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因论视角解读流行语“佛系”

2019-07-16 02:58赵彤赵烨
校园英语·中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模因论佛系动因

赵彤 赵烨

【摘要】《咬文嚼字》于2018年底发布了“2018年十大流行语”,其中“佛系”一词上榜,令人印象深刻。本文从模因论视角出发认为“佛系”经过广泛复制和传播成为强势模因,并阐述了“佛系”的由来、分析其模因现象、复制传播方式和动因,期望对“佛系”一词有更为全面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模因论;语言模因“佛系”;动因

【作者简介】赵彤(1972-),男,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翻译学、外语教学与研究、跨文化交际;赵烨(1995-),女,汉族,河南新乡人,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一、引言

“模因”这个词来源于著名的英国科学家理查·道金斯1976年发表的《自私的基因》,道金斯去掉希腊语“mimeme”(原意是模仿)一词的词头mi,将其缩写成“meme”,作为文化基因的最小单位,构建了模因论的基本框架。核心思想是模因通过模仿来复制自己,为了实现自我复制然后传播。它们的复制特性应具备三个明显特征:长寿行、多产性、复制的保真度。首先,模因复制模留存时间越长久,复制的数量就越多;其次如果模因复制能力强大,传播的速度就快;最后,语言模因的保真度很高。总之,模因就是一种具有传染力的信息模式,这种信息模式的寄生性会影响人的意识,改变人的行为进行复制,从而使信息模式通过模仿、复制等方式得以传播。模因复制和传递过程中需要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2003年,中国学者何自然和何雪林将“memes”翻译为“模因”,指在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种的作用(何自然、何雪林,2003)。模因指的是文化基因,为了读起来像“gene”(基因),表达由同一基因引起的相似性的含义。他们把“meme”翻译成“模因”,让人们自然而然想到这是一些模仿现象,是一种类似于基因的现象。基因通过遗传进行繁衍,模因则通过模仿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模因属于抽象概念,它通过复制和传播来体现自身的存在,其复制和传播方式是重复与类推。(何自然,2005)

语言既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何自然教授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任何字、词、句、段落甚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可以成为一种模因。网络流行语作为现代社会一种流行的语言符号,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并为公众所接受,影响着我们的语言和文化生活。(王晓燕、刘富华,2015)

本文运用模因理论对2018年流行语“佛系”一词进行了分析。“佛系”是外来词,反映了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其活跃度高,能产性及可接受度很高,尤其在网络用语以及年轻人口头语中出现频率很高。“佛系”模因就像基因的复制因子,从一个宿主,经过同化、记忆、表达,然后传播给另一个宿主,周而复始地形成一个模拟、复制、变异和传播的循环。“佛系”很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语言模因变异依然存在,但仍然具有长寿性和多产性。本从从语言模因论的角度,阐释了“佛系”流行语模因现象,复制传播方式和动因。

二、“佛系”的模因现象

1.“佛系”的由来。“佛系”是一个外来词。2014年,一家日本杂志解释了“佛系男人”,指的是喜欢独处,关注自己的兴趣,不想与异性相处的男人。2017年底,一篇题为“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博文介绍了当今年轻人的“佛系生活”方式,即与世无争,安之若素的生活态度。随后,“佛系”一词迅速再互联网上流行起来,显示超强的构词能力,如“佛系青年”“佛系生活”“佛系人生”“佛系乘客”“佛系父母”以及“佛系恋爱”“佛系养生”“佛系养鱼”“佛系购物”等等。有人说,“佛系”的流行反映了年轻人反感斤斤计较、非理性争执,希望构建和谐的生活秩序。也有人说,年轻人用“佛系”自嘲,是因为无助而降低对生活的期望,体现了一种消极生活态度。我认为“佛系”能成为强势模因必然有其积极因素,如今生活压力之大,我们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无能为力的事情,即使努力也可能达不到预期目的,与其自我否定,给自己施加压力,不如学会淡然地面对生活。

2.“佛系”模因现象分析。“佛、系”模因因子组成“佛系”语言模因,它与其他语言模因组合就成为一个模因复合体,用“佛系X”表示。模因復合体指在一定条件下模因因子相互作用和联系而形成更高一级的模因单位。在复制传播过程中,“佛系”模因并非一如既往地复制,而是遇到其他模因,相互碰撞、融合并保留核心,形成新的模因复合体。比如“佛系X”结构中,“佛、系”模因因子组成“佛系”语言模因,它与X组合“佛系X”就成为一个模因复合体。(王晓燕、何自然,2017)

在使用“佛系X”模因复合体时,整个语境就相当于一个模因域,“模因域”是语言模因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模因因子、模因、模因复合体互相作用、制约和依赖而形成的一个语用环境。当人们使用语言时,模因域中的模因还包含认知语境、语言的关联性、事件特征和经验事实,它们通过“域”的形式来获取之间的内在联系。模因域中的模因是人们认知和体验世界的基本单位,它还促进“域”本身的发展(罗迪江,2007)。因此,当我们在具体交际语境中使用“佛系X”这个模因复合体时,整个语境就相当于一个模因域,模因域与模因域相互联系结合,又会构成更大的模因域网。

