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甘青毗邻藏区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新探索

2019-07-19 05:55陈井安柴剑峰
民族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旅游扶贫脱贫攻坚

陈井安 柴剑峰

[摘要]川甘青毗邻藏区属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矛盾多、协调难。同时,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贫困农牧民参与意识差、参与能力弱、参与机会少、参与形式单一制约了旅游扶贫的效果。本文运用旅游扶贫基本理论框架,梳理了研究区实施旅游扶贫独特价值,结合320户贫困户调研数据及部门座谈中发现的问题,对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的意愿和行为进行了问题诊断,从政府、市场和社会互动关系入手,围绕提升农牧民参与旅游业意识、提高旅游从业服务能力、扩大旅游业的就业机会,促进旅游产业区域间协同等方面,提出优化该地区农户参与式旅游扶贫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川甘青毗邻藏区;脱贫攻坚;贫困农牧民;旅游扶贫

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9)02-0014-07

当前,民族连片特贫地区农牧民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为突出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攻坚“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1]。两会期间,他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把民族地区作为重中之重,以“绣花”功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做出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庄严承诺。民族连片特困区发展滞后,同时也保留了较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扶贫可以有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讲话中提出的“注重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2]。为此,充分发挥贫困农牧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探索贫困户参与旅游扶贫新路子至关重要。

旅游扶贫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学者提出并付诸于实践,专家从旅游扶贫背景、内涵、战略、问题、出路、具体模式、帮扶体系建设、扶贫效应和评估等多个方面进行精到论述,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旅游扶贫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如何减少甚至消除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发展的障碍,同时帮扶其在旅游业中就业和发展。[3]围绕这一关键特征,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专门论述。Ashley等对旅游扶贫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贫困人口、当地社团、私营部门等,在促进贫困人口从旅游发展中受益的角色进行了清晰的定位,并针对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存在的障碍,提出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扶助、产品开发、旅游宣传等一系列帮扶对策。[4] Meyer等从价值链的角度,提出可以通过增强旅游业与农业和住宿业的联系,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融入旅游業的机会。[5]邓小海认为旅游扶贫精准帮扶是增强旅游扶贫目标对象造血机能的核心,要针对旅游扶贫系统内部的异质性,构建地区、社区和个体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6]

不少学者专门针对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的障碍和如何提高参与意愿、优化参与行为进行诸多讨论。杨阿莉等以甘南藏区为例,认为应通过社区参与方式,让贫困人口要参与旅游规划决策咨询、旅游经营与利益分配、文化和生态保护以及旅游教育与培训机制中来。[7]李佳等以青海三江源为例,认为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正面效应感知明显,且具有较高的参与热情;不同人口特征的居民在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上存在差异。[8]李忠斌等认为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低生产能力和高预期管理成本,及民族地区非市场经济文化、社会资本缺乏等因素制约了贫困人口参与,他认为应从打破信息传递机制、降低雇佣民族员工预期成本、扩大非正规就业等方面引导贫困人员参与旅游扶贫。[9]杨德明提出民族地区要实施负责任的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减少游客行为和旅游开发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造成影响,协调好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与义务,保障贫困人口公平参与旅游业并从中获益。卢冲等基于四川藏区23县1320户调查数据,分析了藏区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的意愿及行为,认为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的行为态度、重要他人的支持度、个人胜任/控制力对其参与旅游扶贫的意愿及行为具有明显正向影响。[10]

从实践来看,旅游扶贫给农牧民带来了实惠,并成为民族地区最为重要的产业扶贫方式。如甘孜州把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与旅游扶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出了基础保障型、景区带动型、产品开发型、专合组织型、乡村旅游型、人才支撑型、对口支援型、智慧推动型、政策扶持型九大旅游扶贫方式,成为甘孜脱贫奔康的有效途径和现实选择。四川全省2016年共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2015亿元,同比增长22%,推动448个贫困村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摘帽,带动83.56万贫困群众直接受益或间接受益。从事旅游业的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5322.9元,同比增长13.5%。[11]

