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中欧班列中转集结枢纽发展对策探讨

2019-07-11 09:42张泉山
铁道货运 2019年6期
关键词:货源枢纽班列

张泉山

(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兰州分公司,甘肃 兰州 730000)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国际物流陆路集装箱联运在贯通中欧陆路贸易通道、推动欧亚大陆的经济整合、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中欧班列规模快速扩大、数量快速攀升的过程中,也随之出现了运行线路过度集中、进出境口岸拥堵和国内城市间货源争抢等问题,已经成为中欧班列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兰州作为中国陆地地理中心和西部地区铁路交通枢纽所在地,是中欧班列西部通道的必经之路,应更好地适应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充分利用西部铁路枢纽优势,发挥其在中欧班列中转集结的枢纽骨干作用。

1 兰州中欧班列中转集结枢纽现状

1.1 现状分析

2016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布局了12个内陆货源地节点和17个铁路枢纽节点,兰州均位列其中。在地理位置上,兰州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节点,陇海(连云港—兰州)、兰新(兰州—乌鲁木齐)、包兰(包头—兰州)、兰青(兰州—西宁)、兰渝(兰州—重庆)、成兰(成都—兰州)铁路,以及兰新高速铁路(兰州西—乌鲁木齐)、宝兰客运专线(宝鸡南—兰州西)等8条铁路干线在兰州交汇,兰州铁路枢纽具备较强的集结编组能力,具有承担中欧班列“集零成整、中转集散”的功能优势[1]。在运输组织方面,从兰州组织始发或途径的中欧班列线路超过40条,组织始发的南亚公铁联运班列线路2条,陆海贸易新通道班列线路3条;在货源集结分拨上,国内覆盖东北、华东、华南大部分省区,国外遍布中亚、东南亚、南亚,以及俄罗斯等部分欧洲国家,运量占到全国中欧班列运量的60%以上。兰州依托铁路交通枢纽,在承接国内铁路集装箱班列站货源后,按照出境口岸、货源境外到站、运力资源、集装箱保有量等情况按需组织开行中欧班列,实现国际物流中转、交换、衔接功能,推动了中欧班列健康、快速发展。兰州铁路枢纽总布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兰州铁路枢纽总布置示意图Fig.1 General layout diagram of lanzhou railway hub

(1)组织开行“兰州号”中欧班列。近年来,中欧班列的快速增长为兰州中欧班列中转集结枢纽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中欧班列已经累计开行超过13 000列,运行线路65条,国内56个城市开行中欧班列,通达15个国家49个城市。其中,通过西部通道经由兰州到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累计达到7 200列,占全国中欧班列的60%左右。在甘肃省市各级政府推动下,自2015年以来通过中转集结方式,从兰州北、兰州东川、颍川堡、中川北站等车站共计组织开行中欧中亚班列320列,初步形成了“兰州号”中欧班列品牌。2016年5月,兰州在国内率先开行南亚公铁联运集装箱班列,截至2018年年底已开行120余列,其中兰州—加德满都(尼泊尔)、兰州—伊斯兰堡(巴基斯坦)的公铁国际联运通道实现常态化运行。2017年9月,兰州—钦州港南向通道(现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班列首发,截至2018年年底已经开行30列,已经基本实现常态化开行[2]。

(2)构建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经过近些年的努力,兰州中欧班列中转集结货源范围已经由甘肃辐射至陕西、宁夏、山东、江苏、河北、上海、浙江等地,货物目的地遍布亚欧近40个城市和站点;货物品类涵盖工业原材料、机械设备、工业零配件、建材、食品、轻工产品等6大类200余个品种。同时,甘肃省内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有色金属企业每年从哈萨克斯坦、蒙古国等国家进口各种矿石超过500万t,省内粮油加工企业每年从哈萨克斯坦进口小麦、绿豆等农副产品100万t,为打造兰州中欧班列中转集结枢纽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货源支撑。在挖潜空间方面,2017年甘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进出口额180亿元,铁路运输的货值不足1%,提升空间较大。此外,可以通过铁路或公路进行货源集结,重点拓展甘肃、宁夏、青海、西藏等西部地区市场,依靠地方政府财政补贴政策,有望吸引山东、江苏、广东沿海城市的货源[3]。

