产业全面发展、日益呈现融合的态势。在当前普遍关注的农村三产融合中,农业的多功能性开发是重要载体。但从目前的讨论看,大多集中于如何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对其背后的形成逻辑与内在机理关注较少,由此在讨论中也容易出现就事论事的倾向。笔者试图对此做一些归纳性的梳理,以利对多功能农业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

一、关于多功能农业的形成逻辑

综合各方面论述来看,多功能农业乃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多重因素催生的结果,不可简单归结于某一两种因素。

在其发端之初,主要是发达国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带来的消费变化促进了乡村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城市的休闲消费兴起带动了乡村文化复兴,开始与农业发展相结合。此后,欧盟将农业的多功能性作为贸易自由化背景下维持农业补贴的重要手段,大力倡导。再经不断梳理,将生产食品和纤维之外还存在的提供自然风景、资源可持续管理、水土保持等均纳入农业的多功能范围。多功能农业的基本概念、内涵等于是基本形成。[2]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性逐渐得到开发,也得到各方重视。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就专门指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3]此后,经学界不断总结,将农业的多功能性逐渐归纳为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并认为产业融合使农业多功能的内涵得到拓展,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综合效益和社会功能。[4]

近年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加快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多功能性开发,让农村三产融合步入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同步的新阶段。也正是在今天,更能清晰地看到多功能农业形成的历史与现实逻辑。

(一)多功能农业是居民消费趋势变化催生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农业多功能性的关注是居民消费达到一定层次才出现的,对于没有解决温饱的人而言,绝对无心欣赏风景。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理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是居民休闲消费的开始。[5]在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一书中,生动地描述了上世纪70年代法国乡村复兴的场景,无数的周末聚会在乡村举行,无数的乡村音乐会人头攒动,大量的乡村民宿受到城市人的热捧,农业因此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迎合城市人的需求上。[6]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迅速提升,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东南沿海发端,到新世纪初各个城市周边农家乐的兴起,一直到今天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遍地开花,基本上是与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而同步的。特别是交通条件的改善与私家车的普及、互联网络广泛覆盖与社交软件应用的习惯养成,对休闲消费起到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30亿,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全国已创建388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推介了71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原来单纯的休闲旅游逐步拓展到文化传承、涵养生态、农业科普等多个方面,休闲农业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和旅居的重要目的地,成为乡村产业的新亮点。[7]在此发展过程中,农业的多功能性不斷被开掘,由被动到逐渐主动,由迎合式改进到主动进行调整,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体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

(二)多功能农业是粮食产量高位稳定背景下的宽松调整

翻开中国的历史,充满了饥饿的回忆,每一个王朝的后期,总是有大量饥饿的流民成为社会最不稳定的因素,历朝历代均把粮食生产作为重要的政权根基。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吃饱饭也在很长时间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直至农村联包承包推行之后。即使这样,粮食生产从来不敢松懈,特别是1994年美国人布朗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之问,在引起世人关注的同时,也不得不让中国更加重视粮食生产。[8]但从2003年起,中国粮食取得“十六连丰”,总产量近6年一直稳定在6亿吨以上。2010-2018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连续9年保持在400 公斤/人以上,我国粮食安全总体有较充足的物质保障。如果考虑到人口高峰即将到来,人均粮食消费量还在下降等因素,中国粮食安全的未来形势可以保持谨慎乐观。这一粮食形势不仅让曾经的“布朗预言”化为乌有,也让紧绷的粮食安全神经有所放松,更重要的是为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奠定了宽松的现实背景。近3年来全国累计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面积5000多万亩,调减低质低效区水稻面积800多万亩,增加大豆面积2000多万亩,粮改饲面积达到1400多万亩。[9]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改革开放40年数据看,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由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业经济向多种经营和农林牧渔全面发展转型,2017年全国农业(种植业)产值下降24.2个百分点,林业提高1.4个百分点,畜牧业提高13.2个百分点,渔业提高9.5个百分点;到2016年全国开展旅游接待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达到4.9%,35.5万个规模农业经营户和农业经营单位开展餐饮住宿、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新型经营活动,占比为5.9%。这一系列数字的呈现是建立在“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基础上的。

(三)多功能农业是“两个市场”大流通背景下的“腾笼换鸟”

