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世界苦荞之都

2019-07-10 00:57
黑龙江粮食 2019年5期
关键词:苦荞凉山州凉山

□特约撰稿人 王 滨

中国是世界唯一的栽培苦荞麦起源国和大面积种植国,凉山(全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世界苦荞麦起源中心和遗传多样性中心。全世界苦荞麦有15个种2个变种,凉山就有10个种2个变种。凉山苦荞麦常年种植面积上百万亩,年均产量12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全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凉山苦荞种植主要有两大区域:高山苦荞麦生产区及二半山以下秋荞生产区。高山苦荞麦生产区:以盐源、昭觉、布拖、美姑、金阳、喜德等县海拔2000米以上山区为主, 是栽培优质苦荞的最佳生态区。常年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亩产150公斤左右。二半山以下秋荞生产区。主要集中在凉山州安宁河流域。常年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100公斤左右。凉山苦荞在世界市场具有主导性、决定性的影响和地位,是世界苦荞麦资源最丰富、种类最多样、分布最集中、种植最广泛、产量最领先、品质最优良、历史最悠久的主产区,是全国唯一获得苦荞麦国家地理标志和中国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地区。具有不可复制、不可比拟的突出特点和明显优势。凉山苦荞麦被誉为“苦荞极品”,凉山是名符其实的“苦荞麦之乡”“世界苦荞之都”。2013年5月,凉山彝族自治州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命名为“中国苦荞之都”。

优越的自然环境诞生苦荞极品

凉山彝族自治州隶属于四川省,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北起大渡河与雅安市、甘孜州接壤,南至金沙江与云南省相望,东临云南省昭通市和四川省宜宾市、乐山市,西连甘孜州。全州幅员6.0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15万,其中彝族人口占52.5%,辖16县1市,境内居住着彝、汉、藏、回、苗、蒙古、傈僳、傣、纳西、布依、壮、白、满、土家等14个世居民族,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绿树常青,花开不败;这里河流安宁,天空洁净,山峦起伏,如梦似幻。这些都是大自然赐予凉山的美。

苦荞,是上苍赐予凉山的又一珍宝。苦荞入口醇厚芬芳,像极了凉山的清晨,香气氤氲,不浊不杂,清雅纯正。只有最干净的山和水,才能滋养出如此的清香满盏。像是大山深处而来的淳朴少女,带着一丝青涩,入口微苦,却有甜美的回味。馨香满溢,回味悠长。可谓品一口苦荞,看尽巴蜀青山,神清气爽。

苦荞较适合冷凉环境,30℃以上可使其发育受阻、花而不实。凉山属高海拔地区,凉山的地形、气候恰好是苦荞最喜爱的、最适宜生长的地方。清冽的山泉水,干净的空气和土壤,让凉山生长的苦荞多了一份别处没有的清香和健康。在整个中国,苦荞的品质与口感最好的产区,当属凉山。

凉山州海拔1700~3000米,春、夏、秋三季均可种植,可开发利用面积300万亩以上。凉山苦荞,条件得天独厚,优势无与伦比。凉山具有独特的光热资源和气候条件,年平均气温14~17摄氏度,日照时数2000~2400个小时,日照辐射总量达120~150千卡/cm2年,年降雨量1000~1100毫米,无霜期230~306天,日照充足,雨热同期,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病虫害种类少且发生轻。凉山苦荞主要种植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远离工业区和城镇生活区,污染极少、大气清新、水质良好,是我国少有的一片绿色净土,非常适合优质苦荞生产。2010年10月,凉山苦荞麦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其地域保护范围为:西昌市、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普格县、昭觉县、布拖县、美姑县、金阳县、雷波县、盐源县、木里县、冕宁县、喜德县、越西县16个县市,共计582个乡镇,3524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0°15′00″~103°52′00″,北纬26°03′00″~29°18′00″。

由于凉山苦荞麦生长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无污染高寒山区,喜冷凉、耐瘠薄,加之日照期长,雨水充沛,春秋均可收成,苦荞的质量最为上乘。其苦荞黄酮的含量最高,是一种稀有、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据国家谷物油脂化学研究所鉴定,凉山苦荞麦富含人体必须的19种氨基酸,并且矿物质营养多达十种:天然的钙、铁、铜、锌、锰、精氨酸等,对生长期的婴儿、儿童、青少年极为重要。其中“硒”的成分尤为可贵,五粮中独一无二。天然含量的芦丁、镁、叶绿素、钾、烟酸、vc、ve等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视力保护具有保健功能。食物纤维含量高达1.62%,除改善人体内糖和脂肪代谢外,还具有良好的通便、排毒、减肥的功效,并能有效地保护心脏功能。

有人曾经把凉山苦荞从原产地的高山上移栽下来,绞尽脑汁,万般照顾,苦荞也结了籽。但移栽的苦荞品质已经全变了,各种能量、营养成分的含量比例与原地栽种的苦荞大相径庭,南橘北枳了,此苦荞非彼苦荞了!

