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百岁母亲

2019-07-18 08:07费之雄
现代苏州 2019年13期
关键词:母亲

我的母亲肖常娥,1901年11月生于浙江湖州双林镇。母亲有个长寿史的家族,她的母亲活到87岁、外婆86、太公90多岁,她在全族中首次破了百岁大关。母亲是家中的长女,从小就接受传统教育,虽识字不多,但能背出不少谚语和警句,并遵循执守一生。我最欣赏的是:“行啥良心,过啥日脚(子)”,这似乎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更直接、更具教育意义。

父亲在上海洋行当会计收入颇丰,32岁也即我出世那年,决心弃商学艺,遭到祖父母和众亲友的非议,惟有母亲未出反意,要是没有贤内助这一首肯和几十年的支撑,父亲也难以走上治艺之路,更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母亲生了我们弟兄六人,我戏称她是“独养儿子”,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十口,生活拮据,一家人的衣服、鞋子差不多都由母亲自己做。“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补阿四……”。在家养过莱克亨鸡、鹌鹑鸟,还剪过毛毯,以此来贴补家用。那时家里是没有冰箱的,剩菜冷菜她总是热一下留作下次用,即使稍有变味也舍不得倒掉,吃多吃少都是她的份,她笑说:“饿煞火头军,胀煞火头军。”由于她善于当家理财,协助父亲走出了困境。我父亲四十岁时不幸染上了时疫霍乱,医院里住满了患者,时有坏消息传来。母亲害怕交叉感染,当机立断把父亲带回家,请了高明的医生到家诊治,日夜悉心护理照料,父亲终于恢复了健康。

步入古稀之年,母亲还乐意担当起人工喂养孙辈的重任。直到八十多岁时,母亲才开始随着父亲外出艺事活动,去新疆、湖南、福建、海南、香港参观旅游,享了几年福。母亲仪表端庄、落落大方地出现在各种场合,谈笑风生,迎来送往,无不使人艳羡,赢得众人一个劲地叫“费老”、“肖老”。在新疆天山上,父亲采来小花为母亲簪花的镜头被人抢拍到,令人称羡,传为美谈。

母亲的一生虽然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但在许多平凡的小事中也不乏闪光点。在她九十岁生日那天,一家人到得月楼菜馆聚聚,店主知道父亲喜欢吃豆腐,中间端上一盆时令的蟹粉豆腐,欢快的气氛立刻紧张起来,在座人带着责问的目光集中在我这个联系人身上:过生日怎能吃豆腐?正当我一筹莫展时,母亲却提起汤匙向盆中舀了一勺,说了声:“不搭界!”一下打破了僵局,大家笑着频频举勺,鲜美的豆腐顿时一扫而光。这种开明的思想竟出现在历经三个朝代,七寸金莲的老妪身上,真不简单。而后平安地活到了百岁,也正证实了这种顾忌是毫无科学根据的。要说她最光辉的亮点,无过于1989年与父亲评为“全国百对金婚伉俪”,重阳节到北京参加庆贺典礼,领“交颈双鹤铜像”,并在天安门城楼合影!

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了,窗外五彩缤纷的礼花亮彻夜空,正享受着电视大餐的母亲开心地笑了,顷刻间,她的年龄从两位数上升到了三位。母亲百岁寿诞,寿堂可真热闹,中间挂着刺绣大师顾文霞的贺品“寿”字,寿字两旁是苏州大学终身教授钱仲联亲笔撰书的寿联:“双飞金鹤称高寿,独立苍松到百年。四周展示”苏州百位书画家绘制的《百花长卷》,我则填词一首《欣贺慈母期颐之喜》。曾为母亲拍摄过吃月饼镜头的长发商厦派人送来了“寿”字蛋糕。

一个月之后,母亲永远离开我们。想不到一首《百岁令》竟成了她一生的“总结”:生逢盛世,跨前朝莲步,年高全族。文字因缘原未有,警句谚谣偏熟。静不修功,养辞进补,劳力强心魄。安然百坦,适从“仁寿智乐”。家政全仗操持,上尊下爱,共奏温馨曲。左笔有成多幸赖,举案齐眉鸿福。寿得宁嘉,婚膺京誉,捧颈交双鹤。慈恩难报,恭填词句相祝。

猜你喜欢
母亲
母亲的债
给母亲打电话
母亲树 五章
母亲的“禅”
母亲
母亲点亮了我的一生
给母亲的信
母亲
摔倒的母亲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