仅仅看到粮食生产的稳定,还不足以完全解释多功能农业的从容。如果进一步观察中国农业的大进大出格局,则能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底气所在,这是蓬勃发展的多功能农业的又一重要背景。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统计,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二位。大豆、食用植物油和棉花首当其冲,进口持续快速增长。2001-2018年,大豆进口量由1394万吨增长到8803.1万吨,2017年高达9552.6万吨;食用油进口量由167.8万吨增长到808.7万吨;棉花进口量由19.7万吨增长到162.7万吨。[10]仅大豆现在每年的进口量就相当于8亿亩耕地的产量,再加上油料、棉花的进口量,相当于为中国每年节约耕地约十亿亩,这是一个相当宽松的“头寸”,换来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和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成数倍的增加。在此背景下,乡村旅游才可以把蔬菜、果树、花卉、药材、茶叶等种植到“随心所欲”的状态。从国家统计局网站所提供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新世纪以来,全国蔬菜面积从2000年的15237.27万公顷增加到2016年的19553.14万公顷,增加128%;茶园同期由1088.95万公顷增加到2902.1万公顷,增加266%;果园由8932万公顷增加到10902.81万公顷,增加122%。这一场景,其实在多年前的欧美也曾经上演过,农产品进口的扩大就意味着国内农业生产的可调整空间扩大。

(四)多功能农业是产业链条底层生存现状的“反戈一击”

自从工业化以来,农业沦为工业链条的最低端,饱受价格剪刀差和市场危机转嫁之苦。一般搞农业的人都知道农产品价格“三三制”的规律,即城市销售单价为10元的农产品,农民在地头大约只能卖3块多钱,还有3块钱是产地批发到销地批发及中间运输环节的加价,最后3块多是终端零售环节的加价。这也是长久以来,农产品流通体系饱受诟病的地方。再以土豆种植为例,农民的地头售价一般为每公斤六七毛钱,但城市的土豆售价却从来没有低于过两块钱;一公斤的土豆若加工成薯条、薯片,则价值会达到十几元钱。大家普遍认识到,不把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紧密结合,把更多的产业利润留给农村,则仅仅依靠农业自身让如此众多的农民致富是难以实现的。多功能农业就是典型的三产融合,已经很难定性是一产还是二产、三产,表现出很大程度上的复合性,由此大大提高了农业的产出和农民的收益。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基础设施的出现,让农民可以便捷地联系市场,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农民将大量的产业中间环节掌握在了自己手里,获取了更多产业链上的增加值。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当网上的商家把一斤洛川苹果平均卖到十块钱甚至更贵时,农民却在网上把自家苹果只卖五块钱,因为已经比三块多的地头价高了不少,中间环节的价格压了下来,农民与消费者均受益。

(五)多功能农业是加速城乡一体化的可行选择

多年的探索与经验教训总结表明,“三农”问题在自身内部无解,必须置身于“四化同步”的轨道上,加速城乡融合,最终实现城乡一体、服务均等、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路径比较多,如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等,其中产业一体化也是重要的方面。多功能农业的开发,把农业从简单的产品生产转向多样性功能开发,从而为吸引城市的人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文化流等到农村提供了空间,使其加速从传统生产向现代产业转型,促进了城乡产业一体化布局。截至2018年,全国各类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已达780万,新农人、新上山下乡成为响亮的新名词;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本乡创新创业人员还有3100多万,推动着乡村创业领域不断拓宽,由种养向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创办的实体87%在乡镇以下,80%以上发展产业融合项目;返乡下乡人员50%以上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创业,近90%是联合创业。[9]实际上,一些多功能性开发较好的农业示范区,往往成为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还有一些融多功能农业于其中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也可能成为特色小镇。

(六)多功能农业是新时期增加农民补贴的重要领域

追溯欧洲鼓励发展多功能农业的历史,重要的动机之一就是能够合理增加政策性补贴,因为多功能农业被认为是增加了非商品的公共物品供给,特别是在生态、社会、文化等方面,是应当给予补贴的。我国自新世纪以来实行的对农民直接补贴,目前总量已经不小,逐渐接近入世时承诺的8.5%的上限。在此情况下,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需要进一步转换思维,在继续增加对生产直接补贴的同时,可以向欧盟学习,加大对多功能农业的扶持,破解补贴上限的制约,同时促进乡村产业的全面繁荣,拓展农民的增收空间。如农业农村部实施的新型经营主体扶持计划,其扶持对象往往就从事着多功能农业的开发,普遍表现为种养一体,生产加工结合,注重线上线下渠道的开拓,也普遍进行着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农旅结合的探索。到目前,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过3000万亩,催生了火爆的国民网红美食——麻辣小龙虾;“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康养、信息等产业快速发展;作为重要的三产融合载体,全国已经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6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32个、农产品加工园1600个,创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148个、农业产业强镇254个。[9]

