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路径研究

2019-07-09 22:22黄虎沈启旺
新丝路(下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治理路径乡村振兴

黄虎 沈启旺

摘 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以安徽省芜湖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现状为依据,指出其进一步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有利于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路径

农村人居环境指的是农村地区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并依赖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综合体,包括有形的物质生产、生活空间和无形的精神生产、生活空间。[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农民富裕、农村美丽的和谐统一,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要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点。

一、芜湖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状

1.农村垃圾治理方面

2018年初完成了《芜湖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编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陈年积存垃圾清理专项行动,完成了农村陈年垃圾清理省级验收,垃圾清理覆盖率达95%以上。加大农村地区环卫基础建设,2017年全县共建设垃圾驿站7个,垃圾驿点25个,共计补助建设资金65万元。完成城乡垃圾转运系统项目并投入运行,对农村地区一些大件固废,划出专用堆放场所集中堆放、集中处理,避免造成环境二次污染。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常态化,各镇实行环卫市场化运作,实现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结合“三水共治”工作,在农村垃圾治理中,对青弋江、水阳江及干流漂浮物、圩堤废弃物、池塘沟渠垃圾等进行全面清理。推行“户分、村收、镇运、县(市)处理”的四级生活垃圾转运模式,完成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任务。

2.农村改厕方面

2018年,全县改厕任务5465座,各镇均按照国家相关标准采购玻璃钢材质装配式三格化粪池,同时按照每座厕所县级奖补1000元、市级奖补800元,镇村兜底的原则。截止9月底,全县开工户数4959户(开工率90.74%),竣工户数4048户(竣工率74.07%)。预计10月底,全县农村改厕项目5465座可全面完工,并完成自查验收。

3.农村污水治理方面

编制了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逐步形成了以污水处理厂(站)、微动力处理设施等相结合的污水处理体系。目前全县共建成污水处理厂(站)13座,微动力、无动力处理设施65个。农村污水设计日处理能力17880吨/日,配套污水管网97.3公里,服务人口约8.7万人。今年陶辛镇新建一座日处理规模3000吨/日的污水处理厂,计划年底前完成建设任务。现有污水处理运营和维护实现市场化运作。大力整治农业生产面源污染,去年关闭畜禽养殖点25个,减少环境污染。对于人口密度低的村庄通过沼气池、化粪池等分散处理方式来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实现了废物综合利用。

二、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1.系统谋划有待提升

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还基本处于探索实践阶段,任务还十分艰巨。镇村(社区)两级在系统谋划方面,要进一步提高科学思维、整体谋划和长远观念。

2.村民环保意识缺乏

首先是部分村民环卫意识不高。尽管全县已实现环境保洁全覆盖,但一些村庄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垃圾治理不到位,存在乱堆乱放乱漂现象;由于广大村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乱倒乱丢等陋习,垃圾分类、资源化回收利用意识淡薄,宣传未达到预期效果;分类垃圾处置堆放难。农村有毒有害、农业地膜收集后无法得到有效处置。部分村民观念陈旧,对改厕标准不清,政策理解不透,参与热情不高;有的新建厕所距住房远,承诺自行承担的厕屋修缮不能及时按质完成或厕屋内堆满杂物无法正常使用,少数厕所水电不通、厕所没门等情况依然存在。其次,农民的环境维权意识较差。当村域内企业对当地造成污染时,多数村民不清楚维权的渠道和方式,而不得不承受環境损失。同时,村民对环保非政府组织的认知程度也不高,很少向其寻求帮助。

3.舆论引导和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是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参与程度不高,环境整治工作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认为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只当旁观者,不当参与者,既不主动作为,也不支持配合,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形成,主体不清、责任不明、问责力度不大。三是运行和管护体系不健全,环境整治还停留在垃圾处理层面上,并未建立相关的运行机制。垃圾处理之后,后期管理和维护的相关方案并没有提出,长时间下去,会形成二次整治的现象。[2]

