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创新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曲周县借力高校走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之路

2019-07-16 01:03马爱平
中国农村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中国农业大学绿色科技

文/本刊特约记者 马爱平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其核心就是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 河北省曲周县是一个既没有国家重大项目布局,又不靠海、远离京津地区的内陆平原农业县,却诞生了世界天然提取物产业的龙头企业,崛起了拥有20家子(分)公司、建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的跨国集团—晨光生物公司。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平原农业县培育出这样一家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汇集10多名行业顶尖专家,6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的上市公司?

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曲周县与中国农业大学长达45年的县校合作,引来了农大曲周实验站这一实验基地,在52万农民群众心中种下了创新的种子。

中国农业大学依托曲周,取得了黄淮海平原旱涝碱咸综合治理等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在曲周设立院士工作站;曲周依靠科技支撑推动全县正在由传统农业县向新型工业城转变;连续16年8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验收;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成功落户。

2017年曲周县被河北省确定为首批创新型试点县;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首个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在曲周县启动。2019年3月,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国际合作交流中心揭牌启用。这一项项耀眼的创新成果,充分展示了一个地方经济发展与高校科技合作共赢的生动画面,也成为全国县校合作的一个重要典范。

扎根农村培育曲周精神

曲周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被称为黄淮海平原的“盐碱滩”,用群众的话讲,就是“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1973年,周恩来总理作出对黄淮海平原“旱涝碱咸综合治理”的重要指示。中国农业大学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派专家进驻曲周,建立实验站,由此拉开了改土治碱的县校合作序幕,也形成了以“责任、奉献、科学、为民”为核心的农大曲周精神,成为校地共同的精神财富。

责任——源于解民生之多艰的笃定信念。中国农大师生肩负着周恩来总理的重托和人民的期盼,来到曲周北部的不毛之地、盐碱滩中心—张庄村,入驻村民家中,吃群众锅里饭,睡群众家土炕,无论严寒酷暑,一头扎进盐碱地,开始了治碱大决战,测水文、查地质、采样品、搞化验、查资料,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改造自然的艰苦斗争。

有斗争就会有胜利。经过几代农大人与曲周人民并肩奋战,攻坚治理,到1987年,曲周盐碱地面积减少了近7成,农业灌溉面积较改造之前提高了1.35倍,森林覆盖率增加2.8倍,粮食亩产由100多公斤提高到500多公斤,取得了黄淮海旱涝碱咸综合治理的伟大胜利,引领了当时国家农业发展方向,并成功推动了三江平原、黄土高原、北方旱田和南方红黄壤等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有力推动了我国区域农业发展,扭转了我国南粮北运的格局。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农大人高度的责任担当铸就的丰功伟业。

奉献——源于无私无畏的使命传承。老一代农大人艰苦卓绝的伟大事迹,影响着一代代农大新人,同时也烙印在曲周千万干部群众的脑海间。45年前,农大师生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怀着科技报国的崇高使命,远离首都和朋友亲人,扎根曲周,奉献青春。自石元春、辛德惠等老一代农大人以来,历经李维炯、肖莹南、翟志席等接力相传,到现在,接力棒交到了更具创新活力的“80后”“90后”手里。从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旱涝碱咸综合治理研究”的重大课题,建立试验区及治碱实验站,到发展现代农业,建立“科技小院”,一代又一代农大人为了曲周的事业不求回报、持续接力、默默奉献、砥砺前行的精神,深深扎根在曲周人民的心间,凝聚起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

45年来,从曲周实验站走出了石元春、毛达如两位校长,石元春、辛德惠、张福锁三位院士,为中国农业大学和其他地方培养了100多名教师、300多名研究生。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多项,其中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黄淮海低产地区综合治理开发获农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黄淮海平原旱涝碱咸综合治理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学——源于对改土治碱的不懈探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在曲周大地得到生动实践。农大专家教授的到来,为曲周带来了中国最顶尖的农业科技、人才,给曲周人民根治盐碱带来了希望。他们针对曲周的盐碱地实况,倾尽心血、潜心试验、刻苦钻研,探索出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利用改造咸水综合治理旱涝碱咸。改土治碱成功,让曲周人民吃饱了饭,并让曲周大地重新焕发了别样的生机。今天,这绿油油的“米粮川”,是农大人实施科技创新驱动,让曲周发生沧桑巨变的有力见证。

