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共同生产逻辑

2019-07-08 03:27钱倩严慧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钱倩 严慧

摘 要:高等教育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人才培养是其核心所在。高校的人才培养需要教育管理者、教学实施者、教学服务者、学习者等多方主体形成合力。从公共服务共同生产的视角来思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学习者主动性发挥动力不足的问题,围绕“何为共同生产”“谁来共同生产”以及“如何共同生产”来探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共同生产逻辑。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共同生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6-0137-02

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长期关于人才培养“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思辨中,教育研究工作者们展开了一系列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并普遍倾向于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而不是获得知识的培养模式。各教育实践者也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诸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教学实践,并取得了诸多成效。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一系列尝试在近期的文献中被梳理为一条从“以教定学”到“为学而教”的演进脉络,其核心理念是由关注教学设计中教师“如何教”到学生“如何学”的教学反思路径的转变(杨小微、胡雅静,2018)。这与公共管理中政府主导下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合力形成“多元共治”的理念不谋而合。在教育的产出问题,即人才培养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在教育活动中的目标存在着一致性,这为共同生产理念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共同生产(coproduction)的概念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公共管理领域(Ostrom,1972),旨在探讨实现公共服务的提供过程,并设想公民(或其他社会力量)直接参与设计和提供公共服务(Brudney & England,1983),更是有学者已经在教育教学领域探索了共同生产的具体实践模式(Zoe and Mutton,2016)。既有研究为本文的主要观点——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生产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何为共同生产: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生产活动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来。首先,教育本身是一项公共服务。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教育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本质属性和生产过程。其次,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会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正版)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指明了高等教育的“产出”是高级专门人才,本文所指的生产即围绕这一高级专门人才而进行的一系列培养活动。关于教育这项公共服务的产出,本文认为,“教”是“育”的途径和手段,“育”才是核心内涵,这里我们无意于把“教”和“育”割裂开。但实践表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更应关注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养成,而非仅仅是教授知识和解答疑惑,这个观点目前已在教育教学研究的学者中达成共识。

二、谁来共同生产:视学生为伙伴的人才培养

由于教育本身是一个社会性活动,诸多社会性因素都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影响,本文所讨论的生产过程限于高等学校范围内。具体地说,这项公共服务是高校的教育管理者(行政人员)、教学实施者(教师)、教学服务者(后勤人员)以及受教育者(学习者)共同生产的过程。就课堂教学来说,这里至少涉及到三方生产者:教育管理者、教学实施者和受教育者。为便于表述,本文把教育管理者、教学实施者和教学服务者统称为教育工作者。从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教学改革实践来看,学习者的角色定位悄然发生着变化: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与发现。得益于众多教育工作者转变教学方式(如“翻转课堂”)的大胆实践,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强化。

然而,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并非完美无憾。例如,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花费比单纯授课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另一方面,教学实践效果的可控性难以保证,学习者的接受度不一,甚至有学习者对这种教学改革产生误解(“某老师和我们说,前几届学生都不用她上课,她就坐在下头听学生讲,偶尔纠个错就好了,她很怀念以前那种课堂氛围。我头一次听说把吃白饭说得这么清新脱俗的……”(案例源自搜狐网))。上述观点中,学生把教师幕后付出了努力的教学形式看成是“吃白饭”,虽然这种观点并不代表学习者的普遍认识,不排除学习者带有情绪色彩的主观偏见,也不排除教育实施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实施不当,但这种误解背后的隐含因素仍然引发我们做进一步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模式是否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厢情愿?现行的培养模式是否依然是以“教”为主导的培养?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教学活动生产者的角色进行界定。目前普遍的认识是学习者在教学关系中处于主体地位,教育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从共同生产的角度看,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割裂开来,共同生产是一个相互协作、共同产出的过程,生产者之间应是平等协作的伙伴关系。基于此,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以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伙伴关系展开讨论的。

三、如何共同生产:人才培养模式的范式转换

基于以上论述,本文认为在人才培养中实现共同生产的关键在于范式的转换,即:视学习者为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合作伙伴;视教育活动过程为教育者与学习者不断地沟通协作共同生产的过程;并让学习者参与到人才培养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参与到教育活动最初的起点——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来,大致包含以下三个阶段性思路。

1.人才培养方案的共同设计。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是一种“静态”的模式,教学管理者和教学实施者负责给学习者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提供教学计划,学习者“被动”地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产生需求,消费并评价。共同生产逻辑下的人才培养主张从需求端出发,由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活动。不同于以往改革实践,教育工作者并非单向地去了解学习者的需求、掌握学习者的既有学习水平,而是让学习者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来。这里隐含着这样一种观点:共同生产逻辑下的人才培养并非“教育者”认为“受教育者”需要什么再由“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人才培养中保持互动关系,并且二者都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者,共同制定目标,设计方案。这就要求教育者在人才培养活动开始之前,就要让学习者充分认识教育的本质,理解共同生产的目的并达成双方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一致认识,让学习者从一开始就参与进来,把原本“幕后”的准备工作呈现到学习者眼前,并内化为学习者参与共同设计的动力。

2.人才培養过程的共同实施。目标设置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认为,在目标设置过程中让全员参与能加强组织成员对目标的承诺,从而激发成员的工作(学习)动机,提高工作(学习)绩效(Edwin Locke,1967)。在教育者和学习者完成了共同设计的工作后,即进入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实施环节,人才培养是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完成的社会性活动,这一环节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中已经得到了完整的体现。上一环节学习者的充分参与会使得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过程更富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不断沟通、不断修正各自的行为表现,以达到共同生产的目标。

3.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评价。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存在两种尺度,即内部学校评价和外部社会评价。这里探讨的人才培养质量指前者,即对于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设计、共同实施成果(包括学习者的学绩和教育者的教学质量)的评价。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客观、完善的教育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师、教师之间互评的评价模式带有很强的“双向”色彩,不论这种评价模式设置的初衷是为了保证客观性抑或是公正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本文共同评价的理念。共同生产逻辑下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评价更关注共同目标的实现程度,致力于思考如何在现有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使教育者和学习者对共同目标的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在反思改进上也提倡教学反思和学习反思并重,教育者与学习者对教育实践结果负有共同的责任。另外,为了避免主观性因素对共同评价的影响,本文认为应在教学活动的设计环节设置量化性指标,充分发挥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优势,并利用横向比较(教学团队与教学团队之间的比较)和纵向比较(这一届团队与上一届团队之间的比较)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共同完成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1]  杨小微,胡雅静.从“以教定学”到“为学而教”:中国教学走向现代化的四十年[J].全球教育展望,2018,(8):9-24.

[2]  Nabatchi,Tina,Alessandro Sancino,and Mariafrancesca Sicilia.Varieties of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services:The who,when,and what of coproduction.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17,(5):766.

[3]  Radnor,Zoe,Stephen P.Osborne,Tony Kinder,and Jean Mutton.Operationalizing co-production in public services delivery:The contribution of service blueprinting.Public Management Review,2014,(3):402.

[4]  Ostrom,Elinor.Metropolitan Reform:Propositions Derived from Two Traditions.Social Science Quarterly,1972,(3):474.

[5]  Brudney,Jeffrey L.,and Robert E.England.Toward a Definition of the Co-Production Concept.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3,(1):59-65.

Abstract:Highe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ublic service,university students cultivation is the core of higher education.Stud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s the joint efforts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teaching implementers,teaching service providers and learners.This paper focus on the lack of motivation for learners initiative in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culti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service coproduction,discussing the coproduction logic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ultivation around “what is coproduction”,“who engaged coproduction” and “how to coproduce”.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students cultivation;coproduction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