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幸福生活观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2019-07-08 02:10黄刚
大学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困境对策

黄刚

[摘 要]追求幸福生活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由于受到多元社会思潮和重要社会转型期的冲击和影响,新时代大学生的幸福生活观及其教育正面临着被异化、弱化和淡化等现实困境,这给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大学生幸福生活观教育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幸福观”为指导,打造社会、家庭、学校和师生互融互通、共创共享的幸福共同体,切实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感知幸福、体验幸福、创造幸福和传递幸福的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强大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幸福生活观教育;困境;对策

[中圖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7-0124-03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幸福生活观教育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历史重任,也必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新时代大学生幸福生活观受到多元社会思潮和复杂内外因素的影响,导致新时代大学生幸福生活观的现状并不乐观,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思路,破解困境,打造幸福共同体,探究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幸福生活观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路径,切实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感知幸福、体验幸福、创造幸福和传递幸福的能力[1]。

一、新时代大学生幸福生活观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幸福生活观的影响

新时代多元社会思潮纷繁复杂、优劣并存,在丰富大学生知识结构、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特别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负面社会思潮影响、冲击和改变着新时代大学生对幸福生活观的理解和选择。另外,社会上仍广泛存在的德福相背、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不良社会现象,也异化着新时代大学生对幸福生活观的理解、认同和追求[2]。

(二)高校对大学生幸福生活观教育的缺位

高校在大学生幸福生活观教育上远没尽到职责,存在着严重的缺位现象,其具体表现在: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政治教育为主,而与学生个体成长密切相关的情感、生命、心理、行为等幸福生活观教育长期被边缘化或忽略。二是高校很少专门开设与大学生幸福生活观教育相关的课程,缺乏对大学生幸福生活观的系统性和专业性的理论研究。三是高校缺乏对大学生幸福生活观教育的顶层设计。

(三)家庭对大学生幸福生活观教育的缺失[3]

家庭是大学生心灵的港湾和情感寄托之所。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一方面,父母认为给孩子需要的就是给予孩子幸福,过度溺爱孩子,在倾其所有满足孩子欲望的同时,忽视了对孩子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父母由于受到社会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忽略了对孩子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感恩、责任、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的培养。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在对幸福生活的理解、认同和体验上极容易出现偏差和扭曲,这给高校的幸福生活观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

二、新时代大学生幸福生活观教育的基本内涵与指导原则

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大学生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和感受也存在着个性差异。

(一)新时代幸福生活观的基本内涵

总的来说,新时代的幸福生活应该是在全社会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环境下,实现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和谐统一的一种生活状态。所谓新时代幸福生活观就是关于什么是新时代幸福生活,怎样追求和获得新时代幸福生活的观点、看法或认识,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思想上的反映。新时代大学生要用辩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看待幸福生活问题,要把个人的“幸福梦”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

(二)新时代大学生幸福生活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新时代大学生幸福生活观教育是指高校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符合“中国梦”新时代要求的幸福生活观为目标,充分利用第一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第三课堂(网络新媒体平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大学生感知幸福、体验幸福、创造幸福和传递幸福能力的一种互动式、体验式的教育实践过程。高校要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梦”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生命教育等体现时代要求和特色的教育活动来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幸福生活观。

(三)新时代大学生幸福生活观教育的指导原则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4]。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幸福观”为新时代大学生幸福生活观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导原则和行动指南,高校应该在深入剖析新时代大学生幸福生活观的教育现状和现实困境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时代要求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在奋斗中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三、新时代大学生幸福生活观教育困境破解的路径选择[5-8]

(一)学校与社会共同打造幸福共同体

1.社会教育层面

全社会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法律、政策、文化、道德、舆论等各种手段,净化社会风气和网络环境,形成关心关爱新时代大学生幸福成长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和倡导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德福一致的社会机制,优化大学生追求幸福生活的社会环境。全社会要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创造文明、和谐、有利的社会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和社会实践机会,为新时代大学生过上幸福生活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2.学校教育层面

新时代大学生幸福生活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机制体制建设方面,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密切合作,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校园幸福育人平台。全员是指学校各级领导、教师、辅导员、教辅人员,即高校每个教职工都需承担新时代大学生幸福生活观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全过程是指高校要将新时代大学生幸福生活观教育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培养的全过程,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做到大学生大学四年幸福生活观培养教育不间断,并将跟踪教育服务延长至大学生毕业后3至5年,使每个大学生真正拥有正确的幸福生活观。全方位是指高校的各个部门都要围绕新时代大学生幸福生活观教育的目标尽职尽责,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密切合作、协同推进的幸福教育工作机制和体制。在具体实施路径方面,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新时代大学生的幸福生活观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内容,把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幸福生活观教育融入每门课程、每节课。二要精心打造幸福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新时代大学生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体验中体验幸福、创造幸福。三要科学凝练专业文化,通过建设专业文化博物馆,举办专业文化系列讲座等专业活动,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学生今后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四要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通过微博、微信、QQ群等网络平台,及时更新、发布幸福生活课程,组织关于幸福生活的大讨论,营造人人关注幸福生活的网络育人环境。

