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代人、30年、1500期,《家庭周报》承载独特家风

2019-07-18 01:40贾方方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9年7期
关键词:周报报纸家庭

贾方方

如果问你昨天家里发生了什么事,相信你很快就能说出来,而且很详细;如果是上周呢,也许你想一想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不过较之昨天肯定会简略些;如果是去年、前年,甚至30年前呢?就算记性再好,恐怕也没办法事无巨细一件一件地列出来吧。你可能会说,这么久远的事谁会记得呀?你别说,这事儿啊,还真有人记得。不信?小婚家带你到他们家瞧瞧去!

走进辽宁省丹东市顾伟的家里,你一定会被眼前的景象震惊。

15本册子,重60多斤,每本里有100期《家庭周报》,每期8开大小,有字有画有照片,有诗歌有谜语有笑话,记载着他们家从1990年到2019年期间发生的大事小情:“1990年6月5日,爸爸顾伟写的论文《xxx》在研讨会上获一等奖。”“2000年7月1日,高丽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2015年12月2日,顾然、周娜举行订婚仪式。”“2016年12月31日,出生6天的孙子顾晏乔和爷爷做心灵交流。”……

30年间,一周一记录是顾家雷打不动的规定动作。每年他们还会出一个春节特刊,总结当年家里的10件大事,有个人的,也有家庭的:“妈妈首次上电脑,丹东日报发表《事业有成》赞扬妈妈……”“爸爸报告文学、散文、诗歌获奖……”“顾然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加入共青团……”“全家上央视传家宝栏目……”

历经30年,延续3代人,《家庭周报》早已成了顾家代代相传的传家宝。但当初创办却是因为一个美丽的意外,而且还有点小坎坷。

好奇小孩的教育啟蒙

《家庭周报》的创办和很多父母都关心的问题密切相关,那就是孩子的学前教育。1990年,因为动迁,顾伟家搬到了丹东市郊。恰巧赶上6岁的儿子顾然该上学前班了,可附近都是山,根本没有学校,把夫妻俩愁得不行。说来也巧,不久后发生的一个偶然事件给了顾伟很大的启发。

那天,顾伟下班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顾然趴在炕上涂涂画画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他在临摹“丹东日报”4个字。顾伟以前做过班主任,带孩子们办过板报,知道板报对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很有用。如果让儿子也办一份报,不就可以解决拼音、写字、算术这些问题了吗?于是,他试探着问:“然然,你都6岁了,能不能办一张自己的小报纸?”顾然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我能!”

全家对此事非常重视,专门开了“研讨会”。首先是内容,得和学习挂钩,设置了绘画天地、算术等版块。顾然举手补充:“爸,你经常写诗,给你设个专栏吧,就叫‘爸爸诗选。”这是要拉帮手啊,看来还是有点担心呢。顾伟心里这么想着,嘴上还是很爽快地答应了。然后是周期,一周一期太短,一月一次太长,最后折中到10天一次。最后是职务,奶奶是长辈,任社长;ππ(顾然小名)是主力,任总编;妈妈聪明又美丽,任副总编,至于爸爸嘛,咳咳,是责任编辑。不过,实际办报的还是顾然,其他成员纯属名誉头衔,负责精神鼓励。

说干就干。全家总动员,顾伟题词:“这是一片我儿ππ成长的沃土。”妈妈高丽华题词:“祝贺《家庭旬报》创刊。”顾然不太会写字,但还是借由父母的笔写下了豪言壮语:“我希望把这份报送给全世界的小朋友们!”就这样,1990年6月10日,家庭报正式创刊。

办完这一期,顾伟就因为工作住到了单位。一晃到了10月,他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问起了报纸的进展。顾然支支吾吾说不出话,妻子忙解释:“你不在家,孩子没人指导,报纸就停了。”停了就停了呗,瞧这娘儿俩一唱一和的。其实,顾伟也没想着一定要坚持多久,就问儿子:“那还继续办不?”“嗯,我还想继续办。”为了防止任务太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家庭旬报》变成了《家庭月报》。

本以为尘埃终于落定了,谁知3天后,顾然就拿着新一期的报纸来“邀功”了。顾伟哭笑不得:“儿子,月报是30天一次,你这过了3天就办了,不对啊。要不,咱们办周报吧,一周一次?”“行!”经历了《家庭旬报》的几月未更和《家庭月报》的离奇多更之后,《家庭周报》终于成功面世了。

