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里的运河基因

2019-07-18 08:13亦安冉
现代苏州 2019年13期
关键词:大运河昆曲运河

记者 亦安冉

京杭大运河对江南经济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粉墙黛瓦、小桥驳岸、垂柳夕阳、航船画舫……古城苏州,因京杭运河而成为万商云集的天堂。时至今日,苏州近一半的货运量还是靠水路来承担。

与万里长城齐名,居于世界著名古运河之首的京杭大运河,最早开端于春秋末期的吴国,当时为了沟通长江与淮河之间的河道开凿的“邗沟”,成为大运河的起始河段。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古运河河道虽历经迁徙,对江南文化的滋养却不曾有变。

南来北往的船只,拓宽了苏州人的视野,拓展了苏州这块地域的审美空间,苏州人以自己的心灵手巧,为中国开辟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使江南成为一个文化意向,这个文化空间中,包含了园林、昆曲、书画、饮食、家具、刺绣……《地道风物·苏州》中这样描述苏州:明清时期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文化成为时尚,北上影响了宫廷文化的发展,同时成为上海的文化源头。

大运河,既从苏州向外输送了实体产品,更向外输送了无形的文化。可以说,在苏州的江南文化里,一直流淌着运河基因。

运河两岸“非遗”灿烂

纵观苏州2500多年历史,运河交通发达促进了手作工艺的精湛,金砖、丝绸、苏绣、玉雕、核雕、苏扇、缂丝、宋锦、明式家具……随便拈一样出来,都是了不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陆慕的金砖通过运河北上,被铺在故宫太和殿的大殿里;精美的丝绸和苏绣通过大运河一路北上进入宫廷,成为皇族女眷的心头好……大量精美的工艺品在这里诞生,然后沿着运河,去往北京皇城。据说今天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的文物40%以上都产自苏州。

当时苏州的制造业有多发达呢?有介绍说,很多工厂作坊都是24小时生产,夜里也能听到工厂作坊的声音,尤其当年苏州东城的织布声“唧唧复唧唧”,日夜不停生产上供的东西。因为运河,苏州聚集了大批能工巧匠,制造业也得到巨大发展。

到了明清,甚至专门设立织造衙门来管理贡品织造。上到“上用”的皇帝穿的龙袍,皇太后的满装袍,皇后的凤冠霞帔,皇太子的婚礼袍,妃子的衣服等,下到朝廷百官穿的朝服等等,都经运河从苏州运往京城。

因为是为宫廷服务,所以丝毫马虎不得,织造衙门对做工用材要求极其严格,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苏州手工业的技术能力和艺术造诣。丝绸产业同时在苏杭兴盛,但是在苏杭都以丝绸闻名于世,不同的是,苏州还发展出一种延续至今的独特艺术——苏绣,为苏州的丝绸锦上添花。

苏州生产的精美工艺品,除了流向京城,也渗透到中华版图的每一寸土地,苏工也成了精致的代名词,今天人们喜欢把这些精美的手艺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全国工艺美术的11个大类中,苏州就拥有10大类共3000余个品种,且很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享有盛誉。非遗技艺和工匠精神经过一代代传承,已经融入百姓的生活,在苏州的大街小巷中,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园林里的理水源头

大运河流经苏州时,通过山塘河、上塘河、胥江,流入苏州古城内,经过古城内部水系以及环古城河,最后再汇入大运河,流向杭州。苏州的小桥流水是大运河的一个内城水系,自隋唐以来苏州一直和大运河相融相生,水城苏州与大运河几乎融为一体,运河水滋养了两岸生活,也留下了众多古典园林建筑:沧浪亭、狮子林、留园、拙政园、网师园、艺圃、耦园……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营造离不开理水,京杭大运河从苏州穿行而过,运河河道宛若苏州城的骨架,运河水也成了苏州城的血脉。苏州园林多半不大,不似北方皇家园林可以借势天然湖泊,可是用的都是活水,这些活水大多源自大运河的城内水道,其次才是地下水。

在网师园濯缨水阁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感叹过:园中水池虽小,但意境深啊!小池通向城外的古运河,再通向北京,这水可就源远流长了!

