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亦无事,别后常忆君

2019-07-18 08:07丁云
现代苏州 2019年13期
关键词:美院气韵花鸟

记者 丁云

有人以“不近人情”评价吴黛秋。除了吃饭、睡觉,她的日常只有画画、练字、操琴和读书;就算亲近的同学到访,两人也基本坐着不说话,偶尔一问一答两三句结束后,又是漫长的静音;为了创作,她远离喧嚣,只画兴之所致,异于常人地在自己的天地坚持自己的艺术审美、艺术理想与价值观;就连她的画里,也透着些许沉静的“冷”。

但你还是会发现她的“暖”,淡淡的温度,深藏表面之下,真挚、纯粹。“相见亦无事,别后常忆君”,她是这样的人。

与山水融为一体,方得天地之气

无论山水、花鸟,吴黛秋的画里都透露出一种由淡及雅。寥寥数笔,勾勒近处的春山、远处的层峦;不用着色,黑白之间窥见鸟儿羽毛的丰翼。她的山水、花鸟,有一种莫名与她本人相近的气息,温婉、知书中透着着桀骜、坚韧。

她是湖北红安县人,自少年热爱丹青、书法。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的红安县,南临武汉,北接河南,出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明代思想家李贽,及近代223位将军。那里山多水多,崇山峻岭中深埋苍古萧瑟和荒寒之气,江岸平原上无数泊湖水又有如镜面般闪耀。

2001年,她如愿考上中国美院花鸟专业。成长之际,又见江南一方山水,“秀润、灵动”,她说。在西湖边儿的九溪烟树一待6年,她人生笔墨一顿,转向太湖畔的苏州,诞生了“吴门画派”的地方吸引着她,此时此刻,她的小巷闲居已有16年之久。

20年前,九溪烟树还没有被开发。在中国美院学习时,他们一帮不同年级的同学因为向往北京宋庄、法国巴比松,在学校附近、西湖之西的鸡冠垅下建起一个画家村,在那里过着隐居式的简单生活,追求各人各式的艺术理想。

住于山水间,方能与山水融为一体,体会其间的野趣和美。“这种以自然为道的生活方式,没有干扰,没有诱惑,身心清定。没有牵挂之心,气息不受阻,笔墨才会干净、松透。有了条框,就有了心念,气息不畅,影响落笔和状态。”

白天,她们戴着草帽去山里勾白描稿,晚上回去创作。今天看来是苦中作乐,却也得到与自然交流的宝贵机会。在她眼里,那就是身心自由、放松,白日“游山玩水”,夜间“花间一壶酒”,与友人喝茶聊艺术。

他们中的很多人今天依然保持着这种对艺术的纯净追求。

气局为要,意趣次之,笔墨再次

除了谋生、吃饭和睡觉,吴黛秋的日常就是画画、练字、操琴和读书。她把生活需求降到了极致得低。“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过度消耗在没必要、无价值的东西上,就会变得空洞、丧失气韵。”

她很少用网络,根本不关注外界其他。聊天也只聊专业、聊圈内事,或历史上的文人诸事;手边最常翻阅古典文献、近现代文史哲专著,及佛释道经典等。她回避着各种喧嚣,尽己所能地让自己有更多时间,不惜余力地修养身心,调整状态。因而每到创作,她会离开苏州一两个月,有时去名山寺院、山村茶园,有时到亲朋好友的静谧处所。

中国传统讲究知行合一,鼓励人们外出感受造化,于山光水色之间舒展精神,领略天理。这都承袭、践行着她的母校中国美院一贯以之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特有注解,“十分画,四分读书、三分书法、三分画技”,将学习自然与领略感悟有机结合,以读书养气,提高人文境界,方能更好地见山见水。即气局为要,意趣次之,笔墨再次。

为静心作画,她远离喧嚣,画兴之所致,坚持自己的艺术审美与价值观,“画文人画的意义就在于同时追求文人式的生活或生命情怀吧。”

宋人气韵,元人笔墨。她最崇尚文人画,欣赏倪瓒、王蒙等人的山水,喜爱恽南田、陈洪绶等人的花鸟摹古,尤其挚爱恽南田画中的精气神,格调清雅、仙气、脱俗。

今天,吴黛秋这样的年轻中国画画家通常以古为新,从师法古人中蜕变,从自然摄取营养,以新视角内化、发展为自我的新东西,但这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路,需要时间和经历积累。

艺术作品的气韵与生活始终分不开,里外相应,古今画家风格之变皆是自然蜕变形成,唯有自然是最高之气,因而追寻道法自然。吴黛秋说,自己也无需刻意去人为设定。风格与人一体,身体在变,状态在变,学识、审美、涵养、笔墨功底,从年轻到老迈,自然而然。

猜你喜欢
美院气韵花鸟
红胸啄花鸟
写意花鸟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气韵非师”辨
桑坤利作品选登
乐志婷作品
花鸟卷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浅谈美学中的气韵生动
用务实的态度、创新的方式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