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院校基层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

2019-07-16 09:27海霞
关键词:民族院校基层党建学生管理

海霞

摘 要:围绕中心任务推进党的建设,才能使党的建设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相互促进,确保党始终成为各项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新时代民族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和民族地区培养各类优秀人才,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基层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在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工作目标上相互贯通不可分割。民族院校在实际工作中将基层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有效结合、相互促进,有助于实现党的教育方针与培养目标的贯彻实施,有助于开创民族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民族院校;基层党建;学生管理;有效銜接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6-0029-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民族院校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各类人才,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重要阵地。民族院校基层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实质都是围绕“育人”这一根本展开,二者在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方法上相互贯通密不可分。民族院校在实际工作中将基层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有效结合、相互促进,既有助于实现党的教育方针与培养目标的贯彻实施,也有助于开创民族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本文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为例,结合工作实际,针对民族院校基层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结合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民族院校基层党建和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民族院校不断重视和加强基层党建和学生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民族地区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对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安定团结做出了重大贡献。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目标和新任务,民族院校基层党建和学生管理工作仍有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一)民族院校基层党建工作方面

民族院校基层党建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党建工作队伍配置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突显等问题。首先,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基层党组织受“重学术,轻政治”观念的影响,对基层党建工作不够重视,党政“两张皮”现象确实存在,在党政关系上,党口部门侧重负责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行政部门侧重负责教学、科研和日常管理工作,没有使基层党建工作真正融入到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经费投入也难以得到保障。其次,基层党建工作队伍力量明显不足。民族院校基层党建工作主要由党总支书记、党总支副书记、支部书记和辅导员承担,他们同时肩负着大量的学生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任务,工作量繁重,难以有时间精力专注党建工作。当前有些基层党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党务知识、党建能力和理论素养匮乏,又缺少系统深入的培养,影响了党建工作的推动与创新。第三,基层党建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有待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把握民族院校教育规律和学生特点,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进行思想宣传、舆论引导、群众动员、力量凝聚等方面尚显不足。党员发展长效机制不够健全,对党员重发展轻教育和再培养,党员教育和管理不规范、不科学。

(二)民族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面

民族院校大多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生源来自边疆民族地区的较多,所以使学生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对民族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规律的把握不够准确。民族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既有普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般问题,也有民族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殊问题。民族院校学生结构复杂,少数民族学生因生长和学习环境所限,进入大学后与其他学生在同一起点学习,压力较大,加之对就业愿景茫然,心理问题较多,学习积极主动性降低,重修率偏高,带来学生教育管理上的瓶颈。部分民族院校在学生工作中没有全面考虑地方、院校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规律性把握不够、针对性不强。其次,管理队伍参差不齐。随着高校招生计划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学生管理队伍严重缺编,未能满足专职辅导员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不足以满足学生需求的现状。同时,存在工作量大,投入精力多的问题。班主任、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力军,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心理辅导、学业指导、心理健康以及党团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工作,因疲于应付琐碎繁杂的任务,很难集中精力去做深做细工作。第三,“重管理,轻服务”现象一定程度存在。有些院校片面强调“管”,认为学生管理工作只要学生学好专业课,不出安全事故便即可,导致缺乏教学与育人相结合、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二、民族院校基层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有效衔接的路径探析

民族院校基层党组织处于教育教学第一线,是党在学校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和发展党员的直接组织者,是民族院校党组织各项工作落地见效的直接责任人,是联系和服务广大师生的桥梁纽带。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教情的新变化,激发民族院校基层党组织活力,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工作,才能为民族地区培养出更多应用型合格人才。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基层党建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将基层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有效对接融合,开创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局面。

(一)健全组织机构,实施“344+”党建推进工程

根据学院工作实际,针对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新情况,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制定实施“344+”党建推进工程,即建立3个机制:校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联动党建工作机制,党总支、党支部考评与奖励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机制;落实4个责任:党建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综合治理责任制;加强4项建设:思想政治建设,校院两级班子建设,文明校园建设,党建工作制度建设;“+”为适时抓好重点工作的整改落实。“344+”党建推进工程的建立,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思想保障和组织保障。为加强党组织建设,学院党委调整党支部设置,将原有的43个党支部增加至57个,为所有党支部配强了班子。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标准配齐了专职辅导员队伍,目前辅导员比例为1:195。大力加强制度建设,修订完善党建和学生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加强党建经费保障,将党建经费纳入学院年度预算,为党总支和党支部划拨党建工作专项经费。激发党支部的活力和创造力,积极开展“一总支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加强思政课阵地建设,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见》,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教育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邓小平理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必修课程,树立和培养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文化基础、心理差异和民族习俗等实际,开设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理论与政策》《蒙古族简史》《蒙古族民俗文化》等课程,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同时,丰富学校理论讲堂内容,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做“形势与政策报告”。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作用,完善《爱如思思政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网》《易班网》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是一所多民族团结和谐的大家庭,现有来自蒙古族、汉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回族、满族、藏族、维吾尔族和景颇族等多民族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8100余人,其中蒙古族学生占75%,漢族学生占22%,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占3%,在全国民族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院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结合育人中心工作,将民族团结教育与教育教学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实现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每年的9月份定为“民族团结进步月”,通过集中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五个维护”思想,营造各民族学生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学院不断强化品牌活动的凝聚力,形成一批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在广大师生中影响较大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每年一度的“校园那达慕文化节”是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中规模最大、传统体育项目最多的校园那达慕盛会,已成功举办九届,被立项为自治区高校校园文化精品项目,是展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体现。近年来,学院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结出了丰硕成果,先后被评为国家和自治区两级“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为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推动学院事业发展发挥了良好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传承繁荣民族文化、维护边疆稳定、社会和谐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学生工作有效开展