(3)加强中转集结枢纽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甘肃省、兰州市政府和铁路部门不断增加投入,以兰州新区和兰州国际港务区建设为依托,陆续建设了兰州北铁路编组站、兰州东川和中川北铁路物流中心,中欧班列中转集结枢纽基础设施显著加强。兰州东川铁路物流中心、中川北站能够提供集装箱装卸、掏装箱、多式联运作业、报关报检等功能,已经完全具备形成国际物流集货、中转、发运中心和国际物流境内全国配送中心的能力。在甘肃“三大陆港、三大空港”口岸经济发展布局中,兰州国际陆港居于非常重要地位。兰州国际陆港现有2个作业区,东川作业区侧重发展大宗商品和汽车整车物流集散,依托中新南向通道建设,推动中欧、中亚、南亚国际班列常态化运营,中川北站作业区依托兰州新区,侧重发展物流+产业,以粮油、矿产品、木材进口为重点,推动中亚国际货运班列双向常态化运营,形成进出口产品集散地[4]。此外,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兰州国际港务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建设和发展,各项保税、免税、退税、结汇等优惠政策纷纷落地,为形成大进大出的进出口贸易产业基地和发挥国际陆港的辐射作用提供了条件。

1.2 主要存在问题

在中欧班列发展初期,各货源地、铁路枢纽节点在货源组织、班列运营等方面能力参差不齐,绝大部分货源地节点无法开行中欧班列直达线。随着中欧班列的快速发展,中欧班列各线路间的差距呈扩大化趋势,而线路的重复建设、孤立运营已影响到中欧班列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选择主要的货源地节点、铁路枢纽节点等节点城市作为中欧班列重新中转集结中心,通过集中邻近区域货源、重新编组,开行到达国外城市的“点对点”直达中欧班列。兰州中欧班列中转集结枢纽建设是适应市场需求和中欧班列持续健康发展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在规划和推进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中转集结枢纽运营组织模式欠合理。和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相比,兰州中欧班列组织站点、线路较多,联动协调度低,场站运力资源分工不明确,还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统一经营的中欧班列市场主体,铁路运营单位和平台公司在货源承揽、箱源调配、全程服务等方面的经营能力仍有待大幅提升。

(2)班列货源集结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由于缺少有效的规划和地方利益的驱使,使得各地的货源市场出现重叠,班列间运输线路辐射范围重叠,存在部分进出口货源舍近求远的“倒流”现象,破坏了市场的正常秩序。兰州的中欧班列因货源不足,2018年班列开行数量较2017年同比有所下降,使得中欧班列中转集结枢纽的设施和能力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3)中转集结枢纽带动进出口贸易增长效果不突出。兰州作为内陆城市,外向型经济和进出口贸易是发展短板,如何利用有限的财政补贴资金带动物流,从而带动商贸大发展是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就目前中欧班列发展而言,存在被“通道化”和“边缘化”的风险,这与兰州打造向西开放的枢纽平台和发挥通道核心作用不相称。

2 兰州中欧班列中转集结枢纽发展对策分析

2.1 构建科学高效有序的运营模式

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对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统筹各地中欧班列运营资源的基础上,将兰州北编组站作为中欧班列西部通道中转集结站,进一步优化中欧班列的运营组织和空间布局。根据客户实际需求,按出境方向(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区分欧洲地区和中亚地区,分别编制班列中转集结作业、挂线运行、口岸整列交车等组织方案,做好箱车设备保障,严格按图行车,进一步压缩班列运行时间,确保班列稳定开行[5]。合理规划兰州东川物流中心、中川北站、皋兰站等货运站的功能定位及经营业务范围,分别打造中欧班列、南亚班列、陆海贸易新通道货源中转集结分拨中心,从满足服务功能和适应业务量发展需要,按一次总体规划、分步建设的原则,加大投入,完善场站作业设备设施,引入汽车整车进口指定口岸、木材进口指定口岸、粮食进口指定口岸所需的海关、国检功能,形成海关监管区、卡口、铁路场站一体化布局,实现铁水联运、公铁联运等多式联运的一站式通关、本地退税、一体化服务。充分发挥中国铁路总公司中欧班列协调委员会作用,建立起兰州区域内目标一致、分工明确、决策高效的中欧班列发展协调机制,促进资源的优势互补,增强内外联动,力争形成铁路、海关、场站、口岸、国外等多式联运全链条的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实现兰州中欧班列中转集结枢纽服务的优化和功能升级[6]。