4.农村生活污水综合利用推进难度大

目前,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普遍不足,村庄污水乱排现象依然存在,部分收集起来的污水无法处理,造成新的污染源。[3]一是美丽乡村点均建设了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但小型村庄零散居民点生活污水未做处理直接流入沟渠池塘稀释或者自然渗透。二是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过程中因为地势原因,不可能将每一户都纳入主管网,在污水收集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三是建设资金不足和运营维护经费短缺。一方面,争取上级项目,需要地方资金配套;另一方面,工程建成后的运营维护需要大量支出,由于地方财力有限,负担很重,难以为继。

5.资金投入保障难以到位

随着整治工作的深入,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目前,中央、省层面专项资金投入有限,市、县两级财政投入不足,涉农资金整合难度较大,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资金投入缺口很大。

三、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多元共治的对策建议

1.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首先,要推进农村垃圾中转站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农村实际、方式不同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提高农村垃圾转运和无害化处理能力。[4]其次,要大力开展垃圾治理整治工作。集中时间、人力对村庄积存多年的垃圾和房前屋后垃圾死角、水面沟渠、江河沿岸进行集中巡查、清理、整治。再次,加大垃圾分类管理强化群众垃圾分类意识,分类方法要简易可行,重点从源头控制好生活垃圾的分类分袋。

2.有序推进农村厕所改造

一是加大监督检查,对农村改厕工作进行专项检查,重点对改厕过程中存在的工程建设不规范、质量不合格、使用不正常等问题进行整改,保证每一户改厕质量优良、使用有效、群众满意。二是加强技术指导。政府要定期对业务人员进行有关技术培训,提高他们业务水平,避免出现边改造边拆迁现象。也可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借鉴成功经验,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推进力度,不断提升全县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治理工作水平。

3.加大农村污水治理力度

一是加快农村污水管网建设。按照农村污水处理专项规划要求。完善管网建设。在做好集镇区、美丽乡村点污水处理工作的同时。逐步撤并零散居民点。让每一户污水能通过管网进入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达标排放,从源头上解决农村区域零散住户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污水横流问题。二是建立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护机制。明确镇政府为管理主体,制定运营维护管理办法,筹措运营维护管理经费,通过统一招投标或政府采购等方式确定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来进行运营和官护。

4.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资金投入机制。政府应充分整合危房改造、农村改厕、土地整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产业发展等各方面的项目资金,统筹用于人居环境整治。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带动作用,整合村街集体经济、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增强资金投入能力。二是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坚持建管结合,逐步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开展。三是多元参与机制。各级党委和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组织、指挥、协调、监督等领导作用。各级政府及村民自治组织做好组织、推进、管理和监督工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可利用自身技术优势,积极参与治理的各个领域,充分发挥服务者作用。民间团体、志愿者组织可利用各自的专业优势,发挥补充作用。广大村民主动献技献策并坚决贯彻落实各项治理措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党员要带头、示范,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乡贤可组织、发动、宣传群众,充分发挥社会动员作用。[5]

5.提高村民环保参与力度

一方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微信公众号等网络传播方式对村民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科普知识宣传,着力培养农民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提高村民参与环保治理力度。要制定村规民约,落实农民主体责任,约束不卫生、不文明、不健康行为,提高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

注释:

[1]王鑫鑫、吕云涛.东营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7.15.21

[2]彭震伟、陆嘉.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J].城市规划,2009.33(5):66-68

[3]贾璟琪、王鑫、魏旺拴.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路径探析[J].当代经济,2018(12)104

[4]賈璟琪、王鑫、魏旺拴.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路径探析[J].当代经济,2018(12)105

[5]任连娣、张永翊、陈海燕.廊坊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8(3)96

作者简介:

黄虎(1981--)男,芜湖市人,硕士研究生,芜湖市委党校讲师。

沈启旺(1968--)男,芜湖县人,大学本科,芜湖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猜你喜欢
治理路径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怎样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
矿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路径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问题与治理研究
大学治理文化:阐释与建构
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及治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