二、关于多功能农业发展的内在机理

多功能农业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展也必然有诸多机理体现其中。综合各方面研究,概括起来讲,就是产业利润分配格局上的均衡化、产业链条整合的扁平化、三产要素融合的集中化、农业要素开发的全面化。

(一)多功能农业是产业利润分配格局上的均衡化

生产什么的不如卖什么的,这是关于产业利润分配不公的形象描述。农民长期收入不高,也与产业链条的主动性掌握不够有关。多功能农业对于农业食品保障、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性的开发,在推动三产交融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让原来农民的产业利润分配地位有了较明显的改观。甚至在农业多功能性开掘深入的地方,农民的主要收入已经依赖非农业生产之外的形态来支撑。这是时代给予农民的机遇,同时也是对他们新的赋能。以每年春天各地游人众多的油菜花节为例,一亩油菜带给农民的纯收入仅仅二三百元,但因为油菜花的盛开,却吸引来大量的游客,让农家乐火爆起来,農民在不到一个月的花期中,餐饮服务的收入就达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有的还及时销售了自家的食用菌、茶叶、土蜂蜜等特色产品,还有的办起了民宿,其综合收入是油菜的几十倍。但若没有油菜花的支撑,这一切又都无从谈起,生动地阐释了多功能农业是如何在消费升级转型的时代悄然实现的。还有的地方,为了让油菜花海的规模更大一些、更好看一些,对油菜种植采取了补贴,也对油菜种植的形式进行了创意,形成了各种新奇的田间画,进一步吸引了游人,也让后续的多功能开发更加深入,农民在深度、广度的产业链上得到了更多实惠。

(二)多功能农业是产业链条整合层面的扁平化

全产业链是诸多大企业的梦想,因为全产业链能降低各产业环节之间的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实现利润最大化。但迄今为止的实践表明,全产业链绝非易事,连一些跨国企业也难以轻易做到。但多功能农业的兴起,却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轻轻松松地整合了产业链。以种黄豆为例,每亩直接收入仅几百块钱,但将黄豆的加工链接上,则收入迅速翻番;再做成菜肴,进一步身价倍增。让这些轻松实现的载体就是休闲农业,像北京郊区有一个豆腐宴村,生意就十分火爆,从业农民收入很高。农民以前还没有这样轻松地掌握过主动权,不需要借助别人,就让产业链交易环节大幅度减少。再比如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电商和网络直播,表面看是把自家的农产品直接从网上销售出去,或者把自家的田园风光和好产品通过网上推荐给城里人,但其背后却蕴藏着重要的经济学机理,这意味着农民已经从原来的生产者变为网上的经营者,从单纯的第一产业从业者变为三产融合的实践者,却又都在一部手机、一次点击中轻松实现,这种互联网赋能农民的重大意义与其带来的深刻变革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多功能农业是三产要素融合的集中化

农业的利润要提高,必须把原产品生产后的二三产业环节尽可能密切地连接起来,从而把后续产业环节的利润留下来。但实现三产融合,需要具体的载体,多功能农业就是其中之一。在生产功能之上延伸出的农事体验、文化教育、手工制作、餐饮娱乐等,已经很难准确定义是属于哪一层次的产业,已经深度融合。以农家乐为例,实际上几盘土菜就将乡村三次产业轻松融合,自家种菜是第一产业,加工豆腐、烧点土酒是第二产业,做成菜肴就是第三产业,而切入点只是把门打开,挂上牌子,开通WIFI。而且,对农业多功能性开掘越深刻,融入的产业环节就越多,集聚的产业要素也就越多,三产融合的程度也就越集中。像一些生态农业生产区,到后来逐渐演化为生态餐饮、生态教育直至生态康养的综合园区。