厚重的历史文化造就苦荞始祖

在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中,凉山彝族是最早种植、开发苦荞的民族,也是唯一具有浓重苦荞情节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据《西南彝志》记载,公元前二世纪凉山彝族从原始的部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由游牧走向定居生活,此时开始种植苦荞。苦荞是凉山彝族定居后接触最早的粮食作物之一,彝族的民间传说和歌谣都认为苦荞自古有之。彝文古籍《物始纪略·荞的由来》记载:“五谷未出现,荞子先出现”“荞子当粮食,五谷从此生”在凉山的《事物起源·荞》中有歌词云:“远古之时,北方未闻有苦荞,南方有荞没听说,东边不种荞,西边还是不点荞,世上没有苦荞种。丁古兹洛哟,去寻荞来栽,兹阿乐尼山上寻,一天寻在山脚,找是找着了,却见颗粒小如雪,结果不像果。又有一天来寻荞,荞茎粗又壮,荞秆长得茂盛又好看,有荞必开花,开花就结果,有果就有粉,此荞才是世间栽种谋生荞。”从这段歌谣中可窥出当年彝人寻荞的艰辛,也可看出是彝族的先民发现和种植苦荞的过程。在《荞麦的来源》诗中也说:“人在社会上,母亲位至尊;各类庄稼中,荞麦位至上。苦荞位居首,甜荞位居后”。另外还有许多歌颂苦荞重要性的歌谣,现代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的诗集中也有着几首关于苦荞的诗歌。

荞麦分为苦荞麦和甜荞两种。作为凉山地区的彝人最早栽种的粮食作物之一,它伴随着彝人的生存与延续,给彝人带来了人丁兴旺,成为休生养息的主食之一。凉山地区属于高寒气候,很是适合栽种荞麦,苦荞的产量和营养价值都高于甜荞,所以彝族地区普遍栽种苦荞,成为了主食之一。每年的耕作季节,彝人们都要在辽阔的地里洒下苦荞种,待秋后收下一筐筐苦荞籽。在凉山的历史上,由于苦荞生长期短,存活率高,使其经常以备荒作物的面目出现,一旦遭了灾,农作物无法获得收成的时候,苦荞就成了救命粮食,即使到了三伏,仍能种苦荞麦以补救。

荞麦,颜色灰黑,质地粗糙,像上帝专为厚道淳朴、坚韧实在的彝乡人民所造之物,虽然生长在灾患里,苦的是命,却能让人们感受到灾后甘甜,暂时不再害怕饥饿与食物匮乏。“有荞即财富,一度威势大,唯荞子而已。”作为彝族人民的主食之一,苦荞不可或缺地融入了彝乡人民的血肉与灵魂之中。从日常生活、节庆之日、贵客临门乃至婚嫁、丧事、祭祀祖先都缺少不了她的身影,而且根据不同的情况,荞粑粑也有不同的做法,形状大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比如祭祀、婚丧就有祭祀送灵荞、婚丧嫁娶荞,毕摩仪式中也一些特定的仪式,比如驱风湿就必须爆炒荞粒,俗称爆荞花,以祭神灵取悦鬼神;家神不悦使人致病,也必须以荞粑作祭等。

如果你经常走进彝家,看着彝乡人用子母灰烧出的苦荞粑粑,吃着用牛耳大的树叶包好并蘸了蜂蜜的苦荞粑粑,回味着苦甜爽口,又纯又香,随时都能勾引出你无数的食欲的苦荞粑粑,喝着美味的泡水酒,听着主人的敬酒歌,跳着达体舞,这样的日子一定让你留念往返,就算离开美丽的大凉山也会幸福的怀念。而且苦荞粑粑还能长时间地保存,就算摆放个十天半月不会变质。

彝族是一个崇拜祖先的民族,永远也忘不了自己的根,就连祭祖中《指路经》描绘的也是草上结稻穗、蒿上长苦荞,展示在彝人眼里的也是苦荞丰收的景象。她作为彝族心目中是五谷之王,已经融入了彝乡人民的历史文化之中,有着血脉共存之情。随着时代的变迁,苦荞粑粑已成为凉山的一道特色食品,并且具有了一种原始的稚拙和素朴的关怀。

2015年10月,凉山州美姑县苦荞获批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苦荞在凉山繁衍生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比日本早1000多年,比俄罗斯及东欧一些国家更早。世界荞麦专家学者比较一致地认为:中国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东部的接壤地带,是世界荞麦的起源中心和遗传多样性中心,从地理位置和考察实证的结果看主要是川滇结合部的金沙江流域,凉山州正处于其核心地理位置。中国农科院种子资源库档案的苦荞资源为879份,来自凉山的就有700多种,占80%以上。

现代科技助推苦荞产业发展

1984年,凉山州在体检时发现,世居苦荞麦产区并主食苦荞麦的彝族人群,患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极低,糖尿病几乎没有。这一现象引起凉山州政府高度重视,责成凉山州科协开发研究。州科协邀请包括北京粮食科学技术研究所在内的八家单位共同协作研究。1987年,成果鉴定会在北京组织召开,确认苦荞麦内含有非常丰富的矿物质和18种氨基酸,其中粗蛋白、叶绿素、芦丁、硒、锌、镁、铬、钙、生物类黄酮、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极高,而且含有二氢氧顺式肉桂酸美容成分。