学校与社会共同推进新时代大学生幸福生活观教育。学校教育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幸福生活观的主阵地,社会环境对新时代大学生幸福生活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教育而孤立存在。学校要利用教育资源和学科优势,组织学生深入机关、社区、街道开展社会服务,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幸福,在时代变迁中感受幸福,在自我反思中珍惜幸福。

(二)家校互通,打造家校幸福共同体

1.家庭沟通层面

家庭氛围是否和谐、幸福,对孩子能否形成正确的幸福生活观影响巨大。因此,父母要首先形成正确的幸福生活观,并坚持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教育、引导孩子理解幸福生活的真正内涵,正确看待和处理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让孩子养成自信、乐观、坚强、豁达的人格。一方面,家长要经常与学校(辅导员)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等方面情况,与学校共同研究解决孩子在追求幸福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家长要定期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和化解孩子在学习、身心健康、情感等方面所面临的困惑或迷惘,引导和帮助孩子走出困境,提高孩子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

2.学校沟通层面

学校要主动与家长联系,消除家长与学校在学生培养方式、方法和内容上的分歧。学校要创新与家庭沟通联系的方式与方法:一是设立家长接待日,邀请家长定期到学校沟通交流,学校相关部门的领导、教师、辅导员等相关人员向家长作报告,家长与学校交换意见,共同分析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设立教师家访日,辅导员或学生的导师要定期走访学生的家庭,与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向家长汇报学生的成长情况,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校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解决情况特殊的学生家庭在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让家长和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对学生幸福生活观培养的目标上来。

(三)师生互动,打造师生幸福共同体[9]

1.让教师“幸福地教”

让教师“幸福地教”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和足够的幸福感,然后才能通过教育把这种幸福能力和幸福感影响、传递、移植到学生身上。新时代,高校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面临的教学、科研、生活压力相当沉重,高校要及时了解教师的生存境遇,关注、关心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增强教师工作的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让教师在教学、科研、生活过程中感受到工作有动力、社会有地位、自身有价值、生活有尊严。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逐步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解决好教师的各种后顾之忧,让教师心情愉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学校要逐步构建和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体系,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搭建有助于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关心教师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2.讓学生“幸福地学”

和谐幸福的校园育人环境和氛围是让学生“幸福地学”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以生为本、协调发展”为教育理念,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摒弃唯分数、唯能力、唯升学、唯就业等功利主义思想,关注、关心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和伦理健康状况,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3.实现教师“幸福地教”与学生“幸福地学”的和谐统一

幸福生活是一种能力,需要教育和培养。教师在幸福生活的状态下,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训、毕业设计等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领悟与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快乐,追求是一种幸福,培养学生幸福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开设专门的“幸福课程”向学生传授幸福生活的内涵以及获取幸福生活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感知幸福、体验幸福、创造幸福和传递幸福的能力。学生在幸福校园环境的熏陶下,在幸福教师春风化雨般的教育中学习幸福生活的能力:一是在教师的“幸福课堂”上学习专业技能,探究科学知识,收获成长喜悦,理解幸福的真谛,树立正确的幸福生活观。二是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正确理解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正确处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关系, 正确理解挫折、困苦与幸福的关系,树立科学合理的金钱观、消费观、享乐观、爱情观。三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学会感恩、学会诚信、学会做人,正确理解责任与担当,培养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心怀关下的幸福生活观。

四、结语

幸福教育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和归宿,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的幸福生活观和幸福生活能力是高校面临的极具难度的教育实践课题,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作为呼唤新担当,只有整合、协同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力量,打造共通、共享、共荣的幸福共同体,创造和谐、幸福的全域育人环境,才能让新时代大学生幸福地成长成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中坚力量。

[ 参 考 文 献 ]

[1] 徐晓宁.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研究,2017(12):136-138.

[2] 邓皖宁.大学生幸福观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维度[J].前沿,2013(18):57-58.

[3] 彭永东,朱平.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略论[J].江淮论坛,2012(5):153-157.

[4] 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EB/OL].[2018-11-13]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214/c64094-29824618.html.

[5] 邹国振,李国岳.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118-121.

[6] 吴玉峰,许星.大学生幸福感现状研究[J].江苏高教,2012(2):142-143.

[7] 李春.大学生幸福感缺失与教育及幸福能力培养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4):77-78.

[8] 卢燕.基于大学生幸福感提升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9):73-74.

[9] 杨倬.论师生共同体幸福生活理路的前提理念[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7-91.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新时代大学生困境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跟踪导练(一)
生命教育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策略
新形势下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力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战略 思维能力的培育
解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