纵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旅游扶贫及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相当深入,从理论到实践、从问题到路径、从宏观到微观,多维度、宽视角进行了论证,并做了大量的案例分析,为旅游扶贫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并取得较好的成效。但将研究视角定位到生态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交织的跨行政区尚不多见,从实践来看,旅游扶贫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将研究视角聚集到川甘青毗邻藏区这一特殊区域,分析该地区实施旅游扶贫独特背景,依托实地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分析贫困农牧民在旅游扶贫参与意愿、能力、行为上的特殊性、规律性,并提出调适的策略,提升推动该地区的旅游扶贫脱贫的效率与效果,并为旅游扶贫在特殊区域落实提供案例样本。

一、研究区实施旅游扶贫价值及运行框架分析

(一)研究区概述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生计模式、文化特征,本文将川甘青毗邻藏区属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界定为四川阿坝若尔盖、阿坝、红原、壤塘,甘孜州的石渠、色达、德格、白玉,甘肃甘南州夏河、碌曲、玛曲,以及青海果洛州玛沁、班玛、甘德、达日、久治等4州16个纯牧区县,截止2015年底,常住人口91.48万人,幅员面积达到17.69平方公里。该区域山同脉、水同源,空间相邻、文化相通、环境相似、历史相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上具有高度相似、相关。该区域位于四川、青海、甘肃三省的交界地及相邻地带,地属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带,是典型的藏区,除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外,还与特殊的自然条件、民族宗教、社会治理等因素相互交织。该区域平均海拔3500米左右,气候高寒,以牧业为主,缺乏工业化、城镇化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滞后,经济承载力低;农牧民综合素质不高,社会组织发育程度弱,人口流动性差,社会冲突频发易发。与此同时,研究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一批世界级、国家级的旅游资源,不仅有山水秀丽的自然风光,更有多元的人文景观及宗教文化,拥有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基础。

(二)研究区实施旅游扶贫的独特价值

实施旅游扶贫发挥区位比较优势。研究区是典型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区域,具有旅游扶贫的先决条件和优势。草原、水域、森林、湿地、山川等多种地形地貌并存,浅丘地势平缓,丘间沟壑纵横,水流蜿蜒迂回,沼泽成片分布,蓝天、白云、流水和成群的牛羊形成一幅动态变化的美丽图画。神秘的宗教文化、动听的格萨尔传说、悲壮的红军长征故事以及传统的藏区民族生活习俗、独具特色的藏寨古建筑群,金碧辉煌的寺院建筑等,形成了该区域多元而独特的旅游资源,是该区域最可依赖的产业扶贫形态,也是该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关键所在。

实施旅游扶贫发挥吸纳就业综合优势。旅游产业以出游行为的消费为基础,由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紧密联系组成一个完整的经济系统结构,关联的产业有100多个,涉及到制造业、营销、交通、建设、商业等多个行业,随着互联网、新经济发展,旅游产业融合性更强,就业容量更大、层次更多样、类型更丰富、方式更灵活。 [12]实施旅游扶贫有助于为贫困农牧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实施旅游扶贫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旅游业是资源消耗低、消费层次多、持续能力强、生态破坏小的新增长点。研究区是长江和黄河上游水源供给的关键区域,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和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维系着国家生态系统安全。旅游扶贫有效统筹了国家利益和当地居民的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

实施旅游扶贫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旅游扶贫更强调当地农牧民自身参与,更关注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就业机会和实际受益,这有助于提升脱贫的内在动力,形成当地贫困农牧民可持续生计模式,变输血为造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实施旅游扶贫推动文化交流。旅游业不仅具有产业经济功能,也具有社会和文化功能。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研究区文化底蕴丰富,实施旅游扶贫有助于展示和传承藏区传统文化、促进多民族的文化交流、交融。如世界旅游组织(UNWTO)特别重视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将它作为民族文化保护与当地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举措。