自由父母的成果验收

虽然创刊波折不断,好在前路无限光明。

因为底子薄,顾然写不了太多字,只能画,有时候恨不得一幅画就是一期报纸。对此,顾伟完全没意见,任凭他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你见过白猫警长吗?它就出自灵魂画手顾然小朋友之手。自由之下,灵感无处不在。认识了新朋友,画个肖像;从海鲜市场回来,画个海鲜市场;到了春节,画下当年的生肖……

一般情况下,剧情发展到这儿,父母就会主动把孩子往专业方向培养了。不过,顾伟没这个打算,因为儿子没有这个想法。后来,顾然凭借着野生派画风参加了很多绘画比赛,也是抱得各种奖状而归。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靠画画解决的,所以,写字是逃不掉的。基本流程是这样的:顾然口述,顾伟或妻子记录,最后由顾然摹写到报纸上。很快,顾然的自主意识觉醒,觉得摹写太没意思,要求全部自写。顾伟顺势答应,开始教他拼音。这个阶段的《家庭周报》往往是文字和拼音并行,大错和小错齐飞。对此,顾伟都视而不见。他的原则是,只要敢用词,写成什么样都是棒棒哒。事实上,每次报纸一出炉,全家人都会围坐在一起讨论。哦,不,是一起表扬。

尽管父母要求宽松,但每次见到老顾大笔一挥,文章如行云流水,小顾就自觉百尺竿头还得更进一步。于是,他主动要求学查字典,顾伟依旧是有求必应。因为是自发要学的,所以学得特别快。到第48期时,顾然写了一篇小文章,完全没用拼音。

适当的自由有利于创新,但自由过了火就要出事。因为自己说了算,顾然就悄悄把报纸的格子打得特别大,这样就可以少写字了。眼见着字越写越大,越写越不像话,顾伟决定“出山”了。要知道,笔杆子虽在小顾手中,但纸张却是老顾提供的,从源头上把这偷懒的小恶魔给扼杀掉才是正道。很快,顾伟用油印机在纸上画了格子,严格规定了字的大小,顾然只好老老实实地在格子里一笔一画地写字。渐渐地,字越写越规范,越写越好,顾然三年级时还在一次全国书法大赛中得了个三等奖。

认识的字越来越多,顾然的写作水平也在稳步上升。除了做家庭事件记录外,还时不时搞些创新,写点故事连载,模仿着写个小诗,偶尔还创作个冷笑话,奇思妙想、创意不断。一开始最多能写100多字,到后来都能写2000字了。顾伟统计了下,办报的8年间,他总共写了50多万字。按照一万小时定律,写作能力想不提升都难啊。文章被老师表扬,征文比赛拿奖也成了家常便饭。

写作、绘画属于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方面,顾家独创的学前教育法表现又如何呢?上学后的第一次考试,顾然考了双百;小学期间,次次考试都是班里第一……

虽然成效卓著,但办到第8年的时候,全家人还是一起做出了停刊的决定,因为顾然小升初,怕耽误学习。最后一期是3个人共同完成的。顾然写道:“报纸虽然停了,可报纸所磨炼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前进!”高丽华写道:“发扬办报精神,向二中迈进。”顾伟则作诗激励儿子:“八年往事感悠悠,难忘峥嵘四百周,我向我儿赠一句,总编可卸志不丢。”

3个人不约而同地写到了办报精神,而这也是他们收获的意外之喜。顾伟告诉记者,儿子并不聪明,之所以学有所成,是因为努力和坚持,而这全得益于《家庭周报》。8年,整整400期,周周更新,一期不落,即便摔断了右手,仍坚持用左手办完了5期。相比空口讲的大道理,孩子自己身体力行去实践得来的感悟,才最接地气,也最能影响其一生。

平凡人家的家庭备忘录

《家庭周报》停了两期之后,虽然大家嘴上没说什么,但每个人心里都空落落的,感觉这个家的历史突然中断了,每周都来的朋友突然不来了。终于,顾伟坐不住了,他决定接儿子的班继续办下去。一家3口顿时欢呼雀跃,全票通过。