在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过程中,模因因子、 模因、模因复合体和模因域共存、融合和制约,被置于模因网络中。我们以最小的模因单位“佛”、“系”为起点,宿主在不同环境中将其触发并形成不同的复合体,其逐渐从潜在模因转变为显性模因,不断争取与更高级别模因单位融合。这样,诸多模因单位就集结在一起形成模因网络。(王晓燕、何自然,2017)

三、“佛系”的复制和传播

模因在复制和传递过程中往往要经历四个不同过的阶段。

1.同化,指一个有效模因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刘芳,2016)。通过观察外部现象或思考,宿主对“佛系”模因感兴趣,然后产生认知,考虑它的语义和语用环境,在某种情况下使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2.记忆,“佛系”模因在宿主大脑中停留时间越长,传播机会就越大。

3.表达,如果宿主要把“佛系”模因传播给其他个体,就要将其转化成宿主可感知到的有形体。宿主发现“佛系”形成的模因域,并自动认知反应并进行表达。

4.传输,通过这一系列的解码和复制,“佛系”的表达方法由宿主掌握,满足宿主自身的认知、心理和文化需要。在特定的语境刺激下,会触发宿主先前认知中的同化记忆内容,很可能将它作为自己的语言直接或经过变异表述出来,而接收到模因信息表征的宿主将继续复制这个模因并传递给下一个宿主,这就形成了“佛系”模因的传播。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实现新的模因域,不断传播。(王晓燕、何自然,2017)

四“佛系”复制和传播的方式

就像生物中的基因进化一样,语言模因在进化变异过程中形成的变体也可以区分出基因型和表现型。基因型语言模因可以直接复制内容和形式来重复传播,但也有不同形式的变体只重复相同信息内容。表现型语言模因都是模因变体,它们通过形式基本相同但内容不同的类推变异不断传递出新的语言信息。(何自然,2016)

对“佛系”一词进行分析发现,其可以修饰名词和动词,在这种情况下主要以表现型语言模因同构异义的方式传播。“佛系”还可受程度副词和否定副词的修饰,此种情况下,以基因型语言模因相同信息异型传播。

1.同构异义。同构异义指的是语言模因的结构形式没有变,但内容不同,是模因表现型。“佛系”可以和其他模因结合成为模因复合体“佛系X”,其中X是个变量,可以为各种词汇,比如“佛系青年”“佛系生活”“佛系人生”“佛系乘客”“佛系父母”以及“佛系恋爱”“佛系养生”“佛系养鱼”“佛系购物”等等。我们可以发现X项可以是各种不同词汇,而“佛系”始终保持不变,其搭配广泛、流传性广,形成同构异义表现型的复制传播方式。

2.相同信息异型传递。    如果要强调突出某人佛系的程度我们可有以下几种表达:“很佛系”;“最佛系”;“佛系得很”;“再佛系不过了”,这几种表达可以根据语境将相同信息以不同的“佛系”程度传递出去,形象地表达了某人的生活态度。“佛系”形式不再单一,使其更广泛地使用和传播。

五、“佛系”流行动因

1.实用性。语言信息实用,才会引起人们注意、使用。“佛系”网络流行语不受诸多条件限制,不需要具有基本词汇性质约束,不仅可以做定语修饰各类词汇,还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和状语。在使用过程中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人们表达的句子或短语中。

2.合理性。“佛系”是外来词,由于借用合理被人们使用,然后得到广泛复制和传播,形成了“佛系X”复合体,形式相同,内容各異的模因表现型。佛系”最初用来形容爱独处、专注于自己的兴趣、不想和异性相处的男人,后来在我国流行起来,并有其丰富的含义,如“安之若素的生活方式”、“对美好宁静生活的渴望或者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都符合其核心含义,具有合理性。

3.时尚性。“时尚性意味着指语言要有时代气息。”(陈琳霞、何自然,2006)人们对时尚的语言会不自觉地模仿起来。语言信息越流行、越时尚,人们越乐意模仿。“佛系少女”一歌,因冯提莫甜美的歌声,迅速火起来,“佛系”也更为大家熟知、模仿。“旅行青蛙”这款游戏因青蛙外出回家都是随机的,受到广大佛系青年的喜爱,因此被称为 “养生的佛系游戏”。由此可见,“佛系”与流行的音乐、游戏紧密相连,被赋予了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被人们复制、传播。

六、总结

本文阐述了“佛系”一词的由来,从模因论角度分析了“佛系”语言模因现象,其复制传播方式主要由表现型语言模因同构异义和基因型语言模因相同信息异型两种,还揭示了“佛系”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动因主要在于其实用性、合理性和时尚性,使我们清楚地感知到语言模因论的强大阐释力,可以解释语言流行和发展的动因,在语言的发展与现实生活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 111-113.

[2]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变体的应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 (2):133.

[3]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4):54.

[4]何自然,何雪林. 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201-202.

[5]刘芳.从模因论的角度解读流行语“重要的事情说三遍”[J].海外英语,2016(5):197.

[6]罗迪江.语言使用中的模因域[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51-52.

[7]王晓燕,何自然.模因论视域下的“X 你个头”现象分析[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5):23-24.

[8]王晓燕,刘富华.网络流行语“马伊琍体”模因现象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15(1):146.

猜你喜欢
模因论佛系动因
别让“佛系”成为你不努力的借口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佛系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
浅谈成语在广告语言中的偏离现象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舟山六横话中“官”语法化的修辞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