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从共性到个性的分类教育思想实践

2019-07-16 14:46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
数学大世界 2019年15期
关键词:平方差共性因材施教

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 季 霞

因材施教观念下的分类教育,即是教师全面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潜能等情况,在具体教学时给予合理的安排,以便让学生达到知识综合领悟的状态。在此期间,教师需要关注到的一个显著问题是共性与个性如何相互协调,即以引导共性兴趣为出发点,最终达到从共性中发现学生个性成长契机的理想效果。

一、激发共性兴趣是分类教育的前提

二、发展学生个性需求是分类教育的主体

在因材施教背景之下,发展学生个性需求是分类教育的主体环节,为此,教师要在分层授课方面多做努力,以实现理想的因材施教效果,即按照学生的层次不同划分为不同的教学目标,并据此使知识的过渡变得更加自然,避免学生遭到过强教学坡度的冲击。具体授课时,可以采用普遍导学、小组帮学以及个体辅导几种形式相结合的策略,臻于稳步推进与兼顾个别相结合的状态,常见的做法是把学生划分为A、B、C 三个层次,对A 层次学生少讲多练,对B 层学生多讲多练,对C 层学生精讲精练,以此保证所有学生均能得到进步。也就是说,要让课堂因为学生层次的不同而显出差异,启发性与引导性相结合,将学生所具有的非智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个性化。例如当接触到平方差公式的有关内容时,可以对教学目标进行如下设计:目标之一是实现对平方差公式的准确理解;目标之二是探索平方差公式是如何推导的;目标之三是掌握如何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其中第一条为共性目标,第二条为B 层次学生和A 层次学生的共性目标,第三条为A 层次学生目标。教师还可以设置使分类教育思想得到展现的相应问题,如对下述多项式的积进行计算,并发现其中的规律:第一层次问题:(x+1)(x-1);(m+2)(m-2);(2x+1)(2x-1);(-x+3)(-x-3)。第二层次问题:是否可以借助包含字母的式子,对上述计算过程规律进行表述?第三层次问题:是否可以清晰叙述出它的规律并灵活应用?这几个问题的难度不同,所针对的学生层次也自然会有区别,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使所有学生利用对教学过程的自主归纳与集体讨论等,将问题的难度降低一些,这将有益于所有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保证大家均能够跟得上教学的进度,在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处理好共性问题。总的来说,我们承认,发展学生个性需求是分类教育的主体,而学生共同进步是教育的理想目标,二者应当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趋于一致。

三、针对性辅导与评价是分类教育的保证

为了让分类教育更好地为因材施教理念服务,教师还应当做好分层辅导与评价等工作。比如首先要注意分层辅导的必要性,学生在进行分类练习时,应当得到教师的课堂巡视帮助,比如要注意对A 层次和B 层次学生的问题筛选,使难度更加适宜,而对于C 层学生,则要给予其基础性内容的指导。除此以外,还要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互动,保证课堂教学氛围良好,带动学生间的彼此交流与优势互补。再者,针对性辅导还应当体现在作业设置方面,使作业划分为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性的,第二层次是基础加少量拔高内容的;第三层次是展现拓展性与灵活性的。当学生完成课内或者课下作业后,教师要给予分类评价,其基本做法和分层练习指导类似,也就是按照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实际能力不同进行分类评价,在此过程中,同样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即尽可能让学生在得到分类评价的同时,意识到教师所提出共性问题对自己的启发意义,以此保证课堂教学效率更高,更容易使学生全体得到普遍发展。

在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引导之下,分类教育显得极有必要,而分类教育的前提并非学生群体的完全隔离,对于初中生而言,其基础与能力还是有很大共性特征的,这种共性特征要求教师审视学生普遍需求,增加学生参与积极性,以此形成更符合学生个性期待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进步。

猜你喜欢
平方差共性因材施教
将“减负增效”与“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哈尔滨市萧红中学教学与作业改革实践
谈谈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共性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对初中数学教材中两个关于平方差公式应用问题的思考
《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