(三)研究区旅游扶贫运行框架建构和影响因素分析

旅游扶贫即致力为贫困人口提供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发展机会,依托利益相关者支撑,最大限度利用本地资源和服务,扩大旅游与其它产业的关联,支撑扶贫的有序运转,并与其它扶贫方式形成良性竞和关系,最大限度满足贫困农户物质和精神需求。[13]提升旅游扶贫效率,关键在于最大限度激发贫困农牧民参与意识,重点在于发挥利益相关者组织引导作用,从而提升旅游扶贫的竞争力、运转力和持续力。

图1 旅游扶贫运行框架

贫困农牧民有效参与需要从参与意愿、参与能力、参与机会三个维度着手,实现三者相互影响,形成同向合力(如图2所示)。其中,贫困农牧民参与意愿是有效参与起点,参与能力是有效参与的关键支撑,参与机会是有效参与基本保障。三要素的组合除了强弱关系外,方向也决定贫困农牧民有效参与程度。当方向一致,三力是叠加,而当方向相反,力量则是互相制约的。通过图形表示,图形三力按照直角这一特殊情况来表示,现实中三力的夹角变化是动态的,三力的合成力也是不同的,而改变基本触发点在于通过利益相关者为贫困农户有效参与提供公平的参与机会,从而引发三要素正向变化,形成有效参与的更大合力。

图2贫困农户有效参与旅游扶贫的三要素模型

如果仅仅依靠农牧民自组织实现,则需要更多的时间积累。在2020年全面实现脱贫任务的要求下,必须依靠外力,即政府、市场与社会共同作用,一方面提供更多、更适应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提升农牧民有效参与的意愿和能力。其中,政府引导、市场配置和社会参与作用能力的强弱不同。强有力政府支持和成熟的市场运行、有序的社会参与高效支撑了旅游扶贫运行。随着农牧民自组织能力不断增强,政府作用减弱,市场与社会参与作用将不断增强。

二、农户参与旅游扶贫的现实障碍及成因分析

(一)农户参与旅游扶贫存在的障碍

1.贫困农牧民参与意识差。一是受到宗教文化影响,市场化、商品化意识相对较差制约了旅游产业发展。如部分农牧民不愿意参与便利店的经营,即便是经营,也不大意愿经营游客喜欢的烟酒和肉制品,随着互动交流加深加密,这一现象正逐步变化。二是社会网络关系相对较弱,周围亲戚朋友外出务工少,信息闭塞,社会资本严重匮乏。三是“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发展内生动力不强。如调研中还时常看到年富力强的极少数当地人乞讨,影响了旅游形象。

2.貧困农牧民参与能力低。贫困农牧民综合素质较低,缺乏有效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无法适应旅游发展要求。受教育程度是其就业能力的基本保障,我们以此项指标来评价贫困农牧民参与能力。从320户贫困户调查问卷显示,46.54%的户主没有上过学,93.40%的贫困户户主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含初中辍学)30人,仅占被9.43%。人力资本存量低,严重影响了农牧民的综合能力。必须指出的是,半数以上贫困家庭不会用汉语交流,影响其旅游扶贫的有效参与。

图3贫困农牧民受教育年限调查

3.贫困农牧民参与机会有限。一是旅游资源占有率低,从调研情况来看,旅游资源丰裕度存在明显差异,如甘南州夏河县城的拉卜楞寺,门票直接收入由寺庙收取,但餐饮、住宿、特色旅游商品创造了较多的就业岗位。但多数地方旅游资源品质一般,无明显特点。二是贫困户自有资源低,调查显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但41户贫困户在3500元以下,占比12.8%,是典型的脆弱性脱贫户,制约旅游扶贫的有效参与。在收入结构中,家庭经济性收入(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服务业)仅占34%,转移性收入(退耕还林补贴、生态补贴、种植补贴、亲友赠予)多达41%。一方面说明贫困农牧民自有资金等资源有限,参与空间不足;另一方面,生态补偿对参与旅游扶贫形成了挤压效应。三是旅游配套设施仍然薄弱,旅游便道、休息室、服务中心建设滞后,此外,市场要素参与不够,尚未有效搭建旅游投资平台,引导投资落地较弱。