(四)多功能农业是农业要素开发的全面化

农业总是与农民、农村紧密相连的。人类对土地开垦而形成农业,从事农业催生农民,农民集聚形成农村,安土重迁的乡土文明就此形成。多功能农业的到来,不仅仅是就农业而言,更重要的是把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资源要素统筹了起来,从而挖掘出了独特的地域乡土文化民俗和展示这些乡土文化民俗的农事活动、特色食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让多功能农业的开发有了丰富多彩的内涵可以展现,这是对农村潜在要素的全面激活。日本在一村一品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对农村资源进行了深度开掘,哪怕一块石头、一首山歌也能讲出故事,开发成产品。到今天,有更多的乡村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为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网络通信的发达,特别是社交网络的普及,更多的传统村落成为人们眼中的“桃花源”,乡村民宿快速兴起,带动了乡村旅游、文化传承、农家餐饮、农事体验、手工DIY、乡村课堂等延伸功能的开发,形成了复合产业集群,让乡村实现了全要素开发。

三、关于多功能农业面临的挑战

多功能农业近年发展很快,成绩有目共睹,但面临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发展面临的挑战也不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功能农业对农民的能力提出挑战

对于从事农业的人而言,其主要定位是生产功能,后续的加工储藏、销售等主要交给相应环节的从业主体。种地能手、养殖能手等称号,往往就是一个优秀传统农民的代名词。但随着多功能农业的到来,现实对农民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是要逐步学会从种地把式向农业经营全能冠军转变,不仅会种还要善于研究市场和消费者,懂经营,会管理。这样的要求,使大量的传统农民在今天的形势下反而迷茫与无助,如果不能尽快自我调整的话,就必须有专业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来作为补充,这也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对于多功能农业而言,由于其产业融合度深,且地域特色鲜明,反而不利于专业化社会服务的介入,于是只能由从业其中的农民在刻苦修炼中不断提升。也就是说,多功能农业的前景当然是诱人的,但其对农民提出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农民必须转型,否则就难以承担起这个新的角色。由此,农民在由社会身份(peasant)向职业身份(farmer)转型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转变为管理者(manager)。这也不得不让人想起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的呼吁,投资农民是值得的![10]因此,必须把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在继续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下乡的同时,应不遗余力地加大对农民知识技能的培训,特别是经营管理和信息化应用方面的培训,让他们能适应多功能对农村从业者提出的新要求。

(二)多功能农业对农业的定位提出了挑战

伴随着多功能农业的到来,三产融合加速,农业的边界开始模糊,甚至已经难以区分。而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的要求,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模糊程度。还是以油菜为例,原来作为农产品生产的油菜种植,主要考虑产量、品质因素,油菜花只是油菜生产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但休闲农业时代到来之后,油菜的生产功能让位于观光功能,主要考虑因素转变为花期是否足够长、株型是否挺拔等,这样才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方便大家观赏和拍照留念,至于收获多少油菜籽反而成了副产品。农业科研的方向也就需要相应调整,力争培育出更好的观赏型油菜品种。油菜产业的指导也需要对其观光功能与区域布局进行充分考虑并作出调整。因此,当农业大踏步地由单纯的生产向综合产业迈进,产业地位开始重塑,农业的发展、研究、指导均需要做出新的调整,以体现出应有的跨界融合特点,这对农业行业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从目前的实际看,无论是农业方面的研究者、行業管理者还是一线从业者,对其带来的挑战认识还不够深刻,各方的协同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研究和协作。

(三)多功能农业对农村的建设提出了挑战

前面已经讨论过多功能农业乃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种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产物,其结果也注定对农村的发展轨迹产生影响,要求农村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大幅度缩小城乡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特别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交通、网络、物流等方面。以交通为例,新农村建设时代的通村道路工程,只解决了传统的出行问题,对于私家车时代的道路需求显然预备不够,必须开展新一轮的改造升级。再比如电力,上一轮农村电改解决了不通电、无动力电等硬约束问题,而新一轮电改要解决电容量不足、电网运行效率不高等新问题。农村的生态建设也面临新挑战,多功能农业的开发要与农村的生态宜居要求相匹配,既要生产过程的绿色化,也要发展过程中的绿色化,还要日常生活的绿色化,满足越来越高的农村生态环境新要求,而中央更是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第一场硬仗。同时,农村的土地利用规划也需要进一步调整,以满足多功能农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2018年下半年开始的“大棚房”(注:专指在农业设施或农业用地中进行的商品房及其他非农建设)问题专项整治,进一步暴露了一些地方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不及时、土地开发手续不完备等问题,应该适应多功能农业发展的需要,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及相应用途调整,让土地这个财富之母在多功能农业时代为农民带来更多现实的红利。

