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的英语写作教学启示与研究

2019-07-16 02:58林玲
校园英语·中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英语写作教学语篇分析连贯

【摘要】衔接和连贯性是文本分析中的两个关键概念和标准,它们在实现沟通的目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发现,大学生对于衔接和连贯存在以下问题:1.概念模糊,不甚了解,常常把衔接与连贯混为一谈,阻碍了他们对语篇的整体把控和语言习得。2.过度使用衔接词,企图达到文章更加连贯的目的。大学英语写作教材中涉及衔接和连贯的相关理论较少,许多教师课堂上渗透衔接和连贯理论也相对不足,导致学生写作学习效果不理想。本文通过对衔接和连贯理论的研究与分析,希望能够起到强化学生对语篇的整体理解,在提升写作教学方面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语篇分析;衔接;连贯;英语写作教学

【作者简介】林玲,福建江夏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外语教改科研专项);项目名称:《文化维度架构:商务英语专业选修课程研究》(项目编号:JZ180083)研究成果。

文本语言学主要用于解释何时可以将多个单词作为文本考虑,文本的定义将被描述为满足七个文本标准的交际事件。(de Beaugrande&Dressler,1981:3)衔接和连贯性是文本分析中的两个关键概念和标准,以实现沟通目的。不同的研究人员使用这两个术语略有不同的意义。其中,Carrel(1982)认为“衔接不是连贯性”,而Lindeberg(1988)认为“衔接和连贯性是密不可分的。”

一、什么是衔接

根据哈利迪和哈桑(1976)的观点,衔接可以是一种语义概念,它指的是文本中存在的意义关系。它有助于创建文本,这对于文本创建来说是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真正产生文本的是文本组件。衔接表达的连续性,添加其他元素,例如,每个组成部分的组织(信息结构,主题模式等),使话语成为文本的生命。由于连续性,读者或听众能够获得所有缺失部分的图像,这些部分在文本中不存在但对其解释至关重要。哈利迪和哈桑认为,衔接应该把重点放在连接信号上,并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的衔接关系的分类,我们将它们引用到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中。语法衔接关系可以分为五大类:1.连接关系,它们连接句子并连接作者的思想,以便将文本塑造为一个整体有意义的单位本身。2.照应,它建立了一种语法上的句子间关系,有利于文本中的衔接,并支持读者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去理解。3.替代,包括各种代词形式的单词。4.省略,这意味着一块结构被省略,只能从前面的话语中恢复,它使文本更有效和有意义。5.重复形式,是指用该装置全部或部分重复的表达。词汇衔接由两个类别组成,一个词汇项与另一个词有结构关系(重复,搭配)是一种,另一种是比较,这意味着比较表达在前一个话语中是预先假定的。由于词汇的衔接,读者可以通过表面的偶然话语关系更深入地理解潜在的意义。

二、什么是连贯性

根据Wong(1993:11),当我们提到连贯性时,瀑布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思想的逻辑流动在话语中构建,并赋予话语一种统一感。另一个定义来自Lindeberg,(1985:54),连贯性是文本中的特征和读者的解释能力的函数,取决于读者对世界的知识,推理能力,目的和各种因素动机。这个定义符合基于文本和基于读者的連贯性,属于连贯性的二分法之一。连贯性的另一个二分法是命题连贯性与相互作用连贯性。Lautamatt(1987)用她自己的特定观点“成功整合”来描述这种方式的连贯性,这种观点指的是语义关系。一般来说,话语中的连贯性不仅仅涉及文本中元素之间的词汇和语法联系(Sanders&Matt,2006).连贯性结合了衔接和语域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语义表示。因此,连贯性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也体现在衔接中。

衔接用作表示表面信号的术语,连贯性指的是潜在的语义连续性,其部分表达在表面上,部分反映在由语用和主观因素决定的感知上(Lindeberg,1985:54)。哈利迪和哈桑几乎没有提到连贯性,他们可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似乎某些语言特征是连贯性的保证,根据霍利迪和哈桑的说法,单纯的内容连贯性不足以使文本连贯。霍利迪和哈桑的方法有更多的句法偏见,将衔接关系的信号解释为具有衔接可能是危险的。连贯的文本很有可能具有衔接,但反之则不然。以下是一个例子。

苏买了一件新T恤。它是看到山顶很好的一个办法,并且这个山顶很著名。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发明一种高度衔接但不连贯的句群。 (“它”是“T恤”的参考,“并且”是连接)。这不是那么理想的情况。“苏”“T恤”和“山顶”之间的关系彼此无关,无法帮助读者对潜在意义做出合理的推断。主题突然改变,因此无论作为信号的衔接关系如何,文本集成都受到阻碍。文本是有衔接的,但语无伦次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连贯性在文本中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Brown和Yule(1983:198f)认为,读者不必依赖于衔接关系将文本作为文本,尽管他们同意正式的惯例做法往往赞成诠释过程。正式衔接的来源也可能取决于读者对世界的了解,包括社会文化知识和更专业的知识,而不是在页面上的文字,这是由文本处理的图式理论观点支撑的。一个书面语篇例子和一个口语话语例子说明如下:

裁判吹响了他的哨子并示意。史密斯越位了。两位队长都嘀咕着什么。守门员叹了口气。(Enkvist,1990:12)

