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浙江大学的通识教育

2019-07-08 20:37陈哲
知识文库 2019年11期
关键词:浙江大学人类学通识

陈哲

本文通过对浙江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实践的探讨,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势在必行。对于浙江大学而言,在低年级本科生中大力推行通识教育是个关乎浙江大学未来百年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不应动摇。浙江大学应该坚持不懈地将通识教育做精、做深、做实,这是浙江大学作为中国顶尖大学所必须承担的义务与责任。

“大不自多 海纳江河 惟学无际 际于天地”。浙江大学校歌一开场,就表达了“大海浩瀚而不自满,所以能容纳千江万河;大学学问广阔无际,延伸到整个宇宙天地”的意思。自从2008年7月求是学院成立以来,浙江大学本科生的低年级阶段大类培养模式已经走过了多年的历程。在谈到大类培养时,我们不妨深入思考我们当初为什么要搞大类培养?大类培养到底有何优势?

大类培养的目的是贯彻通识教育的理念。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理论和实践,力图为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使得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注重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正确人生态度的养成,旨在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个人和负责任的社会公民。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一起共同构成一个人完整的大学教育,二者不可分割。考虑到通识教育在大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世界上很多大学在积极探索实施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而另外一部分教育专家则认为专业化、职业化才是大学培养人才的正确途径,因为当今社会对人才和专业的需求越来越细化,专业细分的趋势非常明显,仅靠广博而不深入的知识结构已经难以胜任未来的挑战。即使在美国,大部分学校也是以专业教育、培养专才来保持竞争力。只有少数顶尖的大学才是以通识教育为主。

中美两国人力资源禀赋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造成两国对大学培养人才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首先,中国人口基数巨大,大学毕业生供应充沛,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就业环境中,本科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将长期存在,这一点不能不引起中国大学的足够重视。此外,中国目前依然处于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为主阶段,对理工科、医科等专业人才的需求依然非常充沛。最后,中国的家长、学生、企业界都更急功近利,企业都希望招拿来就能用的熟手,而轻培训。这些原因的叠加造成了中国大学办学面临巨大压力,就业导向为主的专业化(职业化)教育是必然的选择。

但是,从对一个人进行全面教育的角度看,我们希望浙江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仅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情商和更全面的知识结构,具有远见卓识和坚忍不拔的性格。毕竟,在一个人的人生岁月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惑中,相当大一部分问题不是工作中的问题,而是来自生活、家庭等其他方面。即使是工作中产生的问题,也未必都是因为专业技能不足所导致的。

纵观国内外杰出人才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杰出人才不一定是专业技能非常出众的,更多的是综合优势非常出众的人物,具备诸多共同的特征,如热爱读书、喜欢艺术或者体育活动、喜欢思考(反思)、具有远大的理想、深邃的洞见、坚忍不拔的意志力。众所周知,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非常强调学贯中西,文理兼通。西南联大在短短8年的办学历史中,在物质条件非常匮乏的抗战时代,培养的学生中不仅涌现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也培养了一批包括两弹元勋在内的杰出科学家和人文大师,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即使抛开杰出人才这个范畴,仅仅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来看,也要求对一个人进行全面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专业教育,包括社交礼仪、人际交往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情感教育、生命与伦理教育、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安全与健康教育(含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等等。从构建更全面的知识结构看,工科生、理科生、医科生需要接受一定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的熏陶,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学生也需要接受一定的数理知识的训练。

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类奋斗的理想目标。学校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渠道。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拥有新知识的人,具有智慧头脑的人,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更是知识经济的创造者和推动者,而这种人的培养当然离不开教育,尤其离不开通识教育。大学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实际上就是要对青年实行“人化”: 给他们提供正确认识自然、社会和自我的科学知识,树立对待集体、社会、国家、世界与环境的正确态度与行为规范,以及铸就对正确价值观的坚定信念与虔敬。大学的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其宗旨、其核心就是育人,或让学生学会做人。

中国正慢慢走向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将占据主导性比重,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和数量将发生深刻变化,文化、创意、服务等软学科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客观上对开展通识教育有利。

目前来看,相对最理想的形式,是“通识教育、大类培养”,在第一年里加强通识教育,不来设定专业,而是以类招进来。学生在大学学习一年的过程中,他就会去思考,会进行观察,然后他认真想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然后他再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跟前几年比较,2014年我校本科生仍大类招生,但是细分出更多分类,更加符合校情,院系放心(优质生源的稳定),因此院系会愿意投入各种力量助推人才培养。

以近期浙江大学建筑学科学位点国际评估为例,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前院长 PETER ROWE 教授领衔的国际评估专家组,高度评价了浙江大学的通识教育。他们指出综合型大学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建筑学专业创新复合型人才“特质化”培养模式值得称道。最终建筑学科学位点国际评估获得了 “high-pass qualification”的好成绩。

我校对所有全日制本科生的要求是修读一门以上的通识核心课程。以非常受学生欢迎的通识核心课程《人类学导论》为例。这门课程一方面将通过课堂讲解、影视展示对人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观点与研究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另一方面通过话题聚焦、延伸阅读、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对身边的社会问题与文化现象进行深度思考。理工农医文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大量人类学原著,从而使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获得人类学的基本知识:人类学学科的形成和理论发展脉络;人类学学科主要关注的问题;人类学调查方法;中国人类学的形成、发展和应用实践等等,帮助学生开拓学科视野,培育跨文化理念,提升人文素养。

而通识课程《建筑与艺术》,通过讲述建筑发展的历史演变,结合对经典建筑作品的欣赏和评析,帮助学生了解建筑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自理工农医文等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教授讲授与小组讨论,对建筑与艺术的关系有了基本的了解,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对建筑的理解与品鉴能力,提高学生通过艺术认识历史与现实、解读人性与思想、感知想象与创造的能力,从而丰富学生人文艺术修养、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在目前模式下,应大大加大对通识教育的投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而非肤浅的“学籍挂在学园、还是专业院系?”丰富、全面、成体系的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可以培育学生美的价值观、文化审美观及培养创新性;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以宽阔的视野理解多元文化和世界文明;可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可以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成为“有理想、有境界、有品格、有才华”的新时代人才。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在接近四个世纪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五次比较大的变革,其中每一次变革都对时代挑战做出了较好的回应。这样以来,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不断丰富与深化,课程体系也越来越完善,从而赢得了世人的首肯。

对于浙江大学而言,在低年级本科生中大力推行通识教育是个关乎浙江大学未来百年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不应动摇。浙江大学应该坚持不懈地将通识教育做精、做深、做实,这是浙江大学作为中国顶尖大学所必须承担的义务与责任。今后,需在进一步完善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方面做出努力。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浙江大学人类学通识
视觉人类学视域下的民族志摄影、保存和传播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Teaching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n Perspective of 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从梅里亚姆的界定看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本质
大学生陪玩
什么是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