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9-07-12 03:28段晶莹付长景刘志通
职业·下旬 2019年5期

段晶莹 付长景 刘志通

摘 要:随着我国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企业用人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职院校对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目前还达不到市场需求。本文重点分析了智能制造背景下山东省高职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类专业学生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智能制造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课 题:本文系2018年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山东省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形势下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8RKB01465,项目负责人:段晶莹)研究成果。

随着我国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智能工厂等领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中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类专业受智能制造时代的影响显著,需要通过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改革适应制造业智能化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了解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状况,作者对山东省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本次研究主要涉及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类专业有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智能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

一、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专业开设情况

通过调查,截至2018年9月,山东省共有高职院校74所,其中57所开设了装备制造类专业,43所开设了数控技术专业,28所开设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26所开设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47所开设了机电一体化专业。随着智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许多新技术和新产业,在此背景下与智能制造相关的一批新专业和新专业方向开始出现。近年来山东省高职院校中共有6所学校开设了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其中4所是在2017年及以后首次招生的,在校生共计183人;26所学校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其中24所是在2016年及以后首次招生的,在校生1185人。

调查数据表明,由于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增多,传统一线操作工的需求量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机器人的操作、编程、维护和调试等方面的人才。高职院校也在不断地调整自身的专业设置,将新设的专业和专业方向朝着智能设备安装、编程调试等方面倾斜。

2.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原本由技能型人才承担设备的操作任务,随着智能制造设备集成化程度的提高,技能型人才可能无法承担相关工作,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需要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调查中发现,山东省开设的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上略有不同:32所学校中,1所为培养“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拔尖人才”,2所为“技术技能型人才”,3所为

“高端技能型人才”,1所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剩余的25所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课程体系

随着企业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要求上发生了变化。在调查中发现,为了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和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也随之调整。在课程设置方面,68.4%的学校对现有课程进行了整合和调整,如数控技术专业将《机械加工设备》和《机械制造工艺学》整合成《机械制造技术》,增设了工业机器人编程与应用、柔性制造技术等课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增设了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都对机械制图、公差与技术测量等课时进行缩减,增加了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和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课程。通过增加智能制造方面的新课程,培养学生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以适应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同時,随着山东省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推进,各个学分制试点专业在选修课程的开设中涉及的课程种类也更加丰富,如开设三维实体建模、工业4.0导论、人工智能及应用等课程,供学生进行选修。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自由选择空间,同时对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4.师资及实训条件

师资队伍及实训条件是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调查的各专业都通过培训的途径提高了在职教师智能制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73.6%的学校通过招收智能制造相关专业新进教师充实师资队伍,53.2%的专业通过让教师去智能制造企业实践锻炼提升专业技能。

在实训条件方面,少数学校已经具备培养智能制造人才要求的实训条件,但多数学校面临着智能制造相关实训设备价格昂贵、教学成本较高、设备数量不足等困难。因此,很多学校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与西门子、华中数控等企业合作,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二、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1.专业设置调整慢,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智能制造行业企业需求

从《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可以看出,智能制造装备、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项目作为重点项目,需要大量的专业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就目前的专业设置情况,学校开办专业中大多仍以传统的机械制造、电气类专业为主,与新兴产业直接密切关联的智能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等专业数量偏少,专业集中度低。虽然新专业极具发展潜力,但由于专业设置调整慢,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智能制造行业企业的需求。

2.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随着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不断升级,技术结构中尖端技术、先进技术占据了很大比重,企业需要的高职人才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制造、维护等岗位,岗位范围更加宽泛,涉及设计、维修甚至参与研发,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工作内容的交叉和重叠增多。同时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更高、智能内涵更加丰富。因此,智能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技能与技术并重的人才。

从调研情况可以看出,有部分高职院校将智能控制专业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高端技能型人才”或“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很多相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区别不大,如新设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与传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对学生的技能要求上很类似,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3.课程设置缺乏特色,课程内容陈旧

智能制造企业要求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具有更全面的知识背景,其工作岗位需要具有自动化、信息技术、机械专业等多学科背景知识,同时要了解如3D打印、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以及智能制造过程中整个系统的运营过程。

但从目前各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新专业的课程仍然依附于老专业。如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理论课程设置方面有较高的重复度,尽管有部分专业对课程进行了重新组合,也新增了与智能制造相关的课程,但许多传统专业课程由于长期名称不变,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多年不做更新调整,没有将智能制造最新的技术技能融入相关课程的教学等原因,导致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建设缺乏特色。

4.新专业师资及实训设备数量少,无法满足专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由于智能制造相关的新专业起步较晚,各专业缺乏“双师型”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现有在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过硬,行业企业经验欠缺,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同时,智能制造相关新专业相对于传统专业来说,实训设备、实训教材等相关的教学资源不完善,很多专业在实训条件上仍依赖原有传统设备。新建的实训基地成本过高,设备数量和配置都很难满足要求,严重影响了专业快速发展。

三、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的对策

1.调整专业设置,更新人才培养目标

在裝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行业企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深入周边智能制造行业企业开展深入调研,一方面对原有的传统专业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要积极增设新专业,并准确分析智能制造相关岗位职业能力,明确新专业发展方向及特色,确定有针对性和侧重点的人才培养目标,避免出现各相近专业之间人才培养目标类同。

2.推进学分制改革,加快专业课程整合优化

一方面,实施以学分制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改革,加快传统专业课程的整合和优化。课程的整合和优化并不是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设与智能制造新技术相关的课程,也不是原有课程内容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智能制造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将不同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机的归纳整合,并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融入智能制造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另一方面,由于智能制造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综合知识要求较高,应针对新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不能沿用传统专业的课程名称及内容,要与智能制造企业合作开发与具体岗位工作任务相关的课程,使课程更有针对性和特色。

3.加大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建设的投入力度,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实训设备。因此,学校在专业调整过程中要重视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对专业教师教学改革给予经费支持,在智能制造实训基地设备配置和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于经费缺乏的院校,还要重视与智能制造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吸引优质企业参与“校中厂”和“厂中校”合作建设,开展骨干教师进企业锻炼及吸引企业投资校内实训设备建设,缓解学校资金不足的问题。

(作者单位: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