图4贫困户家庭收入结构表

(二)成因分析

1.政府支撑度不足。一是顶层设计有待提高,缺乏统一规划和专业运营团队,旅游业态少、旅游线路单一、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旅游产业衔接、组织、协调不够。二是政府旅游扶贫相关配套投入不足,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游客安全性和便捷性尚需提高;如藏区G317、G318经常出现堵车塌方,与国道相连的省道、县道路况较差;手机信号差,影响信息获取等。三是对贫困农牧民教育培训投入不够,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服务业技能培训占到44.48%,但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

2.市场成熟度不高。一是研究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价值、供求与竞争机制运行差。二是旅游市场空间有限,市场竞争力弱、持续性差。三是旅游行业规范、市场秩序规范、配套监管等有待提高。如众多县存在着旅游资源相似、旅游项目雷同,不当竞争多,实质性的合作少。

3.社会组织发育度不优。一是集体经济薄弱。调查数据显示,203户不是合作社成员,占调查总量的63%,另外37%合作社成员主要参与了种植、养殖、加工业、旅游和综合类合作社,其中旅游合作社共有15个(含8个帐篷租赁合作社)。总体来看,集体经济专业化程度低,暂未开展生产经营,贫困农户实际参与较为有限,运转有序的旅游合作社更是凤毛麟角。二是专业化旅游企业参与不足,实力雄厚的专业公司进入不足。中小资本以及本地组织化程度较弱,依托本土集体经济的旅游项目层次较低,带动能力极为有限。如色达瓦须部落体验园旅游资源独特,但规划和投入远远不够。个体旅游项目发展力和带动力不高,如牧家乐、藏家乐接待水平和能力明显不足,卫生条件、饮食条件无法满足游客的需要。三是旅游行业协会、其它NGO组织、专业社工等会力量参与旅游扶贫参与不足。

4.文化融入度不强。研究区作为典型藏区,发挥藏区佛家中积极因素为旅游扶贫服务还不够。一是宗教人士参与的空间大,高僧大德对于旅游扶贫认知和参与将直接影响农牧民参与。二是藏传佛教中蕴含的积极的优秀的教理和教义挖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佛教中和谐思想、人文关怀、生态观,有助于旅游扶贫的持续性和有序性。

三、贫困农牧民参与式旅游扶贫策略创新探索

(一)以提升贫困农牧民参与意识为立足点,通过政府与社会互动,引导更多贫困户广泛参与,以精神扶贫带动物质扶贫

第一,树立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重要桥梁纽带的理念,要让更多外地游客了解当地民俗、文化,同时让贫困户在与游客互动中,增长见识和开阔眼界,增强自信心和荣誉感,在交流互鉴中提升精神境界。第二,立足民族地区的现实,将从省市县到乡村的自上而下宣传引导,与从村社到乡镇再到县市自下而上落实有机结合。将纵向的政府宣传引导与横向激发藏传佛教参与结合起来,注重农牧民主观感受。各级政府与寺庙的共同作用,通过召开各类形式旅游扶贫座谈会、恳谈会、以及政协会、人代会机会,与寺庙活佛协商,鼓励农牧民主动参与旅游产业。通过寺庙和宗教人士参与旅游的示范,以身作则,引导鼓励更多农牧民深度参与旅游。第三,通过村社干部自身带动与引入社会力量相结合,有效动员,通过示范带动,现身说法,让更多农牧民看到积极参与可以获得的收益,从而建立信任认同,激发农牧民参与欲望和内在活力,切实增强其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第四,通过村民大会、广播电视等,引导贫困农牧民转变观念,引导他们破除原有习俗中影响脱贫的消极影响,消除“等靠要”依赖思想,以榜样引导贫困户如何快脱贫、快致富、快发展。