为民——源于不忘初心的执着情怀。农大人心系苍生,不忘初心,把一腔热血洒在了曲周广袤的大地上,他们从土壤中汲取力量,把现代科技送到曲周人民的手上,为曲周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多年来,曲周县先后引进了秸秆还田等先进技术17项、“农大108”等新品种36个、推广高新技术成果45项。全县科技对农业和县域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2%和56%,农业产业化率达到68%,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同时,农大人顺应曲周人民的要求,从改土治碱,到建设规划,再到产业发展;从改造自然,到改造农民,再到改造社会,曲周如今每家企业和项目背后都有1—2所高校或科研院所作支撑。借力中国农大的科技力量,曲周县形成了食品生物、自行车(童车)、节能环保、精密轴承四大产业经济发展格局,其中天然植物提取物产业龙头晨光生物科技集团销售收入达到27亿元,出口创汇8500万美元,创造了“一个中国第一,三个世界第一”,即天然色素产销量居中国之首、辣椒红色素产销量世界第一、辣椒精产销量世界第一、叶黄素生产总量世界第一。

为把合作之花浇灌的更加芬芳,把创新之路走得更扎实,曲周县在与农大开展合作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全国特有的县校合作模式,成立了县校合作办公室,建立了长效沟通机制。着眼于落地落实,曲周县在开发区设置县校合作园,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营造宽松的合作环境,一大批县校合作项目相继建成。

创新基因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45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帮助曲周从改土治碱到米粮川,从米粮川到增收致富,再到现在的发展高产高效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和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方面,既实现了高校和地方的多赢,更为曲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合作实施高新农业产业项目。曲周县坚持以项目为导向,同农大合作实施了一系列重点科技项目,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建成一批协同创新发展平台。曲周县发挥与农大的合作优势,积极主动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寻求智力支持,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20多家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合作,着眼于融入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建立了深层次、宽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自2009年在曲周成立全国第一家“科技小院”,到如今已增加到6家,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生来到曲周乡村,常驻“科技小院”,“零距离”接触“三农”。这些“80后”“90后”的研究生们不仅在曲周扎下了根,还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科研任务和技术示范推广。目前,独创于曲周的“科技小院”已在全国21个省市迅速得到复制,数量达到81家。2016年9月,“科技小院”登上国际顶级刊物《自然》杂志,获得了国内外广泛认可。

合力共建创新发展联盟基地。自曲周县与农大签订县校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先后采取农科教联盟基站、农家科技专家大院、科技小院、科技互助组等形式,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持续推动全县种植业结构、农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合作框架基础上,深化共建共享,着力创新实施了“四个共建”:共建“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培养新型研究生,筑牢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坚实基础;共建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联盟;共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技小院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风向标,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最后一米”;共建全国首个辣椒产业联盟,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同时,经曲周县与中国农业大学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第三世界国家培训基地落户曲周。

如今,曲周县科技型中小企业达446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3家;全县专利申请量累计达1283件,授权808件,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83件,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倍多;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专利优秀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曲周与中国农大的每一次携手合作,都给曲周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不竭动能,让曲周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

走上科技创新 绿色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对推进绿色发展作出战略部署。

从曲周走出的张福锁院士认为,放眼当今世界,农业应当是科技最集中、应用最广泛的行业,也应该是朝阳产业和战略产业。对一个平原农业区域来说,要让农业生产走上一条可持续、集约化的绿色发展之路,说到底,还得靠科技。

2018年1月13日,邯郸市市长王立彤率队赴中国农业大学,就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与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姜沛民等进行座谈交流,达成了一致合作意见。曲周县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和拓宽与中国农业大学的合作领域,围绕“扎根曲周、立足邯郸、辐射华北、面向全国”,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努力争创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开启了校地合作新征程。

新起点:共建三大平台,加快科技服务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县校双方按照共同规划的美好愿景,携手共进,着力在科技服务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上,全力打造“农大模式、邯郸特色、曲周样板”。

新目标:坚持高标推进,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围绕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曲周县制发了《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重点以曲周实验站、四疃王庄、食品产业园为中心,在生产、生活、生态方面进行高标准打造,做到一二三产高度融合,建设绿色发展示范片区,为全国乡村振兴趟出一条路子。

45年的县校合作,不仅为曲周带来了高端平台和创新基地,更为曲周培植了创新创业的“科技基因”,让曲周人骨子里对创新和人才有了更深的认识和追求,为跨越发展开辟了崭新路径。曲周县和中国农业大学围绕协同创新、绿色发展,打造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正在全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猜你喜欢
中国农业大学绿色科技
绿色低碳
博落回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曲周的故事——闲不住的老支书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安得“广厦”千万间——记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李保明教授及其团队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