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下城正街街景更新策略

2019-07-17 01:23陈璐璐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9年6期
关键词:正街湘潭街巷

陈璐璐

(湖南科技大学)

1 概况

1.1 背景

2017年8月,国务院批准《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在此基础上,同年9月,湘潭市第十五届人代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湘潭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以规划为着力点,有效推动我市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工作。总规中明确了旧城改造与保护更新的目标:严格保护并利用旧城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创造具有地域特色、融合历史传统风貌与现代文明的城市景观和人居环境。[1]

在城区层面上,在城正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内,对建筑景观控制和引导通过简化和抽象等方式,提炼湘潭传统建筑造型语言,形成具有地方人文特色意义的符号,进而综合现代化发展进行设计。

1.2 城正街概况

湘潭曾是江南经济巨镇、湖南经济中心,历史上的城正街是何等的繁荣昌盛。城正街历史上叫做宣化街,1500多米的街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湘潭县志》记载“湘潭亦中国内地商埠之巨者,见外国运来货物,至广东上岸后,必先集湘潭,由湘潭再分运至内地,商业异常昌盛。”[2]从北宋至解放年代以前,城正街是老县城的主要干道,在历史长河中有着无法代替的中心作用:曾一度是湖南民绅富甲选择定居之地,也是湘潭外来人流、物流和本土特产的交易中心。

1.3 城正街街景更新意义

1)人文景观角度

在城市更新中,我们要传承湘潭的文化脉络和地域文化,保留老湘潭的历史文化。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的文化特征是城市文脉的重要基础,也是最具吸引力的文化特征,这不仅体现了城市的物质形态,还延续了历史的文化,而且又能体现出土著居民的行为模式、文化价值观念和精神生活。随着时间的演变推移,不断演变的人文景观作为一个“载体”将历史信息传承下来。

2)自然景观角度

对于历史街区来说,应该从整体上来考虑,更新不单纯只是改造重建,还是在改造中保留原有特色保护其历史文化结果。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在当时那个年代不断更新所沉淀下的时间证明,随着时代的更迭,对于历史街区不仅是保护还更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合理配置资源,留住居民提高生活幸福感,激活历史街区的活力。

2 城正街街景现状与问题

2.1 城正街现状

城正街现在是湘潭市老城区的主要历史街道之一,位于沿江风光带,街道大约长1.4㎞。一条总巷,两边布置建筑,通济门路、观湘门路从中间穿插而过,建筑将外围道路和内部街巷之间隔离。通过实地勘探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到有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居民对城正街现状比较满意。独特的街巷空间加大了街区居民邻里交往频率,加深了街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邻里沟通频繁互帮互助,生活气息感浓厚。街巷地理位置优越,靠近湘江边,人口密度大,风景好。城正街是一条具有历史感的街道,街区有文庙、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碑、刘烈士祠、唐氏义门等文保建筑。

街区内部路线呈鱼骨状分布,为主路、支路、入户小路,主路约5m~4m左右,支路约2.5m,入户小路开间不一。植物分布较少,以建筑旁的盆栽和零散的行道树为主。居民建筑质量低下,居住环境差。

2.2 城正街街区景观问题

街道景观是由城市街道中被人类所感知熟悉的道路本身、公共空间、临街建筑、植物绿化、广告标志等各种要素组成,[3]还包括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情景要素和过程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所呈现出的功能特征、文化特征和生活空间。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老城中的历史文化遗产渐渐遗失,传统街巷的活力逐渐衰落,曾经无限辉煌的繁华老街区的聚集地,如今已破旧不堪,斑驳淋漓,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民居的日常生活需求;多处文物古迹也遭受破坏,千篇一律的改造又使其面临根绝的边缘。

城正街街区现状的主要问题:

1)街景空间混乱

城正街街区主要街道宽度仅4~5m,且南北向道路几乎无车流分割,人车混流,拥挤不堪,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影响很大,停车场地缺乏。小巷众多,空间丰富,如板石巷、泗洲庵巷、通济门巷等,部分街巷保留完整,但年代久远的街巷道路缺乏护理,道路铺装不统一,且缺乏指引功能(见图1)。

图1 人车混流

2)建筑立面破旧

居住建筑质量低下,由于建筑材料主要是砖、瓦、土坯、木材,强度低、耐久性差、年代久远,多数木构件(梁、柱、楼板)腐蚀严重,屋面渗漏又导致砖、土质墙体受浸蚀,出现局部坍塌,芨芨可危(见图2)。新建的水泥建筑层数高,与红砖木构房相互交错,街道建筑立面颜色冗杂。

图2 坍塌墙体

3)街巷绿植缺少

街两边道路仅有17棵历史感的老树,缺少景观配套的行道树、花坛等绿化植物。 城正街所存的绿化空间只有湖南科技大学雨湖校区(文庙)这一处,且有时间限制,不能随时进入,街道内严重缺乏居民交流休息的绿景空间。