以上示例是一个具有连贯性的文本,文本处理从上到下进行,具有读者的先验知识和期望。尽管缺乏表面的衔接或信号,足球明智的读者可以用足球知识建立一致的世界图景。读者能够填充文本中缺失部分的链接,但通过配备现实世界的语言和经验对其解释至关重要。可以看出,连贯性不是文本的固有质量。读者的知识库和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创造了联系。

三、衔接和连贯性是密不可分的交织在一起的

理想的情况是,如果文本具有衔接和连贯性,则句子能够在形式和意义方面表现出相互依赖性。同样,具有衔接和连贯性的好文本可以引导甚至不熟悉文本语言及其社会文化知识的读者顺利阅读。在Kallgren看来,读者能够将语法特征视为基于语义因素的文本特征;它是引导读者理解语义链接的语法信号。换句话说,衔接和连贯性是密不可分的。衔接关系可以促进一致性过程,误导性的衔接关系可以使连贯性破坏检测更加困难。在哈利迪和哈桑的观点中,衔接关系可以起到原因的作用,同时连贯性起到效果的作用,因为他们声称单纯的内容连贯性不足以使文本连贯,额外的语言属性,即衔接,必须是考虑何时使文本连贯一致。与他们观点相反,Morgan和Sellner声称文本的连贯性是内容的问题,恰好具有语言后果。换句话说,衔接应该是效果而不是原因,即连贯性。衔接和连贯性,无论是效果还是原因,都应该作为同步过程。如果要使文本格式良好,它必须具有语义连贯性以及足够的表面衔接信号,以使读者能够捕捉到连贯性(Enkvist 1978:126)。只有文本衔接和连贯性才能建立意义的连续性,从而促进文本性。

四、教学启示

如果教师期望衔接理论能够最终解决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写作问题,那么这将是有问题的。虽然英语语言资源的教学应该迎合ESL学生创造衔接(Goodin和Pekins,1982:3),通过教授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使用衔接从而使他们的写作更加连贯的做法是不合适的。正如我们在本文中所讨论的那样,可能存在一种情况,即将不连贯的文本粘合在一起不会使其连贯,只能具有衔接。此外,如果教师强调衔接的重要性,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可能会在撰写文本时过度使用连接词。

过度使用连接词意味着逻辑连接器不是必需的;它的出现无助于文本的连贯性(Milton&Tsang1993:228)。过度使用连接词甚至可以被视为“掩饰穷人写作”的一种方式(Crewe 1990:321)。根据林德伯格(Linderberg,1984)的观点,句子连接符不会在好文章和差文章写作之间造成太大差异。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连贯性可以在良好的写作中发挥重要作用(Connor&Johns,1990:229)。提高学生对文本通用特征的认识是教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一致性的好方法之一(Carter-Thomas,2008)。

进行主述位分析是获得命题连贯性的有效且有效的方法。该主句中作者或者说话者的主题叫做主位,接收者可以轻松识别。有关该主题的“新”信息称为述位。主题进展序列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句柄,以便检查句子内的信息流。主述位結构将有助于查明信息流中发生的几个无意的变化,当读者不理解作者的意图时,这将导致沟通中断(Carter-Thomas 2008)。组织信息块以恢复有问题的一致性就足够了。

根据Steffensen(1981)的研究,他研究了衔接关系和文化背景知识对读者短篇散文处理的互动效应,结果表明,当读者与文本假设的文化背景知识不匹配时,文本的衔接将会消失。只有当读者正确识别文本底层的模式时,才能完全实现它。因此,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先前背景知识和记忆图式,同时指导学生处理文本。

五、结论

衔接手段需要有意义且构造良好的文本来捕捉连贯性。它们对于连贯性至关重要。他们两人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并且不可避免地交织在一起,以促进文本性。希望教师在平时的英语写作教学中加强学生衔接与连贯意识的培养。如果语篇被比喻成一串珍珠项链,连贯就是串起珍珠的线,不连贯的文章不能构成语篇;衔接就是用合适的方法把一颗颗珍珠给串起来(张国奇 2016)。教师可以把涉及语篇与连贯的知识引入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比如如何运用衔接手段连句成段,连段成篇;引导学生重新编排打乱的写作句子顺序,或进行改写、缩写、续写、扩写等,进而提升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促进其写作能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Baig, M. Cohesion Coherence Interdependence-Analysing Cohesive Devices to Study Coherence in the Text[J]. Language in India,2012,12(10).

[2]Brown, G., &Yule, Y. Discourse analys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Halliday, M.A.,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13th edition). Longman Group Limited,1994.

[4]Linderberg, A. Cohesion and Coherence and coherence patterns in expository and argumentative student essays in EFL: An exploratory study[J]. Abo, Finl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bo Akademi Foundation,1988.

[5]Carter-Thomas, S. Teaching coherence through genre[J]. HAL Id: halshs,2008,00385250.

[6]SandersT,MaatHP. Cohesionandcoherence:Linguisticapproaches[J].reading,2006,99:440-466.

[7]张国奇.高考英语阅读“七选五”试题研究——以2016年新课标 I 卷为例[J].疯狂英语:教学版,2016(6):96-98.

猜你喜欢
英语写作教学语篇分析连贯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文化视野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中美领导人演讲语篇对比分析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句酷网辅助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英语写作教学中“过程写作”与“结果写作”教学法的综合应用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