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在《护理综合实训》课程中的应用*

2019-07-09 08:27李玉红刘金婵张凤凤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实训案例教学法

李玉红,刘金婵,钟 起,张 柳,张凤凤

(安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聚焦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强调,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是改革的关键环节,要积极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和研讨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思结合和能力培养[1-2]。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已在多学科领域中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3-4]。本课题组在护理综合实训课程中结合这两种教学法,以案例中病人的病情发展为主线,情境模拟为基础,任务驱动为手段,开展模拟教学,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以期为高校实训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1 教学对象与教学方法

1.1 教学对象 我校护理学专业2015级本科生(四年制)154人、2016级专升本(三年制)学生70人,共224人,其中女生210人、男生14人,平均年龄(21.83±1.23)岁。学生先期已学完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救等专科护理课程,具备专科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学生以4~6人为一个合作式学习小组,并以小组的形式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和技能考核。每组设立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1.2 护理综合实训课程简介 护理综合实训是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共27学时/1.5学分,课型为实验课。教学内容包括:内科护理技能综合实训、外科护理技能综合实训、急救技能综合实训、妇儿护理技能综合实训、SimMan情景模拟综合实训五大教学模块。每个模块以临床案例中病人病情的发展为主线、情境模拟为基础、以解决病人健康问题为工作任务,开展仿真模拟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人文关怀和临床实践能力。

1.3 教学方法

1.3.1 教学过程:按照“课前任务导学-课中仿真实训-课后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课前3天向学生发布实训主题相关的理论和技能预习任务清单,学生提前预习或复习相关内容并熟练操作。课中开展情景模拟教学,展示临床案例,创设临床情境,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如医生、责任护士、辅助护士、病人、家属)在情境中执行角色任务,面对病人病情的变化和健康问题给予恰当处置。处置正确则病人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归,反之,则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学生通过自评、互评,教师的引导性反馈对知识内化,并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灵活运用。课后教师给出拓展训练的案例,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外练习,并自拍视频上传给授课教师,教师通过线上评价再给予反馈。

1.3.2 教学反馈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发放教学反馈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学生评价课程教学对自身能力的影响及反馈课程教学方面的意见,共20个项目,每个项目设“赞同、中立、不赞同”三个选项。

1.4 统计分析 以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本科学生和专升本学生对教学反馈的比较应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学生对教学的总体反馈 学生对教学的评价总体良好,依据赞同率:“培养了专业综合素质、强化了护理操作技能、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了知识运用能力、培养了临床思维和思辨能力”排在前5位,而“培养了创新能力、我能在课前完成预习任务、预习任务让我感到负担加重”排在后3位。见表1:

表1 学生对教学反馈的总体情况[n=224,n(%)]

2.2 本科学生、专升本学生对教学反馈的比较 本科学生(n=154)在“激发专业学习兴趣、提升人文关怀能力、培养专业综合素质、我能在课前完成预习任务、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合理、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方面的评价明显优于专科学生(n=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科学生和专科学生对其它14个项目的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本科学生和专升本学生对教学反馈的比较

3 讨论

3.1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护理综合实训课程教学反馈良好 护理综合实训课程于学生实习前一个月开设,是从学校教育到临床实习的桥梁课程,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临床护理综合能力。本研究将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护理综合实训课程中,调查教学反馈显示,学生认为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护理综合实训课程对专业素质和临床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其中对“培养了专业综合素质、强化了护理操作技能、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了知识运用能力、培养了临床思维和思辨能力”的赞同率排在了前5位,与护理综合实训课程的预期教学目标相一致。

在护理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创设“真实”的临床情境,设计教学活动内容,使之成为多个具体任务的载体,将学生置于模拟的工作环境中体验角色,并执行具体的临床工作任务,以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因此,学生对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的认可度较高,73.2%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满意,63.4%学生认为教学模式新颖,61.2%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安排合理,66.5%学生认为课程考核方式合理。另外,本研究还比较了本科学生和专升本学生的教学反馈,本科生更加认为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护理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合理,激发了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提升了人文关怀能力和培养了专业综合素质,并且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度好于专升本学生,可能与本科学生、专升本学生的不同学业背景有关。本科学生尚未进入临床实习,缺少实践机会,对于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更感兴趣,教学体验更为深刻;而专升本学生在专科阶段学习时经历过长达一年的临床实习,积累了一些临床经验,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他们可能需要提升更高层次的对问题的综合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这也提示,在今后的教学中,即使同一门课程也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经历、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在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难易度等方面做到因材施教。

3.2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实现了“教学观”和“学习观”的转变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和“学习观”,体现的是“教师主导、学习者主体”的教育理念。本研究中,护理综合实训课程是高度情景化的模拟教学课程,学生课前通过导学任务清单完成与实训主题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学习预习任务,课中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在模拟的临床情境中通过角色扮演执行角色任务,教师在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后组织学生讨论、反思他们在模拟活动中的角色表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以促进学生临床思维的形成和知识的重构[6-7]。整个教学流程学生是知识内化与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是其知识内化与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在其中更像是“导师”,以“任务”引导学生学习,为学生创设学习活动、知识内化的环境,并选择合适的时机介入,引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知识建构。

3.3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成本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均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课前编制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训主题密切相关的预习任务和活动任务等,课前备课的工作量明显增加;而学生需要按照课前预习任务清单,提前完成理论知识的预习和熟练相关操作技能。本教学调查反馈结果显示,13.4%学生明确表示课前预习任务使其负担加重,另有55.4%的学生对此持中立态度,只有33.9%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能在课前完成预习任务。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预习任务的完成度将直接影响其在课堂上模拟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学习效果。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注意预习任务量要适当,并督促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集体讨论预习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学生课前预习任务的检查机制,以保障预习质量。总之,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应该贯穿于各专业课程、大学学习的每个阶段。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护理综合实训课程中的应用,发挥了任务驱动教学和案例教学法的各自优势,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能力的培养,但该教学法的有效性尚需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实训案例教学法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