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庆市X县Y村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

2019-07-15 03:35张志娇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西南地区产业转型经济发展

【摘 要】 本文以西南农村的重庆市X县Y村为例探索其经济发展的情况,调查结果如下:该村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居民消费层次低、劳动力流失、产业结构单一、经济转型缓慢等情况,整体发展有待改进。认为Y村可整理村中資源,完善产业转型配套措施,开发新产业新业态,鼓励旅游业和新型行业发展;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鼓励村民回乡创业,吸引大学生或引进人才,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稳定与繁荣。

【关键词】 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资源流动;产业转型

我国持续关注农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而西南地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着独特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环境。因此本次调研立足于重庆市X县Y村,希望从中得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Y村经济发展现状

1、村民基本情况

(1)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家庭收入依靠成年劳动力在外务工,调查显示50户村民中仅7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不是外出务工,其中多为固定职业者,如客车司机、小卖部经营者。其中12%的家庭因为孩子或老人选择在重庆市周边打工;而74%的家庭老人尚能自足,所以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收入和发展机会,青年多集中在福建广州一带。据统计,务工者职业分布集中在建筑工地和工厂车间,主要以劳动输出为主,待遇好的在有项目的情况下每日有150-200元左右的收入,情况差些的可能月收入有2000元左右,样本均值为2380元。整体来看,Y村村民收入呈现上下少,中间集中的情况,可见本地村民经济仍然有待发展。

(2)第一产业收入少。Y村因为位于大山深处,气候湿热,分布的多为肥力较低的红壤土,对于种植作物的自然限制太大,所以目前村内农业以玉米为主。又由于山区土地分散化、碎片化,不利于大规模集中生产,每家大概四五亩土地,沿山路分布,土地的利用效率不高;另一方面由于玉米的产量不高,大多情况下只用于养殖,收割处理的成本高。

(3)生活支出占比小,教育支出占比较大。从育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来看,年龄多分布小学、初中阶段。在明确存在教育支出的家庭中,超过50%的金额在600元以上,其中大学生基本上以每月1000元生活费为标准,大多数老人将子女的务工所得都花费于孙辈的教育上。而生活用品支出占比较小,大多数家庭粮食都自产自用,有需要时花费200-300元购买生活用品。所以该地区整体上对生存资料的需求较低,对生产发展资料的需求更高一些。

2、村庄建设情况

(1)扶贫工作效果显著。Y村村委的工作重心在扶贫上面。针对阻碍村民脱贫的两大要素,政府也有着相对应的政策,对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村委已经根据上级政府的政策落实了大病医疗保险,实现了医疗保险的百分百全覆盖;对于因学致贫的现象,现在重庆市政府已经有了一整套的从小学到大学的贫困补助,小到小学的午餐补助,大到大学的助学金、大学生贷款已经相当完善。到了2018年,村委也明确认识到了“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的深层意义,村委保证在这两年要实现全村道路通畅化。

(2)政府多方面财政补贴。该村经济发展较慢,村委多通过财政鼓励的方式推动。自然山林每亩11.75元,土地每亩106元,鼓励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比如小辣椒、桑树、油菜花、李子树等。这些尝试多由政府主导,提供免费的种子,有相应补贴。在养殖方面,大型养殖户受到村委的支持,建卡贫困户每头猪每年补贴600元,最多补贴1200元;在个体经营方面,政府为每户提供五万元贷款;在企业建设方面,政府设立生产经营设备、转向运营资金、场所租金等补助。

(3)经济转型成效缓慢。该村由传统的农业村向现代经济转型中做过许多尝试,曾经大规模养蚕、种植果树、种油菜、制红薯粉等,希望通过全村共同参与扩大种植养殖规模,形成规模化效应,然而收效不大。目前经济转型多在个体层面进行,一部分转型为非农工作者,从事运输、副食店经营、水果贩卖等工作,缺少集体产业。

二、资源流动视角下的经济建设分析

1、资源流入

(1)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十九大以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其中经济振兴是其发展的重要部分。从调研情况来看,政府以多方面的财政投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第一,加强了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力度,出台了包括贫困户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农村住房保险、营养改善计划政策、学生资助政策、产业扶贫政策等各项针对贫困户的方案,以及落实种植、养殖等补贴。其次,在产业发展方面,政府对于乡村企业加大了补贴力度,希望可以推动企业的建设和投资,包括环境治理服务补助、产品检验检测服务补助、微型企业生产经营设备购置补助等。