4)独特的人文景观丢失

店面商铺广告装饰色彩杂沓,视觉审美混乱。密集的老旧电线杆分布在路两旁,空调挂机和高空防护网没有统一规划,随意的放置在建筑立面。城正街原有的“码头文化”、“邻里文化”等人文景观都在逐渐消失(见图3)。

图3 老旧电线杆和店面招牌

3 城正街街道景观更新设计策略

1997年,查尔斯.瓦尔德海姆提出了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证实了景观环境作为城市的主要部分,[4]主张城市和块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并将景观环境作为一个重要手段来重建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

街区是有机生命体,其历程可以视为孕育-生长-成长-衰老-死亡,更新改造不是简单的换血,而是促进城市血液循环增加营养。[5]根据城正街其内容特色,从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出发,明晰其规划定位,针对其不同的景观空间,运用点、线、面将每个节点串联成整体,梳理走向。一个个点连成线性组成了完整的景观体,在景观体的改造过程中,通过立面、节点、细部设施、绿化等打造有机更新的系统的城正街街区。[6]景观更新中避免过度设计,留给使用者自我想象发挥的余地,从自身角度去体验自身设计。

3.1 街景环境小尺度内部更新

拆除违章建筑和街巷中的死角空间,留下部分具有城正街街区特色的建筑,以达到传承城正街历史文脉的作用,赋予人们安全感和可识别性。街巷的死角空间可运用植物高差构筑搭建一个小景观点或公共绿色空间,供居民在此停留交谈或歇凉,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提高了历史街区的活力。小尺度的内部更新在环境大的街区平面上,更容易让居民融入街区,以人为中心融入街区独有的文化中。

道路两边把难以退让的空地部分和扩充部分用植网架构框架,放置木质长凳,形成一个小景观点或公共绿色空间。

3.2 街区绿化更新

1)保留保护原有树木

对城正街街道原有景观资源的合理利用,街巷从文庙开始到基督教堂处,有十几棵高大的柳树、香樟树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下出发保留这些原有的植被景观。

2)构建垂直绿化

运用钢构件搭建垂直空间并在外围搭上绿色爬藤植物,可以解决居民在生活中衣物晾晒问题以及一些隐蔽线路等走线问题,使得街道更加干净,降低安全风险,提高景观美观。

3)街道绿地

空秃的地方补充绿植,充裕线性的植被绿地色彩;路口节点的绿化种植深化突出,精心打造细腻鲜活的花镜和植物组团。

3.3 街道建筑老旧立面更新

老旧的立面运用街区废弃材料回收再利用或重新组合,将其立面更新或恢复,找寻到以前街道的感觉。加强对文庙等文保建筑的修缮和维护工作,加强城正街历史文脉感,突出街区以前码头文化等,建立起给后人了解老湘潭文化通道,从人文角度方面增加景观的多样性,给街区创造活力。新建建筑立面运用简单风格,在整体上与街道景观协调。

围墙立面已成为街道宣传的一个重要载体,在路口处所存在的围墙设置生态化的宣传文化展板,并结合现状设计木质长凳,满足人们驻留的需求(见图4)。

图4 生态围墙

3.4 道路交通疏导,创建街道微循环

结合附近停车场和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对街道内部车道进行机动车交通控制,分为禁止通行和限制通行两类。设立非机动车专用道路和自行车租赁点,鼓励低碳慢速交通优先,街道内行人和自行车优先通过;同时对沿街人行道进行整治,预留适当的空间提供给行人和自行车管理点,并相应划分停车位;街巷是城市交通运行于安居乐业的毛细血管,应以疏导为主,而非简单机械的拆房拓路。[7]

3.5 规范街区细部设施

沿街的商店结合环境卫生进行整治,店面广告招牌协调一致,整齐又有活力,打造一个市井商业街巷,在保障街巷住区安宁的同时,规复并营建充斥生气活力的街巷生活。街巷地面铺装重新设计颜色,加强交通标志性和节点引导性。

在街区道路两侧设置分类垃圾桶及垃圾收集点,街区垃圾收集点少且夏季味道容易影响周边居民,结合社区将爱护街区卫生深入基层,培养街区居民主人翁精神。

4 结语

湘潭市城正街连接着老城区和新市区,在历史的演变和时空交错中,它不仅承载着城市的繁荣与衰败的面貌,也在用街道兴衰的变化和各种人物的真实变迁,坚守着一个城市亘古的回归祖先回归故土的朴素情怀,城正街因其破旧,街区人们相继搬离街区。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从建筑、环境、小品、绿化等细部入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尊重原有肌理和景观要素,打造一个生态可持续的历史文化街区,凭借其优势的地理位置,留住街区原有居民,并增强历史街区活力,使历史街区的功能能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不仅能保留自己的特色,亦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适应现在的生活环境与生活需求。

猜你喜欢
正街湘潭街巷
王纬华
校园穿新衣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湘潭:天生C位
将英烈记心间
边走边唱
湘潭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研究
雨中的街巷
湘潭80万亩超级稻增产6万吨
思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