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主体培育的分析

2019-07-10 00:57王效国王梓合高斐
黑龙江粮食 2019年5期
关键词:粮食主体农业

王效国 王梓合 高斐

(中央储备粮枣庄直属库有限公司 277317)

粮食的生产以及销售对于国计民生的影响十分深入,但我国当前的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主体仍然存在着收益不均衡、机制较为僵化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粮食经济的进步,还会对一些粮食企业造成亏损,无论是对企业来说还是对国家来说,都是一种严重的损失。因此,必须要改善这一状况,转变粮食经济发展的方向,才能够促进粮食经济的进步。

1 中国粮食产业经济主体发展现状

1.1 民营为主体,市场竞争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不仅在国内发展了各种产业,更是和世界上的多个国家进行合作与交流,加入到了经济全球化之中。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体制脱离了古板的计划经济,实现了市场经济为主,政府的宏观调控为辅的经济发展环境,保证市场中的各类企业都能够展示出自身的特色,实现市场竞争的多元化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主体的发展也十分多元丰富,目前在国家的大力培育以及发展之下,粮食经营主体已经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并且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在粮食产业经济主体中,民营占主要比例,公开数据显示,粮食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到了总数的90%以上,产值所占比重也很大,具有十分激烈且多元化的市场竞争。

1.2 企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中国目前的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主体中,粮食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以及集约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这也意味着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带来的集体效益逐渐增加。以水稻这一粮食作物为例,在当前,前二十位的企业产量已经从2000年的382万吨上升到了2018年的1590万吨。其中,枣庄市的水稻作物产量也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实际的种植与销售环节,粮食产业经济主体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带来的集体效益更加明显。

2 中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现存问题

尽管中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并且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企业和品牌,但在实际生产的过程当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仍亟待解决。中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经济的整体水平,只有解决了现存问题,才能够走向更高的发展台阶。

2.1 粮食企业自身营收较少

粮食行业不同与计算机产业、网络信息产业等,属于较为低端的产业,粮食产业一直以来技术含量都较低,并且没有过高的准入门槛,因此造成了粮食企业众多的现象,形成了激烈的竞争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发展能力和经济基础,就很难在竞争中取得胜利。首先目前粮食购销业的利润空间由于国家政策性收购以及国际市场的低价压制而十分有限,造成了粮食产业的发展环境较为紧张。其次,粮食加工产业整体链条中,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较弱,也无法创造大量的经济效益。我国很多地区的粮食加工产业主要集中在了初级阶段,例如在枣庄市的粮食加工产业中,主要以面粉加工以及水稻初加工销售为主,这样的产业链条无法延伸,造成产业整体的附加值无法得到提升。同时目前社会内部对于粮食产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企业却没有紧跟市场的变化而扩宽产业面。最后,在我国当前出现了粮食物流企业经营的困境,粮食仓库较小,且管理的成本较大。如冬季的冻害以及夏季的高温多雨,都会导致存储粮食的质量受到影响。在这种环境下,公路运输以及铁路运输的成本也迟迟没有得到压制,粮食运输产业也难以发展。

2.2 内部机制不健全,影响企业的活力

我国粮食企业众多,但很多企业建立的时间较早,已经形成了一种较为传统的企业内部发展机制,然而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如果内部的机制不能够快速和市场相结合进行改动,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活力[1]。一般来说,粮食收储企业都十分依赖与国家的政策,这也就造成了一些企业缺乏自主决策的能力,在市场环境中不会科学决策,同时由于内部机制不健全造成了一些不良的管理现象和错误企业决策,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我国虽然已经出现了多个粮食产业的龙头企业,但是大部分的粮食产业主体仍旧是中小型公司,例如在枣庄市,分布着很多经营范围较小,公司实力较差的小型粮食企业,这也意味着企业自身缺乏一定的创新实力,没有充足的技术水平和人才资源。并且在小型企业当中,对于企业科研开发的重视程度不足,科研投入一般都占到了总体销售收入的0.3%,微薄的研发经费无法创造出高水平的研发成果,造成了企业越来越落后于行业的领军者,无法实现初级加工到高级产业的转变。粮食物流相关企业对于市场认知不足也会影响到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我国的铁路运输由国家垄断,对于市场竞争的了解较少,因此很难实现进步。

3 提升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主体水平的有效策略

3.1 确立政府扶植政策,推进农业经营主体成长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执行者,可以通过政策文件的形式来对一个产业进行发展的指导,例如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主体的进步过程中,政府就应该发挥自身的作用,以政策的形式对一些行业的乱象做出引导和制约。首先,政府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农业创业环境,支持一些企业的创新发展,还可以多多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提升农业经济市场的活力,带动农业经营体系的多元化发展。企业可以从政府获得一定的贷款,为科技的创新以及新决策的实行铺垫道路。其次,政府还可通过改革创业扶植政策的形势,将一些发达国家的普惠制国家农业补贴政策转化成为有一定条件的农业扶植政策,对一些符合标准的企业开辟绿色通道,让他们可以获得发展的先机。地方政府以及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探索财政扶植改革,按照土地面积以及企业整体规模开展拨款。

3.2 培育市场经济,转变新型农业经营方式

政府以及企业都应该了解,当前的粮食经济市场当中,应当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机制来保障土地等关键要素能够顺利流转向新型农业经营的主体。很多中小型的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主体,缺乏大型企业的财力、人力以及物力资源,导致自身的发展呈现出了一种恶性循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和政府达成合作,实现了土地经营权、所有权、承包权的分置,这样可以有效地带动国家农村地区的土地承包事业发展,扩宽土地的应用渠道[2]。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主题培育的过程当中,还需要重视农业经营经验的借鉴,在很多发达国家,集约式的农业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我国政府和企业也应该适当学习高机械化水平农业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3.3 完善机制,增强企业内部活力

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主体培育时,需要首先落实创新的企业内部机制,保证企业内部充满发展的活力和激情,抛弃老旧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企业内部的机制开展改革,适当模仿一些大型企业进行机制的改变,保证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特点。同时进行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将企业内部的员工划分成为不同的群体,例如销售人员、产品开发人员以及科研人员,不同群体的员工分别开展专业知识的培训讲座,以产品开发人员为例,应该帮助他们了解到目前市场的行情,同时了解农业产品发展的趋势,将一些初级产品,开发成为精细发展的深加工产品,例如将大豆开发成为食用油以及各类豆制品,这样延长了产业链,能够有效扩大附加值,带动周边的就业发展[3]。

3.4 建立行业协会联盟,增加农业经营主体权利

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实行的行业协会管理制度,在一个地区内建立起不同产品的行业协会,综合各家企业的力量,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形成行业以后,行业内部不仅要开展实时信息的沟通,还要开展互帮互助,带动一些产业的链条式发展。例如,在初级小麦加工的企业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那么科研水平较高的企业可以指派内部的研发人员去解决,这样既不会影响到自身的企业发展,还可以赢得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信任关系,保证市场衔接的稳定。还可以促进新型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互换,开展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相帮助。行业协会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成员的话语权,保证协会内部的每一个组成机构,都更加自觉地提升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同时还可以开展内部的监督举报机制,维持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内部的纯洁性和公正性,创造更好的竞争平台与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粮食产业的进步来源于企业自身的努力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帮助,而粮食产业中大型企业或是小型企业都应该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之中,不断深入探索市场的变化趋势,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实现正确的经济决策,为粮食产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飞跃式进步。

猜你喜欢
粮食主体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珍惜粮食
论碳审计主体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