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的端午节课程

2019-07-09 00:00成云菲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課程动起来传统文化

成云菲

摘要:端午节是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它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由于端午节的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这也让端午节成为了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遗产。如今,我们再来了解端午节,就可以将它作为一门课程来进行研究,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各种学习感官,将传统文化真正植根于内心,并传承下去。

关键词:端午 传统文化 課程

课程背景

端午节是我国众多传统节日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节日。关于端午的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各个民族的端午习俗也各不相同。为了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材中也列出了端午节的内容。例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习作五》是让学生搜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写一篇介绍端午节的短文。

如果只是停留在收集与整理资料的层面,学生对端午节的理解也只会是浮光掠影。为了发挥传统文化这一课程资源的最大作用,我们将端午节与儿童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动起来”,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课程。

课程目标

1.研究端午节的历史、习俗等文化,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形成正直、孝顺、爱国等积极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

2.通过制作端午美食、香囊等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传承的同时发扬创新精神。

3.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能力,并将学习成果辐射全校乃至社会,弘扬传统文化。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分为以下四个板块:

一是研究端午的历史。端午历史悠久,其起源也充满了神秘色彩,有神话故事起源,也有历史故事起源,众说纷纭。

二是研究端午的诗词曲赋。大概是因为屈原的缘故吧,从古至今,端午节在文人墨客笔下也是颇为“受宠”。

三是研究端午的习俗。传统节日,少了习俗怎么能叫作传统节日呢?关于研究端午的习俗,那范围可就广了。汉族的端午习俗就有吃粽子、吃咸鸭蛋、插艾草、挂香囊……各个民族的端午习俗,那更是包罗万象,千奇百怪了。除此之外,因为历史国家版图的变化,我们的邻国也保有有端午的习俗。随着我们祖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有不少国家也在进行一些过端午习俗的娱乐。

四是进行实践操作类研究。研究粽子、鸭蛋、绿豆糕等端午美食的制作方法,并亲身实践,交流品鉴。

课程开发与实施

端午文化课程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开发,根据学生的喜好,各班确定了研究主题。

主题1:各民族的端午

1.组织学生分组调查不同民族的端午有哪些习俗。

2.每个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民族深入研究,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完成ppt,向同学们介绍。

3.组织学生以美篇、少抄报等形式,开展“各民族的端午”研究成果展示会。

主题2:粽叶上的端午

1.组织学生了解端午的习俗,如:吃粽子、咸鸭蛋等。

2.组织学生了解粽子由来,以及相关的传说,并在班级里交流。

3.在家学习粽子的制作方法,并做好准备工作。

4.在教室开展“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的活动。

5.将活动过程制作成美篇、ppt等形式的成果,进行年级交流。

主题3:地球村的端午

1.组织学生调查了解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也有端午节,分别有哪些习俗(特色食物、节日服饰)。

2.每个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国家深入了解,和家长一起制成美篇或ppt,向同学介绍。

3.举行“端午——中韩之争”的辩论会。

主题4:蛋壳上的端午

1.组织学生了解端午的习俗,如:吃粽子、咸鸭蛋等。

2.在咸鸭蛋上画画,并写上端午的字样。

3.拍下制作过程,进行评比。

4.品尝咸鸭蛋的美味,体会端午的节日氛围。

主题5:香囊里的端午

1.分组调查搜集:端午节佩戴香囊的习俗的由来;佩戴香囊的意义和寓意;端午香囊佩戴的讲究;端午香囊的香料配方;香囊上的各种图案。

2.制作成资料集、手抄报。

3.学习香囊的制作。

4.赠送香囊。

主题6:端午的名人轶事

1.组织学生了解关于端午的名人有哪些,并进行统计分类。(历史人物:屈原、伍子胥;传说人物:曹娥、白素贞)

2.分组领任务,了解相关信息,以ppt的形式分组汇报、交流。

3.全部将这四类名人轶事进行整合,以美篇、手抄报、ppt的形式展示。

主题7:端午的前世今生

1.组织学生利用电脑、手机、图书等形式,了解端午节的起因、端午节在各个朝代的历史演变、端午节的现在和以前有哪些不同等内容;

2.在家长的协助下,可以制作成精美的美篇在班级群中共享,可以制作成文化味的PPT班会课交流,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家长朋友圈发布,可以图文并茂地创作成手抄报在教室里张贴……

3.组织学生开展“端午的前世今生”研究汇报会。

4.家长志愿者(实验初中历史教师于伟,于越的爸爸)来校为孩子作讲座,为孩子讲解端午的“前世今生”。

主题8:舌尖上的端午

1.组织学生调查了解关于端午有哪些特色食品,例如:咸蛋黄、粽子、绿豆糕、雄黄酒等。

2.每个学生选定其中一个了解其历史,以及与端午的关系,与家长制作成ppt,向同学们进行介绍。

3.了解其中一种食物的制作方式,并在家长的指导与帮助下尝试制作,并记录其过程,形成观察作文。

4.组织学生开展“舌尖上的端午”品鉴大会。

主题9:端午的诗词曲赋

1.组织学生搜集关于端午的诗词曲赋。

2.选择其中一首进行品读,在家长的帮助下将研究成果制作成ppt,在课上交流;也可以将其制作成精美的手抄报。

3.将研究过程制作成美篇,举行成果展。

主题10:端午的民风习俗

1.组织学生调查了解端午节有哪些民风习俗,例如: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点雄黄、悬艾叶、挂荷包等。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主题研究这些民风习俗的起源,可以与家长共同合作,在教室开展端午节民风习俗交流会,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3.研究的同时可以向家长学习制作美篇、手抄报。

4.举行端午成果展。

课程评价

课程的评价分为自评、互评、班级评、年级组评、学校评五个等级。

自我评价。端午传统文化课程,不考试、不打分,是一种体验式课程,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在学习中的多维度的成长。我们通过制作“成长美篇”的形式来给自己的学习体验进行评价。美篇中选取的图片,是一种经历;记录的文字就是一种提炼,一种成长。

学生小组互评。端午传统文化课程是一门综合型课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团结合作的力量,合作制订计划、合作包粽子、合作做香囊……于是,学生互评成了促进课程实施的基础保障,也成了课程评价必不可少的环节。

班级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整个课程活动实施过程中的表现,结合学生自评、互评,评选出“我是点子王”“我是动手小达人”“我是小小朗诵家”“我是最佳小辩手”等具有个性化的奖项获得者,并颁发奖状。这样的奖项设置更关注活动的过程,教师捕捉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非传统意义的评价,更能促进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年级组评价。每个班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汇聚成一个个美篇,在每个班进行展示学习,并十个班级中评选出最佳者。这不仅是一次评价反馈,更是一次拓展性地学习。

学校考核。学校行政根据各项考核指标,考核、评价此次端午文化课程实施的成效。

通過以上一系列的端午节课程的实施,儿童充分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儿童自身的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了儿童的创新精神。也增强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猜你喜欢
課程动起来传统文化
《乡愁》教学设计
人子课程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冠心病人如何“动起来”
How to make questioning more efficient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未来城市交通如何“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