新官上任三把火。作为新上任的总编,顾伟大刀阔斧地改革了报纸的定位,从教育孩子转到家庭备忘录,记录一家人的日常,就连交煤气费、换电视都要写上一笔。虽然琐碎,但,这就是生活啊。

定位改了,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使用照片、实物等,包括水电费的收据、工资条、车票等。有些事儿想不起来,比如电视坏了,找不到维修电话,就赶紧到《家庭周报》上找买电视的收据,准能找到。

虽说是日常,顾伟还是很乐意从中找出那么一丢丢不寻常,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收集全家人的大小成绩,把对孩子的鼓励教育延伸到家里的每一个人身上。

首先是妻子,因为做社区党委书记成绩突出,经常上报,有时一周能上好几次。顾伟就特别认真地收集每一篇报道,仔細地裁剪,再小心翼翼地贴到《家庭周报》上,他还专门起了个名字叫作“报刊文摘”。

然后是顾然,这是顾伟持之以恒的晒娃日常,上大学之后,也要求儿子把各种证书寄回来,在《家庭周报》予以热烈报道。后来,顾然结婚,儿媳妇被顾伟纳入了“夸夸群”,数次光荣上报,可谓特别关注。很快,儿媳妇入乡随俗,再有这方面的资料就主动上交,成了《家庭周报》的“特约记者”。

被夸的当然不能少了本尊,而且,毫不夸张地说,顾伟绝对担得起“以身作则”这四个字。坚持40年写日记、发表24卷作品、出版7部专著、获奖作品200多篇;诗歌、书法、绘画、篆刻、声乐、器乐、收藏,兴趣广泛,获奖多多,大写的优秀!顾伟说,自己也是《家庭周报》的受教育者。办报22年,他比别人多写了上百万字,多画了几百幅画,对于写作、绘画能力的提升绝对功不可没。

越鼓励,越努力;越努力,越有收获。一家几口拿到的证书加起来有四五百个,到后来实在贴不下了,就只好改为收藏了。然而,这还不算完。

现在不是流行一家人要整整齐齐吗,在顾伟家,这种流行需要再加一个后缀,叫作一家人要整整齐齐地努力上进。他们3个人都喜欢读书写作,每逢有征文活动,就会踊跃参加。有时一个人获奖,有时两个人获奖,但从没有3个人同时获过奖,这也成了一家人最大的遗憾。为此,每个人都勤学苦练,静待时机。

转机出现在2004年。当时,顾伟和妻子看到了一个征文比赛,立刻动笔撰文。写完后,突然想到在外地上大学的儿子,立刻打电话邀约。谁知,顾然在忙着做志愿者没时间写。当顾伟觉得圆梦无望时,在截稿前一天的半夜,顾然突然打来电话,说他熬夜写完了,但寄出已来不及了。于是,他在电话里说一句,顾伟在纸上写一句,草草记完后又工工整整地抄了一遍,才算赶上了交稿的末班车。经过了长达8个月的煎熬和等待,顾伟终于可以自豪地在《家庭周报》上写下:热烈庆祝首次全家征文获奖!

一家人一起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都被这种美好感染。就像顾伟说的,日子虽然不富裕,但是有文化、有意思、有奔头,就是幸福。

顾伟还说,再过两年孙子就4岁了,到时他就卸任了,《家庭周报》将再次承担起顾家教育的历史使命,因为他爸爸办了8年,实践证明,起到了非常好的启蒙教育;他爷爷办了22年,也证明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而且,经历了3代人,《家庭周报》传承着一个家的家风,凝聚起一家人的精神,已经成为能够也必须流传下去的文化传家宝。

这个文化传家宝确实不简单。翻看得越多越久,越觉得它不只是在记录一个家,而是在记录历史。房子从6.6平方米到60平方米再到120平方米,面积扩大了近20倍;电视从黑白到彩色,从笨重的显像管到壁挂的液晶屏,外在越来越简约,内在越来越丰富……这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是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是一个小家庭的变迁,更是一个大时代的缩影。生活在这个日益富强的国家,小家才能够过得很幸福;也只有每个小家幸福了,国家这个大家庭才能够更繁荣。愿每个家庭都能过好自己的日子,记录好自己的人生,为自己注脚,也为时代增色。

猜你喜欢
周报报纸家庭
画与理
一样的周报
画与理
画与理
家庭“煮”夫
确实不容易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非常魔典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