学生管理工作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学风建设、安全维护、宿舍管理等诸多内容,是一项琐碎、细致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学生党员是青年大学生中最具影响力的优秀群体,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较高的政治素质,在专业学习、工作生活、志愿服务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整合高效管理资源,以党建工作带动学生工作,通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学生日常管理,增强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切实解决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带动学生思想引领工作。学生党支部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严格学生党员发展程序、丰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内容,选拔优秀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参与党支部的具体工作,及时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的相关重要精神传达给学生,起到党组织连接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发挥思想引领的作用。二是协助班级管理。让优秀学生党员担任班级学生干部或助理班主任和联系人,用党员的先进性感召学生的同时,通过迎新生和新生入学教育、创建优良班集体、实施文明礼仪规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跟踪服务、维护安全稳定、评定奖助学金和评优推先等一系列工作,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完善,从而促进优良班风学风的形成。三是参与宿舍管理。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流的场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育人阵地。学院积极推进学生党建进宿舍,开展学生党员与低年级宿舍结对、举办宿舍文化节、建立“党员宿舍”等活动,使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紧密联系身边同学,通过亮身份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凝聚力。

(五)丰富实践活动,延伸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以共青团、社团、学生会为载体,紧密结合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校园文化活动。学院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1356”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即突出“一个特色(民族特色)”,开展“三个节(那达慕文化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节)”,“五个主题活动(‘中华魂 民族情文艺比赛、‘爱我祖国 兴我中华演讲比赛、‘梦之韵大学生蒙古语歌曲大赛、活力内蒙古·特仑苏《草原最美声》网络音乐节歌手选拔大赛、‘中华美德颂主题教育读书征文比赛)”,“六个杯赛(‘达尔汗杯蒙古语诗歌朗诵大赛、‘银话筒杯蒙古语主持人大赛、‘白马杯足球比赛、‘文苑杯文学创作大赛、‘塔林都乐杯民族舞蹈大赛、‘团结杯搏克大赛)”,打造高品质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发挥校园文化以文化人的浸润作用。学院还积极为学生参与实践创造条件,每年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多项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走出学校、走向基层、走进社会,在实践中受教育、增本领、长才干。通过形式多样、主题鲜明、针对性较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学思践悟中感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力量,在身体力行中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价值导向,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六)坚持“服务导向”,著力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农村牧区,经济生活困难、学习基础差、心理压力大。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必须有效缓解和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学院通过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努力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和困难,力争把党和政府的关怀落到实处。一是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不断完善资助制度和措施,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各类奖助学金、勤工助学金、特殊困难补助和“绿色通道”在内的助学体系。2018年,学院完成资助任务3342.15万元,共计资助21048人次,勤工助学272人次,“绿色通道”资助4人,千方百计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二是积极开展贫困生调研。各院系党总支书记、班主任、辅导员,在寒暑假奔赴自治区各旗县苏木乡镇嘎查社区走访贫困生,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增强做好精准帮扶工作的针对性。三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因学习生活、风俗习惯等导致的心理问题,扎实开展日常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及时化解心理困扰,缓解心理压力,明确人生目标。四是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连续数年举办全区驻呼高校蒙古语授课学生专场招聘会,提升蒙古语授课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积极开展职业生涯发展专项教育,针对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和困难,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三、结语

基层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始终是民族院校育人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立足民族院校办学使命和民族院校特点,结合工作实际,实现基层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结合协调推进,积极应对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有助于以党建工作为引领指导学生管理工作的正确前进方向,有助于以学生管理工作为平台加强和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形成基层党建和学生管理双赢,不断开创民族院校立德树人的新局面,培养出更多民族地区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和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尹军利,王学宏.加强和改进民族院校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为例[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2,(01):28-29.

〔2〕鲁显玉.新形势下民族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07):120-121.

〔3〕王中媛,刘永新.高职院校基层党建与学生管理融合的路径探析[J].长江丛刊,2018,(02):273-274.

〔4〕黄俏丽.高校基层党建与学生管理的新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6,(29):246-247.

〔5〕张德玉,新形势下推进首都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北京教育,2011,(01):23—25.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收稿日期:2019-04-22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民族院校基层党建工作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探索”(NJSZ1839),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党建、思想政治研究课题的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海霞(1980-),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讲师,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政策

Abstract: Only by promoting Party building around the central task can we ensure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Party building and people' cause, and ensure the Party has always been the core of strong leadership for the cause of all.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inzu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is to train all kinds of outstanding talents for the state and Minzu areas,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raditional Minzu culture, and provide powerful personnel guarantee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inzu areas. The primary-level Party building and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are inseparable from each other in terms of working objects, working methods and working objectives.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and mutual promotion of the primary-level Party building and student management in the practical work of Minzu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ducive to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to create a fresh progress of Minzu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 management work.

Keywords: Minzu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rimary-level Party Building Student Management; Effective Connection

猜你喜欢
民族院校基层党建学生管理
全面深化公安改革下新疆公安机关基层党建创新研究
简析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严”与“实”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