(四)多功能农业对多功能农业自身发展提出的挑战

越来越多的地方和农业经营主体看到了多功能农业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出现了热捧的迹象,大量从日本、欧美和我国台湾地区复制模板。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重复引进、同质竞争也开始愈演愈烈,各类的玫瑰庄园、薰衣草农场出现在各个城市周边,逐渐失去吸引力,而在文化教育、手工DIY制作、衍生产品的研发上普遍下功夫不足,造成多功能农业的内涵不够丰富,产业链不够长,开发深度与精细度不够。更有甚者,破坏了传统村落布局,毁坏了原来的古建筑,发展所谓的新型农庄,损害了乡村文化的根基和生产生活基础,是值得警惕的。反思当前多功能农业发展的瓶颈,一个重要的制约是复合型人才短缺,需要尽快发现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和示范项目,为多功能农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好的示范和带动。这就要求有更多的城市创新要素渗透到农村,与农业充分融合,多一些创意,加快推进创新,扶持返乡下乡创业,多在有区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乡风民俗、地方特产、山水田园风光等方面进行深度开发,实现个性化定位、差异化发展,不断推动多功能农业由简单的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小结与建议

从一个时代的角度和广阔的历史现实背景来看问题,才会看得更为真切一些,对于多功能农业这样一个复合性的概念而言,尤其如此。既然,多功能农业有着复杂的产生逻辑和内在机理,给现实提出了许多挑战,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就必须积极应对这一挑战,努力作出完美的回答。就当前的“三农”发展而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业已揭开序幕,脱贫攻坚将在2020年完成最后的总攻,“一带一路”倡议更加深入的推动将给农业带来更多的机遇也是考验,走在“两个一百年”奋斗路上的中国农民正在与传统身份加速告别,农业的发展正处在深刻嬗变的关键时期,多功能农业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推动多功能农业发展持续健康发展,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方位来谋划多功能农业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居民整体生活水平也在从小康向富裕迈进,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会越来越高,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的形态——乡村文明也在今天迎来新的繁荣期,多功能农业是实现这一繁荣的重要载体,基于农业,而体现于乡村,发展于城乡融合之间。

二是从乡村全面振兴的总体要求来推动多功能农业发展。多功能农业虽然基础是农业,但涵盖了农村的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各方面,与乡村振兴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均息息相关,应该注意在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与乡村振兴的目标相衔接。如乡村文化产品的开发,应注重对优秀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应注意原生态的保护,避免将苏州园林式的城市公园搬到农村;农家乐的升级要避免过度标准化,防止丧失土菜土饭的风味及同质化等。

三是从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目的来提升多功能农业发展。农村的发展是为了农民,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三农”工作上的体现。2015年,农业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农加发〔2015〕5号),提出“农业为基础、农村为载体、农民为主体”的理念,落脚正是在农民。[12]农民是多功能农业的主要从业者,也是最终受益者,必须围绕多功能农业发展来提升农民、引导农民、服务农民,让他们在多功能农业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   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高宁,华晨,Georges·Allaert.多功能农业与乡村地区发展[J].   小城镇建设,2012(4).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號文件汇编(1982-2014)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李俊岭.我国多功能农业发展研究——基于产业融合的研究   [J].农业经济问题,2009(3).

[5]王子先.世界各国消费率演变的趋势、比较及启示[J].求是,   2006(4).

[6]〔法〕H.孟德拉斯(Henri Mendras).农民的终结[M].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张玫.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八千亿   元[EB/OL].人民网,(2019-02-14)[2019-04-26].http://country.   people.com.cn/n1/2019/0214/c419842-30674249.html.

[8]魏延安.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演变轨迹及其新时代新征程[J].陕   西行政学院学报,2018(1).

[9]韩长赋.国务院关于乡村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EB/OL].中国   人大网,(2019-02-14)[2019-04-26]. http://www.npc.gov.cn/   npc/xinwen/2019-04/21/content_2085626.htm.

[10]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     呈现哪些特点?[N].农民日报,2019-04-16.

[11]〔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9.

[12]宗锦耀.弘扬农耕文化拓展农业多功能[N].农民日报,2015-     11-07(3).

[责任编辑、校对:党  婷]

猜你喜欢
三产融合面临挑战
湖北宜都市柑橘农业循环经济研究
中国油气田开发现状、面临的挑战和技术发展方向
“三产融合”怎么合?
诸城:工业强县的“三产融合”之路
浅析轻纺专业市场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构想
基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理念的农业园区规划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小岗村三产融合续写新篇章
关于我国金融理财的发展趋势分析与挑战探讨
农资行业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措施的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