研究成果用确切的数据,印证了《本草纲目》的记载,证明苦荞是集营养、保健、医疗为一体的天然绿色健康食品。

该研究成果,直接助推苦荞风潮的盛行。很快,西昌和昭觉分别建起了荞粉厂。此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醒了凉山大地。一大批独具眼光的人们,开始了大胆创业之旅。凉山苦荞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开始了资源化资本的壮阔历史。苦荞,彝家人延续千年的食物,从火塘出发,告别“馍馍”、“糊糊”的原始形态,开始以千姿百态的形态,惊艳亮相。特别是1995年至2005年的十年,是凉山苦荞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对苦荞麦的研究不断深入,关于苦荞麦丰富的营养和明显的保健功能被大众所认识,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苦荞麦产品受到人们更多的青睐。邓正中就是最早的“弄潮儿”之一。1985年,他成立家庭式小作坊,以“脚步加箩筐”模式开启了创业之旅。1992年,他正式成立食品厂。及至2016年,西昌市政府发展食品产业园区,他的公司得到政府大力支持,获得了46亩生产用地,一期就投资5000万元,有幸成为食品园区第一家开工、建成、投产的企业。苦荞行业的另一家标杆——四川环太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同样成立于1992年。20多年来,这家公司与凉山苦荞产业共同成长,目前已经拥有“环太、螺髻山、彝人部落、邛海”等苦荞优势品牌,先后获得多项国家专利,产品品种高达上百个,多数产品均获“有机、绿色”双项认证。

到2010年前后,凉山苦荞加工企业已近30家,从种植到加工有10多个科研团队参加,各企业获得各种专利和发明60余项,2010年,北京举办世界妇女高峰论坛,凉山苦荞被列为代表中国馈赠给各国嘉宾的专用礼品,来自133个国家的1000多名代表将苦荞茶带到世界各个地方。2012年3月,苦荞作为“大凉山特产”被州委作为礼物赠给东南亚各国政企要人,得到交口赞誉。

2011年,《凉山州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把苦荞作为优质品牌农产品重点打造。来自于顶层设计的强大能量,为苦荞产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凉山州委、州政府提出,把凉山建成世界级的苦荞种植中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加工中心和市场中心,打造“世界苦荞之都”。以世界市场为指针,凉山打出一系列的组合拳:形成优势产区、强化科技支撑、建设知名品牌、拓展市场营销……苦荞产业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好消息不断传来:以南北向的秋荞产区为“主线”,东西向的春荞、夏荞产区为“两翼”,凉山苦荞种植面积可达120万亩;同时,省农业厅对苦荞研发给予大力支持,省科技厅将苦荞育种和产品研发开展项目攻关……苦荞,这一曾经不起眼的粮食作物,得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视和开发。

2011年6月26日,成立了凉山州苦荞麦产业协会。2012年,凉山州美姑县被农业部列为苦荞高产创建示范县,2013年1月10日,凉山州正式启动苦荞茶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系统示范试点,环太、航飞、正中等7家苦荞茶龙头企业成为首批试点企业。从种植、采摘、原料运输、收购、原料检验、加工、成品入库、包装、成品检验、分销、运输、零售实现全程跟踪与追溯,确保苦荞茶产品“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安全。2013年1月29日起,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查批准,凉山苦荞茶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从此,凉山州苦荞的包装上打上了“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印记,有了“金字名片”。2013年7月1日,“中国苦荞之都——凉山”授牌仪式在西昌举行。荣获“苦荞之都”称号,凉山实至名归。这一天,对于凉山从事苦荞产业生产的企业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是整个世界,对凉山苦荞的认可!

目前,全州苦荞加工企业已近40家,其中,环太品牌已经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正中、三匠、彝家山寨、汇荞品牌先后获得了四川省著名商标和四川省名牌产品,并先后涌现出“安喜、邛都、山瑞、阳光尚品、红荞地、邛池、凉山魂”等知名品牌。开发出粉、米、面、羹、茶、酒、菜、食品、调味品及日用品等十大系列、几百个品种,产品畅销全国各主要城市和港澳市场,并已出口欧盟、美、加、日、韩、俄罗斯、新加坡、泰国等多个国家。苦荞产业,已经成为凉山州农业产业化中加工企业最多、加工规模最大、系列产品最全、产业链条最长、市场开发最深、销售范围最广、竞争能力最强、市场前景最好的产业之一。作为大凉山特色农产品的代表,凉山苦荞以其优异的品质,正在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千百年来,苦荞在凉山的土地上摇曳生长;千百年后,苦荞必将在凉山的土地上开出别样的花朵。

猜你喜欢
苦荞凉山州凉山
凉山“6·26”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科学家揭示苦荞起源传播驯化路径
苦荞
凉山州创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凉山州果叶兼用桑间套作马铃薯技术
推进蚕桑基地建设 助力凉山脱贫攻坚
布拖县苦荞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论传统农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以凉山州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