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9-07-10 12:02张焕军李轶
科教导刊 2019年30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研究生一带一路

张焕军 李轶

摘 要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使高层次人才培养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分析了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优化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议,旨在提高该专业教学质量和研究生培养水平,为我国“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实施提供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化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关键词 环境科学与工程 研究生 培养模式 “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10.027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itiative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will bring mor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high-level talents trai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raining level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this area.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development initiative provides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support and talent protection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word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one belt and one road"

0 引言

加強区域合作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的产物。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是一项根据当下国际及地区形势提出的“中国方案”,自“一带一路”发布以来,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成为国际共识,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重要途径。

人才培养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框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合作、资源配置和文化交流的基础,突破实施“一带一路”瓶颈的关键是培养相关的高水平专业人才。[1]为此,2016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强调中国应加强与沿线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与联合行动,这就为“一带一路”的实施提供了人才保障。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同时也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更多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地方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对此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抓住这一发展契机调整教学模式,培育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在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研究生教育更应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人才需求,因材施教,一方面,要借鉴西方现代的教育理念,实现与国际高等教育趋势相接轨;另一方面,要与“一带一路”倡议相适应,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输出,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培养本土化人才。[2]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一门对实践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涉及到化学、生态学、微生物学、水利学、数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的交叉。[3]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与之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实验技能、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等的基本训练,具备对研究环境问题,评估环境质量、改革环保工程、研发新型环保产品的基本能力。而针对新的时代背景,面对“一带一路”建设给研究生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现阶段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应对新形势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提出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就现阶段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一带一路”背景下该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一些想法,旨在提高该专业教学质量和研究生培养水平。

1 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如今普遍存在各高校扩招学员的情况,学员的迅速增加各个专业的人员也相对增多,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员,在学科学习安排中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对于理论学术研究较为重视,但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却不够重视,这就会导致学生眼高手低,在实践工作中不能很好的发挥所学知识,或多或少地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4]这一点应该引起重视,需要加强培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凸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模式不能有效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性。研究生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老师传授知识为主,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重视程度不够,对研究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训练较少,导致研究生创新意识薄弱,原创能力不足,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环境新问题的能力较弱,更无法独立开展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性研究工作。

(2)培养目标区分度有待加强。目前,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专业型硕士跟学术型硕士两种类型实际培养模式大同小异。大部分高校在师资配备、课程内容的设置、考核模式等方面区分不够明确,造成不同类型的学生培养模式界限模糊,工作之后,很难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3)培养方案设置传统化。目前,传统的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和工程经济仍是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在研究生培训中的主要课程。[5]在新的形势下,教师没能跟上发展的步伐,不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环境保护和治理面临的新挑战及时更新培养方案。此外,由于课程学分要求的限制、对学时及教学资源的要求,大部分大学难以在短期内调整课程体系和培训课程,以实现增加“一带一路”的教学内容。

(4)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往往把视角放在西方发达国家,而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关注较少,也缺乏深入的了解,我们应该转变视角,在“一带一路”沿线中,各国之间在合作办学、教师交流、学生互派等各方面都需要深入探讨和学习,有着较大的改进空间。[5]

2 “一带一路”背景下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1)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自主性。鼓励学生通过组建课程小组、课后查阅资料、课堂上进行汇报的模式进行理论课的学习。此外,改革以往“课堂教什么,考试考什么”的传统课程考核方式,适当增加课堂汇报、课堂讨论等在分数中的占比,积极探索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课程成绩评定模式。[6]

(2)加强教学和科研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高校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训练是为了实现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人才创新能力最终需要加以运用并服务于社会。因此,在研究生培养阶段的课程教学、论文选题、课题调研等过程中都要密切关注环境热点问题,让教学和科研都能与时俱进,并引导学生探寻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还应主动对接沿线国家的发展需求,与沿线国家合作开展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的留学生项目。[7]

(3)明确培养定位,优化课程体系。在培养过程中,注意区别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式,教学的侧重以及最终的考核方式都需要有明确的界限。对于专业型硕士,他们直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要培养能够满足目前环境行业多元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以及复合型人才。[8]在其专业课的设置上,要更注重让学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术型硕士,可以参考国外同类课程的教材,或引进国外原版优秀教材。教师把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既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又保证了教学内容先进性。[9]在注重专业领域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培养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不但包括设计、完成科研实验的能力,熟练运用一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环境类软件能力,例如应于用实际的污水处理模拟工具BioWin,更重要的是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或经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除了引进国外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优秀的教材,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需要积极邀请这一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讲学,并努力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学生。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深入推进,沿线国家的高校可以签订合作协议,实现课程学分互认和学位联合授予,联合举办跨大学论坛,促进学科信息交流。“一带一路”倡议为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平台。我们要积极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教育倡议的共同发展,实现研究生教育优势;开展国际研究生教育交流与合作,大力培养“一带一路”所需的高水平环保人才。

3 结束语

“一带一路”建设对高校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构建国际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积极引进国际权威教材,时刻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最后,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不仅要与国际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人才,还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更应该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生教育优势资源共享,为“一带一路”服务,继续为落实国家战略作出贡献。

基金项目: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国家水环境治理需求的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研究)、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2017JSJG059)、河海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18)、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基于国家需求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董渊,刘丽霞,张伟,等.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升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水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7:1-6.

[2] 刘宝存,张继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学历教育:地位、问题与对策[J].北京教育高教,2017.5:11-14.

[3] 洪煜,钟秉林,赵应生,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2.7:41-46.

[4] 侯立安,张林,高鑫.环境科学与工程高端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再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6.5:22-26.

[5] 王科.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工科人才培养实践与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35(2):154-160.

[6] 党秀丽,刘畅,邹洪涛,等.国际化视野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5-3.3:104-106.

[7] 常凯,赵艳莉.“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思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02-105.

[8] 何健,盧占会,罗格非,等.“一带一路”倡议下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10:42-47.

[9] 张兴红,刘佳佳.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4):20-23.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研究生一带一路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