运河上的余音缭绕

源远流长的运河流经苏州,把繁华带入古城。唐宋时期,国家漕运十之一二来源于苏州,明清时期,苏州是漕粮的征集地和起运地,明清时苏州是在全国名列前茅的贸易集散中心,你以为是光运送鱼米和手工艺品吗?还有家班优伶、梨园子弟……

600年前,苏州这片温婉的水土孕育了昆曲。唱腔优美、辞藻华丽的昆曲,是读书人的最爱。苏州的读书人爱听昆曲,有钱人家里更会豢养着家班优伶,那些已做了官的,还把写剧本创作传奇作为修身的手段,居不可无竹,坐不可缺少昆曲。明代,很多江浙一带的南方人到京城做官或是经商,有了京杭大运河,进京的途径基本上就是以水路为主。昆曲诞生后不久,能唱昆曲的家班优伶们也随着江浙一带的官员迁徙,伴随着大运河的波涛声,余韵悠长的昆曲走向北京、走向全国。

昆曲进京,跟康熙爷颇有渊源,据说康熙爷是位铁杆儿昆曲戏痴,第二次南巡,从苏州阊门运河水道进城后,有空就听昆曲,《前访》、《后访》、《借茶》等等,一口气听了二十出!

据说康熙历次南巡,都有苏州织造官员都安排戏曲接驾。苏州织造不仅在皇帝南巡期间做接驾演出,还帮助宫廷在江南挑选伶人。“有皇帝捧场,昆曲艺人的地位水涨船高。艺人若被织造府选取进京,苏州府县便另眼相待,派地保、甲头给艺人洒扫,酒肉款待,制赠行李衣服,发安家费等。”大量昆曲艺人沿大运河北上京城,南、北方戏曲得以深入交流,大运河从文化意义上也真正实现沟通南北的作用。

吴中太湖西路古运河边,一座运河图书馆,已经运营了两年多时间,全面收藏昆曲、园林两大特色主题书籍,用昆曲+园林+运河+阅读,重新构筑了苏式生活美学。坐在运河图书馆里,听着运河上船只的汽笛声,翻阅着昆曲的几百年流转,遥想当年来往船只里咿咿呀呀的昆曲水磨腔在运河上余音缭绕……

大运河是文人的必经路

“海潮过昆山,苏州出状元”,隋唐以来,苏州出了大几十位“状元”。读书人进京赶考要走运河,高中之后出去做官,大多也要走运河。出世入世,运河似乎成了必经之路。科举制的诞生和大运河的兴建几乎是同步的。

文昌阁是中国一种传统祭祀建筑,为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古代儒生,在文庙祭孔的同时,也崇拜主宰文运诸神。文昌本是天体中的一个星座,文昌信仰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星宿信仰。文昌帝君又名梓潼帝君,为道教供奉的主宰功名利禄之神,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登科举士的守护神。浒墅关是运河物流的兴盛造就出来的,这里有座著名的文昌阁,可以追溯到明1603年。苏州府的文人北上会试,走水路每逢经过这里,都会上岸登阁拜一拜,保佑自己诸事吉顺。

自古高中榜首者衣锦还乡,名落孙山者失意惆怅 。唐朝天宝年间落榜生张继在苏州停顿歇脚时,一不小心却把落榜的惆怅吟成了千古绝唱: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运河孕育的盛宴

民以食为天。运河滋养了两岸人民,也带来饮食的南北调和。还得说到清朝设立于苏州的织造府,它的职责不仅限于为皇室采办成衣、衣料,还经常被用作皇帝南巡时的行宫,康熙、乾隆两帝沿运河下江南时就经常住在苏州的织造府内。苏州织造在招待皇帝时总会把官宦人家的厨师集中起来,烹饪最拿手的苏帮菜,非常受乾隆重用的御厨张东光,原来就是苏州织造府的官厨。苏帮菜跟随着清朝皇帝走进皇宫,走向了巅峰。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出版的《清宫御档》共分五函,第一函《清宫御膳》里,收录了乾隆三次南巡时的御膳等,据介绍里面收录了五六百道苏帮大菜。苏州餐饮界的有识之士,这些年也在致力于恢复这些宫廷苏帮菜的风采。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自望亭起,通浒关,流经枫桥、横塘驿站、宝带桥,向南通往吴江。吴江的饮食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饮食烹饪历史上名气很大,极有影响,历史上著名的“莼鲈之思”,回味的就是吴江的美食。源远流长的运河,给吴江带来了应时的美味佳肴和独特的饮食习俗。这两年,吴江餐饮界传承和发扬运河饮食文化,创新研发了江南运河宴。江南运河宴使用的都是吴江本地食材,以江南运河为主题,以运河美景、人文习俗、美食思想为根基,以地方特色食材与苏帮菜烹饪技巧为依托研制。美食与运河,相生相伴,饮食文化和运河文化,相得益彰。

可以这样说,苏州与运河休戚与共,四通八达的运河促成了苏州经济的繁荣,更让苏州人的文化骨子里流淌着运河基因。那些闪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林、昆曲、评弹、吴歌、桃花坞年版画、苏扇、苏绣、金砖、香山帮古建筑营造技艺等等等等,都融入了苏州人的日常,成为今天苏州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大运河昆曲运河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 湮没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