2.2 打造特色鲜明的中欧班列精品线路

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提出的“干支结合、枢纽集结”的中欧班列运输组织方式,规划建设的兰州中欧班列中转集结枢纽有2种运营模式。一是对满轴运行的各地“点对点”直达中欧班列,兰州主要是做好服务,确保班列在途中不编解、不甩挂,让班列运行更快捷。二是对国内不能成列开行的零散出口货源,通过零散方式先到兰州集结,集结成列后运行,这种集结方式的运输组织过程为:出口货物(集装箱)在国内各铁路装车站装车,通过铁路内部运输组织,分散到达兰州北编组站,兰州北将原有列车解体,将集装箱重新集结编组,运送至兰州东川或中川北集结中心,集结中心根据出口货物去向,开行一站直达“点对点”集装箱列车,减少了中途二次集散环节,利于在出境口岸开展“三列并两列”集并运输,使中欧班列行车组织更加合理高效,提高班列开行频次和时效性[7]。在打造中转集结枢纽初期,建议优先设计兰州既有的常态化运营的中亚班列中的2 ~ 3个“点对点”班列产品,如兰州—阿拉木图、兰州—塔什干,全国各地到阿拉木图、塔什干的货源在兰州中转集结成列,整列经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通关出境直达目的地,改变以往班列在国外段变成零散运输的方式,大幅节省运输时间、降低国外段运费,压缩班列整体物流成本,形成兰州中欧班列中转集结枢纽的特色品牌[8]。

2.3 吸引合理范围中欧班列货源集散

打造兰州中欧班列中转集结枢纽的关键是如何获取足够、稳定的货源。在采取的策略上,一是将甘肃本地及宁夏、青海等周边地区进出口生产贸易企业作为首要服务对象,作为打造兰州中欧班列中转集结枢纽基础货源的主要来源。除享受既有班列补贴政策外,建议再增加货源集散短驳财政补贴,主要用于甘肃省内货物、省内注册企业组织中欧班列去程货源的前端公路或铁路短驳,以及回程货源的后端公路或铁路分拨,防止省内中欧班列货源“倒流”和舍近求远运输。对宁夏、青海等周边省区进出口货源可以享受兰州班列补贴政策,并积极与省区相关部门进行对接,争取对方对当地企业与兰州间货源短驳的财政补贴,以此形成联合和叠加效应,形成西北区域中欧班列品牌的共建、共享、共用。二是对西北区域外货源按既定中欧班列线条实施精准补贴,即对兰州中欧班列集结中转枢纽规划方向(如到达阿拉木图、塔什干、伊朗、明斯克、莫斯科等地)的货源适度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对其他目的地的货源减少和不予财政补贴,形成同方向、同目的地货源的聚集效应,为兰州中转集结枢纽提供货源支撑。三是研究各方补贴扶持政策,积极引导省内外进出口企业、平台运营单位采用集装箱整列运输方式,以享受到中国铁路总公司中欧班列价格政策和各地政府班列补贴政策,进一步降低中欧班列在兰州中转集结的物流成本,增强货源集散的吸引力,进而促进兰州商贸物流发展。

2.4 辐射带动兰州商贸产业聚集

兰州中欧班列中转集结枢纽建设的最终和最核心的目的是承接外向型产业来推动当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综合国内郑州、重庆等城市成功运营中欧班列的经验,兰州应依托中欧班列西部通道,加快打造集贸易、物流、仓储、跨境电商、零售、批发、生产加工等基地,全面升级传统进出口加工企业,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将兰州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发展优势。同时,兰州中欧班中转集结枢纽应立足地方政府班列财政补贴逐年削减后的区位优势,紧紧围绕兰州新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依托中欧班列西部通道,推动建立与其他中欧班列运营平台企业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物流组织、供应链服务和信息平台运营等资源共享,着力打造物流聚集和产业聚集平台,通过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加强物流基地、分拨集散中心、海外仓等建设,提升物流辐射和服务能力。

3 结束语

中欧班列作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其影响力和发展空间不断增强。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对运营组织、时效保障、品牌升级、客户服务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规划建设兰州中欧班列集结枢纽,对于进一步健全全国物流体系意义重大。通过兰州集结枢纽的建设发展,将“兰州号”中欧班列打造成西部服务最优的兰州“一带一路”新名片,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发新格局,服务区域性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发挥好对产业和贸易的巨大作用,提升兰州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于甘肃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货源枢纽班列
枢纽的力量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期待已久,连接传统与潮流的枢纽 Sonos AMP无线立体声功放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甩开这14个“货源”,也该起飞了...
“一带一路”的火车头中欧班列
首趟“义新欧”中欧班列抵达义乌
中国进出口商品境内目的地/货源地总值统计(2013年1-12月)
生意找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