(2)务工人员的资金回流。当地家庭的主要收入都是来自于青壮年劳动力的务工所得。农村劳动力外出比例极大,且以青壮年已婚劳动力为主,其工资大多用于自身及小家庭发展。家中尚有老人的可能会有每月五百元左右的资金流入,而这部分的资金也多以学费、医疗费等形式流向县城。综上,这代表人力与财力之间存在相互转换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严格来说并不等价。

2、资源流出

(1)劳动力的单向流动。劳动力尤其是乡村精英人才的流失,乡村能人由于自身素质较高,掌握更多资源,历来是我国乡村治理和基层建设所倚重的一个重要群体,而这一生产要素的净流出,造成Y村的空心化和原有乡绅制度的瓦解。被访对象中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家庭,存在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家中仅有未成年儿女和年迈老人的现象。

(2)土地流转和产业发展达不到预期。耕作劳动力减少,必然会带来土地的荒废。即使政府和村委所倡导集体种植行动,并对外出打工人员土地荒置的情况进行土地流转,流转给愿意种植的农户进行耕种。但Y村的土地多为一小块一小块的交错分布,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常遇到有些小块土地的主人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土地难以真正集中。与此同时,由于劳动力流失,Y村的二三产业发展甚微,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村子发展速度缓慢。受限于地理环境以及未探索出村庄的特色道路,Y村的发展呈现出疲软状态,难以突破。

3、双向对比

(1)农村人口结构失衡,人才流失严重。从实地考察的结果来看,该村落的人员构成主要为留守老人与小孩,留乡青年的年龄大多在40到50岁之间,整个村落呈现出过度的老化。村中由于“空心化”问题严重,并没有合适的发展契机,大学生回乡创业更是几乎不存在,优秀的人力资源大量外流,村子的发展缺乏活力与动力,因而带来了一些由于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不可避免的一些缺陷,如大量劳动力的丧失,儿童的教育问题,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等,都成为经济发展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2)城乡关系畸形,资源单向流入城市,城市反哺资金。近年来,国家在大力提高农村活力,然而从资源流动的双方可以看出,城市向农村的资源流动是被动的、短暂的,主要表现在资金、物资、短期的人才安置上,相反的是,农村流向城市的往往是大量的劳动力。总的来看,政府不断地加大政府财政补贴,这仅仅是强调对乡村的纯粹“输血”,短期的效果明显,但长期由于村庄没有“造血”能力,村民没有得到有效的持续创收方式,真正实现乡村社会的活化走向复兴还需要努力。

(3)技术的缺乏导致经济转型缓慢。在Y村所采取的多次种植尝试中,失败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因地制宜,在政策扶持以外,缺乏较好的技术指导,没有培育出适合当地环境的优势作物,村民们的尝试也多以失败告终。技术与信息要素可以与人口要素产生组合效益,最终沉淀为人力资本。而Y村尚未建立一个有效畅通的输送渠道。

三、结论

重庆市Y村经济发展之路较为单一,最主要的资源为土地资源以及人口资源,虽然Y村在发展中已经有一定的成效,但问题也存在其中:土地流转与人口分化的情况还较不乐观,土地浪费严重、人口劳动力大量流失,产业结构单一,创新程度低,发展活力不足,整体呈现出疲软的趋势。

在此基础上,Y村可整理村中资源,完善产业转型配套措施,開发新产业新业态,鼓励旅游业和新型行业发展;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鼓励村民回乡创业,吸引大学生或引进人才,更加注重解决怎样“引进人”、“留住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稳定与繁荣。

【参考文献】

[1] 白杰峰,魏九朋.十九大以来关于实施“乡村振兴”若干问题研究评述[J].新疆农垦经济,2018(3)19-25.

[2] 梅少粉,张英魁.乡村精英人才外流的社会影响与对策[J].桂海丛论,2010(6)115—119.

[3] 赵晨.要素流动环境的重塑与乡村积极复兴——“国际慢城”高淳县大山村的实证[J].城市规划学刊,2013(3)28-35.

【作者简介】

张志娇(1998.06—)女,汉族,安徽蚌埠人,江南大学法学院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西南地区产业转型经济发展
西部大开发20年:西南地区内部比较
夜郎自大
西南地区气象资料测试、预处理和加工研究报告
铜川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