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症患者FMD和血清ET-1、CK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2019-07-09 08:27崔素华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躁狂症内皮程度

崔素华

(开封市第五人民医院,河南开封 475000)

躁狂症患者常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精力旺盛等精神病性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1]。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CK)常作为检查心肌梗死、肌肉损伤的酶类标志物,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躁狂症患者血清CK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2];此外,也有研究表明躁狂症患者疾病发作时血管内皮功能可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3]。而临床上常用的反应血管内皮功能的指标包括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low mediated dilation,FMD)等。目前,国内外对于躁狂症的诊断主要依靠精神科量表,至今还没有确切的实验室检查支持临床进行诊断,而躁狂症患者FMD和血清ET-1、CK水平的变化具有一定研究价值。为此,本研究探讨了躁狂症患者FMD和血清ET-1、CK水平的变化及三者与躁狂症病情的关系,以期为三者应用于躁狂症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躁狂症患者(躁狂组)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躁狂症发作诊断标准[4];②均为首次发病且未使用过抗躁狂症药物。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免疫疾病、躯体疾病、代谢性疾病者;②双相情感精神障碍;③急性心肌梗死。躁狂组中男45例,女55例,年龄25~67(44.36±8.87)岁;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分[5](总分为10分,≥6分为狂躁状态)结果,其中6~7分(轻度躁狂)23例,7~9分(中度躁狂)46例,9~10分(重度躁狂)31例。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26~62(44.98±8.1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躁狂症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采用美国西门子公司的SEQUTA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静息时的肱动脉管腔内径,计算FMD=(加压后的肱动脉内径-静息时的肱动脉内径)/静息时的肱动脉内径×100%。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时取患者空腹时外周静脉血5ml,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ET-1水平,采用奥林巴斯AU400型生化仪测定血清CK水平。

1.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配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躁狂症患者FMD及血清ET-1、CK水平与BRM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两组ET-1、FMD、CK比较 治疗前,躁狂组患者的FM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CK、ET-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两组ET-1、FMD、CK比较(±s )

表1 治疗前两组ET-1、FMD、CK比较(±s )

组别FMD(%)ET-1(ng/L)CK(U/L)躁狂组(n=100) 8.34±2.56 75.25±12.66 325.66±48.95对照组(n=50) 14.55±4.87 45.56±9.65 97.26±15.64 t 10.250 14.590 32.136 P<0.01 <0.01 <0.01

2.2 治疗前不同躁狂程度患者ET-1、FMD、CK比较 不同躁狂程度患者,ET-1、FMD、CK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患者躁狂程度的加重,FMD逐渐降低,血清CK、ET-1水平逐渐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不同躁狂程度患者ET-1、FMD、CK比较(±s )

表2 治疗前不同躁狂程度患者ET-1、FMD、CK比较(±s )

与轻度躁狂比较:aP<0.05;与中度躁狂比较:bP<0.05

躁狂程度FMD(%)ET-1(ng/L)CK(U/L)轻度躁狂(n=23) 11.65±1.69 66.48±10.55 200.66±36.55中度躁狂(n=46) 9.12±1.64a 72.94±10.36a 312.33±56.84a重度躁狂(n=31) 6.33±0.99ab 79.36±11.66ab 495.36±84.26ab F 86.535 9.447 153.501 P<0.01 <0.01 <0.01

2.3 治疗前后躁狂患者BRMS评分,FMD及血清ET-1、CK水平的变化 治疗后,躁狂患者的BRMS评分、血清ET-1和CK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FMD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躁狂患者BRMS评分,FMD及血清ET-1、CK水平的变化(±s ,n=100)

表3 治疗前后躁狂患者BRMS评分,FMD及血清ET-1、CK水平的变化(±s ,n=100)

治疗时间BRMS评分(分)FMD(%)ET-1(ng/L)CK(U/L)治疗前 7.95±1.45 8.34±2.56 75.25±12.66 325.66±48.95治疗后 6.78±2.32 9.36±4.77 72.65±11.36 188.25±32.55 t 6.207 2.783 2.165 33.720 P 0.000 0.006 0.033 0.000

2.4 躁狂患者治疗前FMD及血清ET-1、CK水平与BRMS评分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躁狂症患者血清CK、ET-1水平与BRMS评分成呈正相关关系(r=0.513、r=0.463,P<0.05),FMD与BRM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464,P<0.05)。

3 讨论

躁狂症是一种典型的精神类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轻者无明显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但病因尚不明确。从发病机制看,心理社会因素、生物学因素及家族遗传因素等与躁狂症的发病密切相关[6]。临床实践中发现,躁狂症患者处于兴奋躁动、心肌张力升高的状态时,血清CK水平显著升高,因此,测定血清CK水平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的变化[7]。还有研究发现[8],躁狂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变化明显,其血清ET-1水平和FMD与正常人群相比存在差异,提示观察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趋势,可为躁狂症的初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本研究结果显示,躁狂患者的FMD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CK、ET-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着BRMS评分的升高,躁狂患者的FMD逐渐降低,血清CK、ET-1水平逐渐升高。说明躁狂症发病时,患者血清CK、ET-1水平和FMD与正常人群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并且随着躁狂病情的加重,患者血清CK、ET-1水平和FMD亦随之发生变化。另外,本研究还发现,治疗后躁狂患者的BRMS评分、血清ET-1和CK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FMD明显高于治疗前,并且血清躁狂患者CK、ET-1水平与BRM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FMD与BRM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进一步提示血清CK、ET-1水平和FMD可以作为躁狂症患者病情改善的辅助诊断指标。

躁狂症患者发病时呈躁动、兴奋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加,从而导致心脑血管的收缩,脑血管收缩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供血不足,脑组织缺血缺氧使神经系统能量代谢障碍,进而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加重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损害,导致CK水平升高[9]。内皮素是一种能长期调节血管收缩功能的内源性因子,躁狂症患者发病时血管收缩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导致ET-1的释放增加,同时FMD水平下降。经治疗后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缓解,神经活动、血管内皮功能逐渐趋于正常,血清CK、ET-1水平下降,FMD升高,预后指标BRMS评分也降低。

综上所述,血清CK、ET-1水平和FMD与躁狂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对于评估躁狂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情的变化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躁狂症内皮程度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碳酸锂联合卡马西平治疗躁狂症与碳酸锂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躁狂症的疗效
躁狂症病人护理工作是怎样的
容易被忽视的是“躁狂症”
整天太兴奋或患躁狂症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将内燃机摩擦减小到最低程度
新鲜生鸡蛋壳内皮贴敷治疗小面积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