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学生思维 厘清数量关系

2019-07-08 06:29刘旺福
知识文库 2019年12期
关键词:定势解决问题题目

刘旺福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将数学中的“解决问题”运用于生活当中解决实际问题,并将其列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低年级“解决问题”数学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和厘清数量关系是两个关键点。下面我将通过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现状来谈一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运用什么方法来激活学生思维,厘清数量关系这两个关键点来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旧的教材中,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中将旧教材的应用题改为“解决问题”。旧教材在应用题的取材方面比较侧重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知技能的培养,往往都是与实际生活脱节,而且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导致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困难重重。

1 低年级“解决问题”的现状

1.1 对简单实际问题缺乏必要的分析与能力培养

低年级的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运用于实际生活的问题都很简单,数量关系也不复杂,基本都是加减法的一步计算。所以小学生即使不能够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也可以通过关键词、句子或者相似的例题模仿得出正确的答案。因为这些数量关系都很简单所以教师也觉得根本不需要特意去教学生分析和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解决问题不思考不分析,即使答案正确也都是“照葫芦画瓢”得来的,如果以后遇到稍微困难或者比较创新的问题就会出现不会做不理解,因为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做简单的题目还可以。

1.2 对某些思维定势缺乏必要的辨析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都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整数题目,在减法和除法中都是大数字在前小数字后,所以会给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造成思维定势,认为所有的这类问题都是用大数字减小数字,大数字除以小数字。如果教师不能及时的进行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辨析,小学生们就会不懂得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也就不能够根据这种关系到图文中找到相关的条件。他们就只能根据以往的例题或者学过的题目中进行模仿,看到数字就用大数字减小数字用大数字除以小数字或者看到数字就随意地去列式解题。这样可能在低年级的数学中还可以应付,“歪打正着”正确解答,但在以后的中、高年级学习的时候,数据发生变化或者问题变得复杂的时候,这种惯有的思维定势就会阻碍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影响深远。

1.3 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较差,不能独立的完成问题

由于低年级小学生所处年龄段比较小,认识的汉子有限,对事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比较差,对于比较直观的图片会更加理解,但对于一些文字组成句子的问题不能够很好的理解,经常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协助才能完成。

1.4 缺乏生活经验,数学的应用意识较薄弱

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王子”“小公主”从小娇生惯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孩子想要什么或者做什么家长都准备的很“妥当”,这样往往使孩子严重缺乏生活经验,导致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不能够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这样的知识即使学会了可能也是“纸上谈兵”“应试教育”,失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应当把握两个关键点,激活学生思维和厘清数量关系。下面我来谈谈如何运用这两个关键点:

2 激活学生思维

2.1 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多是教师主导,在讲台上进行讲解和示范,硬性的灌输知识,学生作为“听众”很少有机会参与其中,只能被动的接受和模仿,对于题目往往都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不理解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事物与数学学习的问题能够相互转换。就是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也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换成数学题目进行解释和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再像传统教学那样默守陈规,应当积极进行课堂创新,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活动,让学生多多的参与其中,这样能够使学生对问题更容易理解,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例如,在学习人民币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仿真的纸币和假的蔬菜、水果等道具,在课堂上,邀请一些学生分别做菜市场“摊主”和顾客,并用这些道具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人民币以及人民币之间的互换关系,同时也了解了人民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2 对比呈现—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

为了防止上文中我们说的学生容易受惯有的思维定势影响,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题组对比的直观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题目中信息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讲解中,主要让学生理解为何这样做的原因和目的而不是做对这道题的方法。例如:在教“8加几的解决问题中”,教师可以做一个对比题组呈现给学生们,题一是图片上8个苹果被小熊吃了2个,问还剩几个苹果;题目二是图片上的香蕉树上有5个香蕉,旁边的小猴子已经吃了8个,问香蕉树上原来有几个香蕉。这个题组都有大数字和小数字,如果按照大数字减小数字的思维定势显然这两道题目都是用减法计算,答案是错误的。题目一问的是还剩说明小熊吃了苹果之后剩的应该是少了,可以用减法。而题目二是问香蕉树上没被小猴吃的时候有多少香蕉,说明原来树上的香蕉应该是多的,应该用加法计算。这个题组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来进行分析解决问题,改变思维定势。

3 厘清数量关系

3.1 借助数学活动,实现数量关系教学直观化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对于文字题目的问题理解能力比较差,而对于直观的图片和圖形能够更容易理解。教师在数学“解决问题”的题目中,可以多用一些图片进行讲解和教学,也可以用实际的人或物来做范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例如,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邀请5个女同学和5个男同学或者10个男同学、10个女同学帮忙,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激发学习乐趣,同时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题目的内容。

3.2 依托数学语言,引导学生厘清数量关系

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路清晰很重要。思路清晰就是能够将“知道、明白”说清楚。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多多引导学生将“知道、明白”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的数量关系分析能力得以提高。例如,教二年级的“大小数问题”一课时,小力剪了20个圆圈,比小明少剪2个,小明剪了多少个圆圈?看到这类的问题,往往有些小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少”就用减法,所以经常做错.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题目中两个人对比,比谁少就说明比谁小,那么问大的是多少应该是加法。同学在跟着教师的思路思考的过程中就会理清思路,厘清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快速的解决问题。

3.3 突出主干-让问题更明确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解读问题时,通常不能够抓住问题的主干,这样在做“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浪费更多的时间,最后可能还没有解决问题。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主干,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能够有清晰的思路去解决问题。

4 结束语

总之,在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应把握两个关键点,即激活学生思维和厘清数量关系,只有做好这两点,才能使学生对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做好,才能真正的将“解决问题”运用于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数学教学的真正目的。

(作者单位:杭州市余杭区五常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定势解决问题题目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试论中学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关系
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研究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两只想打架的熊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追根求源
智珠
你的情绪够稳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