(二)以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为关键点,增强农牧民旅游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旅游业态长远发展和扶贫脱贫的可持续性

第一,转变重生活福利性帮扶、轻能力建设性投入的扶贫方式,按照“脱贫先脱智”的理念,抓好抓实民族地区15年义务教育和“9+3”免费教育计划,运用好远程教育、网络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一个在校学生影响一个家庭”。第二,在活动室利用夜校、技术帮扶、科技下乡等机会,运用广播、电视、手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牧民从事旅游服务的综合能力。第三,组织专门的旅游培训,以县为单位,统一部署,结合镇村实际,有针对性邀请专门教师,对具有旅游接待能力的农牧民进行礼仪、烹调、整理房间等业务培训。如做好藏餐宴、牦牛宴、野菜宴等绿色民族餐饮,提高旅游服务专业能力。

(三)以提高农户组织能力为支撑点,提高旅游专业化程度,提升扶贫效率和效果

第一,针对农牧民组织能力弱,通过乡镇和村社负责人组织协调,用好产业脱贫基金,探索乡村旅游合作社等形式,通过组织集体歌舞表演等互动活动,增加旅游产品的丰裕度和吸引力,克服单一家庭自我发展能力有限所引发产品单一、深度不够的问题。第二,鼓励组建旅游合作社,可由经营企业、专业大户和村社能人等牵头,鼓励贫困农牧民以闲置房屋、土地经营权、林权、草权等出资入股,形成“企业(专业大户、能人)+合作社+农户”或“政府+联合社+农户”组织模式。通过重点扶持集体经济,提高扶贫的效率。第三,挖掘农牧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借助社会力量,组建各类旅游相关协会或合作社,如饮食协会,开发牦牛、松茸、青稞、酥油茶、牦牛奶等饮食产品;组建民族手工业协会,开发唐卡、土陶、面具等特色手工艺品等;组建自然教育协会,针对地质、生物、气象、动植物等方面进行科普知识发掘,引导农牧民通过导游、咨询员或讲解员身份,参与自然教育、研学旅游等活动获取收益。第四,探索先富户、脱贫户与贫困户之间及贫困户内部间的互助合作机制,鼓励农牧民自主合作,实现多种生产要素的互补和共享。

(四)以丰富旅游业态、增强旅游竞争力为突破点,将政府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拓宽农牧民脱贫的渠道

第一,发挥政府在旅游扶贫中的主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跨行政旅游业态布局,做大、做精、做优、做特民族地区的“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产业集群,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与文化、农牧业、体育渗透融合。打捆使用各类涉旅扶贫资金,强化各种旅游项目和资金的整合,结合每个贫困村的旅游资源禀赋,一村一品,形成特色品牌。深度推进各区县旅游合作,通过实施全域旅游发展,联合推出一批精品旅游区、旅游线路,消除不合理的布局分工和相互之间的恶意竞争,形成扶贫攻坚的1+1>2的协同效应。第二,政府要结合贫困户建档立卡,科学识别贫困户的致贫原因,针对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因户施策,通过乡村酒店接待、景区摊点免费经营、公益岗位等措施带动扶贫。第三,与社会力量合作,鼓励CI、TNC、山水等NGO组织有序进入,积极与乡镇合作,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把民族特色、文化特点、景区特质和地方特产有机整合起来,如开展自然教育、生态体验、自然观察等活动,让当地农牧民积极参与并收益;鼓励通过“乡村之眼”记录影像等工作,抢救民族地区特有文化活动、传统技艺,将游客参与其中,体验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第四,允许有经营基础的農牧民自办农牧藏家乐,按照统一布局、科学布点、规范标准,提升乡村旅店有序接待能力,让游客真切体验到异族风情。第五,以引导寺庙参与旅游产业为引爆点,坚持“尊重寺庙意愿,渐次稳慎推进”,与寺庙活佛沟通,借鉴青海塔尔寺、甘肃拉卜楞寺,形成共识,探索分区域有条件的试点,规定时间、规定人次,确保寺庙日常事务与旅游开放不冲突、不抵触,确保游客遵守宗教礼仪规范,形成民族地区旅游新的支撑点。

