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刍议

2019-07-17 04:14王倩
文教资料 2019年14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高职院校

王倩

摘    要: 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顺应了新时代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但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却忽略了大学语文。本文从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的现状分析入手,通过对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的政策梳理和定位分析,重点探究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政策依据

当年,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關键时期,无论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计划,还是加快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迫切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节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职业技能训练,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重职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导致一些学生毕业后虽然专业技能过硬,但人文素养欠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差强人意。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课,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课程,却面临“边缘化”的危险,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取消了这门课程。近年来,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将大学语文列入公共课,为新时期做好大学语文教育指明了方向。事实上,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非常必要。

一、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分析

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大学语文和高等数学、公共外语、体育等课程均属于公共课,但与其他课程相比,大学语文普遍不受重视。一方面,在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上,大多数高职院校认为大学语文就是高中语文的延伸,片面地将语文课程看作提高学生能力的一种工具,过于强调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提升,忽略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大学语文普遍比其他课程课时少,而且经常会因为一些客观因素减少为数不多的课时。可以说,作为高职院校公共课的大学语文已经被“边缘化”。

2.教学模式单一

学校层面对大学语文重视不够,导致大学语文教师在整个学校教学体系中处于尴尬处境。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专职承担大学语文授课任务的老师很少,需要大量聘请校内其他老师兼课。可以说,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大学语文教学缺乏明确的教学定位和完善的教学体系。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将“大学语文”变成“高四语文”,教授内容和教法与中学没有太大区别,教学效果不显著,备受学生冷落。

3.学生认识不足

一般来说,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知识储备量少,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强,大学语文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范本,更是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但是,一些高职学生对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直接导致对大学语文不重视,部分同学很少花时间学习大学语文,更愿意花大量时间学习专业技能,这也是大学语文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二、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政策依据

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高教司下发了《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会议纪要的通知》,通知确立了大学语文为必修课,明确了课程的性质、功能和目的。

2016年12月23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分工方案》,其中要求:“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科学设置语言文字相关课程,以提高语文鉴赏能力、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2017年12月7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布《关于征求对〈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教职成司函〔2017〕130号),在第五部分“课程设置”第一条“公共基础课程”中指出:高等职业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明确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育、军事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等课程列入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党史国史、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公共外语、创新创业教育、健康教育、美育课程、职业素养等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

这一系列文件都说明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顺应新时代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要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其中一个重要载体是开设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

三、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坚持立德树人,

着力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改变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在课程设置上将职业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从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开始。大学语文教材精选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名家的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比如,《论语》中体现了孔子“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的思想,《短歌行》中体现了曹操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些作品都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深入理解这些作品,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学语文绝非“高四语文”,大学语文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作品都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学习这些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生活挫折,提高应对磨难的承受能力,从容应对人生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激励学生热爱生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净化学生的心灵。比如,司马迁虽因李陵之祸遭受宫刑之辱,却以顽强的意志力完成千古名著《史记》。通过这样的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教育,说服力和震撼力都很强。

3.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据统计,在日本,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为40%,传统制造强国德国为50%,而中国仅为5%。当前,我国经济不断转型升级,要想实现從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往往学习基础差,文化素质不高,词不达意、语不成句等现象屡见不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大学语文课,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理解、语言表达、综合写作等多种能力。母语能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一部分,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业选择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新时代,职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职业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在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实践中,应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大学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的地位和作用必须被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李晓君.浅论高职学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定位[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4).

[2]陈晓兰.对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必要性的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09(8).

[3]王淑娟.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2).

[4]边蕾.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重的重要性探析[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5]赖娟.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职业教育,2017(11).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功能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于公安职业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