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政教育“双主体”视角构建高校思想引领新机制

2019-07-10 12:02邹承璋
科教导刊 2019年30期
关键词:双主体主体性思政教育

邹承璋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国家为维持公民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而进行的通识性教育,重点在于如何建立起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念,使其保有积极向上的为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提升而努力的伟大爱国情怀。高校培养的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各种人生观念还没有成熟定型,还存在较大的可塑性,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文章对“双主体”做了简要的叙述,并基于思政教育的“双主体”视角,就如何构建高校思想引领新即机制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 思政教育 “双主体” 主体性 高校思想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10.043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general education carried out by a country in order to maintain citizens' loyalty to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The focus is on how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concept of life of the educated, so that they can maintain a great patriotic feeling of positive and upward efforts for the progress and promotion of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Young students traine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their lives, and various life concepts have not yet been mature and stereotyped, and there is still greater plasticity, 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positi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dual subject" and, based on the "dual subject"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udies how to construct the mechanism of guiding the new idea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ual subject"; subjectivity; University Ideology

在自媒體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思想的传播极为迅捷,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打破了高校思想引领,教师的信息资源优势迅速下降,导致了其教师权威的下降,严重冲击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在学生方面,信息来源的扩展为其思想上放飞自我提供了强劲的东风,迅速扩大其思想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容易被外界思想中的糟粕引上歧路。为此,应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时尊重教师地位和学生地位,形成“双主体”的教育与学习的模式,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性。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 思政教育“双主体”的主体性概述

所谓“主体性”,即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性质,是人在认识、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的地位和特性。[1]思政教育的“双主体”即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教师主体是传统思政教育单一主体模式的固有的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产生则得益于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爆发以及各种信息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所发生的信息爆炸。

1.1 思政教育中的教师主体

我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一路坚持教育改革,以培养符合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为教育改革的目标,随着教育改革一步步深化,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由此让渡出了课堂的“半壁江山”。使其原本对课堂的完全掌控和主体地位有所弱化。

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很难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会使学生感到课堂单调枯燥,有时还会产生逆反心理。[2]所以老师必须转换角色,经过这些年的教育改革,教师已经逐步适应了教育改革后对于其所扮演的角色的要求,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中,教师主要扮演的角色是一个课堂的设计者和引导者,这也是其在思政课堂中的“主体性”的体现。作为思政教育的施教者,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控并不是表现在教学时长的占用上,而是在于对课堂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等方面。施教者对于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评判标准主要就是是否实现了教学目的,达到了教学效果。以此作为结果倒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施教者可以采用不同教学过程。

教师主体作为引导者的角色体现在其对学生疑惑的解决上,这也是教育改革后要求将课堂交给学生的背景下,教师应当承担起来的职责。我国所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庞大而复杂,经过我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苦心钻研并进行中国化改造后更加深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符合我国学生的思维模式,但是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理解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基础的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更加容易发生理解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纠正,将其引导会正确的道路中来。

1.2 思政教育的中学生主体

在教育内容方面,从哲学意义上将教育内容就是学生作为主体之一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另一主体(教师)的引导接触、理解和剖析的客体,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剖析,将其转换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学生自己可以利用的工具,通过这些已经掌握的知识所构成的体系创造出新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这实际上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转化,并非将其单纯地合并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保持着绝对的主体地位,教育内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并没有发生改变,所改变的只是学生内在思想体系。

教师是课堂的另一主体,为学生主体进行教育内容的同化和吸收提供帮助,学生的主体性由此体现。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对于教育内容所提供的认知方法和认知途径是多样化的,所提供的帮助也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以自身的兴趣和知识体系为基础,在相应的“可选项”中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或倾听或参与,或分析验证或思考创新,这些行为都是基于学生发挥主体性而做出的,学生能否达成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预期的教学效果好,很大的程度上就取决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思政教育中,学生和教师都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其扮演的的角色上,学生的主体性则体现在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中,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的素养决定了其学习效果,也决定了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能否实现。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学生有了更多发表自身主张的机会,其针对某一社会热点、社会中暴露出来的一些缺陷所做出的仅代表其自身的论断,在某种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而使其他学生成为相对于他的客体,这种情况尤其常见于学生中的“领袖人物”,一个学生发表的意见得到很多学生的认同时,所扮演的就是领袖的角色,这也是其主体性的体现。

2 教师主体视角构建高校思想引領新机制

教师主体视角下构建高校思想引领新机制中,应当首先从师德方面入手。师德决定了一名教师的思想政治作风以及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加强师德的培养上《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同时也是构建高校思想引领新机制的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首先应当是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且在生活中始终如一地坚持按照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待周围的事物,同时坚定中国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优秀的高洁的道德情操,是其作为教师的前提条件,也是当前教师加强自身师德,进而构建高线思想引领新机制的重中之重。

但是虽然学生的自主意识有所增强,但是还不足以在当前的复杂的形势下对信息进行完全正确的判别,因此,教师的引导地位仍然应当予以确认,这也是学生主体发挥其主体性的重要保障思政教育中的“双主体”理论就是要求同时兼顾教师和学生对于主体性的发挥。而高校思想引领的新机制,要求教师能够实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这是在学生班级层面上所做的论述,在更大的层面上,教师还应当推动形成高校层面上的整体的思想政治体系的发展,建立起一个新的大格局。

3 学生主体视角构建高校思想引领新机制

从学生主体视角来说,高校思想引领新机制的建立必须“以生为本”,始终围绕学生开展工作,要加强调研,通过实践感受和总结学生的思想情感,解决学生在参与构建高校思想引领新机制过程中发生的疑惑和问题,“以生为本”要求始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需求要有一定掌握,对学生的培养过程要遵循客观存在的规律,不能违反规律倒行逆施。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对于高校思想引领新机制的构建有重要影响,这是激发学生自主意识的重要手段,发挥了学生群体内的朋辈引领作用,这种主体性的培养应当以思政理论学习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为界限,在满足学生对于自身发展的要求的同时,使其参与到高校思想引领新机制的构建中。

4 结束语

在思政教育实践中利用多种方式发挥双方的主体性,是实际教学生活中构建高校思想引领新机制的主要原则,构建该校思想引领新机制除了从上文所述的要点着手,还应当注重当前的网络环境对这一机制构建所产生的影响,充分发挥网络社交的作用,更好的服务于高校思想引领新机制的构建。

基金项目: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2018年科研基金项目人才引进类,《高校网络育人体系构建研究》(立项编号:2018rc41)

2.2018年度茂名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共建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18GJ06)

3.《十九大精神研究——党的政治建设调研》(项目编号:2018DJKT01)

参考文献

[1] 贾俊玲,於留芳.以思政教育“双主体”为视角构建高校思想引领新机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7(3):95-96,103.

[2] 龙金凤.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9):132-135.

猜你喜欢
双主体主体性思政教育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基于“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电力电器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