(五)以加大旅游综合配套建设、强化旅游扶贫的运转力为重点,同步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的便捷度和游客旅游体验的便捷度,将农牧民生产和生活有机融合

第一,针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仍相对的薄弱的现实,继续强化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等大动脉建设,同时重视与通乡、村、组公路建设,实现交通的毛细血管与大动脉贯通,通过共同打造旅游线路,促进旅游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旅游线路联动。通过共建无障碍旅游区,促进旅游由松散型、临时性转向紧密型、规范型,建立更为全面、更加便捷、层次多样的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服务业的完善,實现链条的延伸,提高游客安全性和便捷性;第二,尽快完成网络和电力服务升级,并探索现代新技术在研究区旅游设施等方面的广泛运用。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定期推送相关旅游资讯,打造“互联网+”的旅游扶贫模式。第三,坚持一般性基础设施和民族地区特有公共设施建设并重,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及自驾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时加强和完善藏区特有基础设施供给,如玛尼堆、转经堂等,提升旅游资源的民族特色的显示度。第四,强化组织保障的配套。由中央政府牵头、三省共同参与,组建川甘青毗邻藏区生态生产生活综合试验区,形成部门合力,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促进基于区域各自资源禀赋优势的分工协作和共同合作。通过试验区建设,争取更大的资金投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并整合资金,增强该区域自身造血功能。争取更多政策创新空间,将民族政策与产业、财税、投资、环境政策进行组合使用,以实现旅游扶贫政策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人民日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EB/OL].(2015-08-18)[2018-10-29].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818/c1001-27476304.html.

[2]马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 县档案局强化精神扶贫意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EB/OL].( 2018-12-04)[2018-12-29].http://www.mabian.gov.cn/open/show/0/20181204172727-444519-00-000.html.

[3]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2(17).

[4]ASHLEY,C.,ROE, D. and Goodwin Pro-poor Tourism Strategies;Making Tourism Work for the Poor [R]:Not-tingham:ODI,2001.

[5] MEYER,D. Pro-Poor Tourism:From leakages to linkag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Creating Linkages between the Accommodation Sector and Poor Neighbouring [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07,10.

[6] 邓小海. 旅游扶贫精准帮扶探析[J].新疆大学学报,2015(6).

[7] 杨阿莉,把多勋. 民族地区社区参与式旅游扶贫机制的构建——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5).

[8]李佳.扶贫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9]李忠斌,李军明. 民族地区贫困人员参与旅游扶贫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民族论坛,2015(6).

[10]卢冲,耿宝江,庄天慧,杨浩. 藏区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的意愿及行为研究——基于四川藏区23县(市)1320户的调查[J].旅游学刊,2017(1).

[11]冯超颖.去年四川448个贫困村旅游脱贫 旅游收入2015亿[EB/OL][2018-10-28](2018-10-29).http://travel.china.com.cn/txt/2017-04/28/content_40712853.htm.

[12]本书编委会. 旅游新论——互联网时代旅游业创新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5.

[13]李会琴,侯林春,杨树旺,J.R.Brent Ritchie. 国外旅游扶贫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15(1):27

猜你喜欢
旅游扶贫脱贫攻坚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扶贫发展战略研究
关于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助力平山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文化产业与旅游扶贫相结合发展的研究思考
广西各地区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时间演变分析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相对剥夺感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