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转化“学困生”的思考和探究

2019-07-19 09:34高建军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21期
关键词:认同感学困生价值

高建军

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龄(班)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学困生”,这个群体常常在亲人“恨铁不成钢”的期望和叹息中茫然前行,在师长屡次失望而后的无尽“教诲”中自卑无助,兴趣异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每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教改把如何有效转化“学困生”、让他们能够和同龄孩子共同成长的问题推向了家庭和学校教育。为此,结合我的教育教学实践谈一谈“学困生”轉化方面的粗浅认识:

一、唤醒内驱力是有效转化“学困生”的根本方向

“教育即唤醒”,“学困生”和其他孩子一样,常常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未来,但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外界环境的压力和个人兴趣总是“冤家路窄”,时常挣扎在这对矛盾漩涡中的他们在集体里“其貌不扬”、默默无闻,集体的“好处”很少光顾他们,“边缘化”的感觉和“非主流”的地位衍生出巨大的离心力和排斥意识,强烈的归属需求和被认同意识支配着他们在家庭、学校以外的环境寻找自己的精神慰藉。兴趣被转移、满足个体心理需求的渠道被异化,成长道路上的选择不符合社会、学校、家庭主流要求是“学困生”的主要特征。这个群体面对学业和学校生活,他们感觉常常是“没意思”、“累死了”、“我不行”、“不可能、算了吧”、“无所谓”等,通向“优秀”道路上的“苦”不断蚕食着他们的青春理想和进取意志,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主流要求他们望而生畏,久而久之,在强大的压力下,“落后”成为习惯,努力只能换来微薄的收获和再次的失望成为思维定势,无力改变现状被默认为是“先天不足”。因此,作为外因的家长、老师在日常教育中要抓住“学困生”梦想自己美好未来的天性为突破口,通过适时谈心、同学互助交流、家庭和班团集体活动等方式有意识的创造机会来激发他们的内驱力,让他们内在的向往未来,崇尚美好,追求进步,感受快乐,悦纳自己的积极生活态度和情感体验得到逐步实现。努力把“学困生”的价值追求和自我认同感统一到家长、学校、社会的主流价值趋向中来,使他们的付出被承认,言行受关注,能够和周围环境“同呼吸、共命运”,在家庭和学校中持续获得心理满足和实现归属需求,在舒畅和快乐的生活环境里找到良好的自我感觉,从而不断释放潜能,发挥自身优势,张扬精彩的青春年华。

二、价值回归、获得认同感是有效转化“学困生”的转折点

“学困生”兴趣的游离、异化通常被师长称作“心不在学习上”或者“心不在学校”。学习内容和学校、家庭生活中自我价值体验和快乐感的缺失使“学困生”的兴趣远离了学校和家庭教育所覆盖的领域;对家庭、班级、学校等集体认同感的缺失成为“学困生”价值取向异化的强大推力。课堂没兴趣或我行我素、课后想不起学习,甚至放学不按时回家,向往外面的“自由世界和轻松生活”等成为“学困生”的一贯表现。面对这种“另类”表现,老师和家长在教育中要侧重引导“学困生”价值取向的回归,营造集体各成员互助友爱的成长氛围,常做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和推心置腹的交流工作,用心培育能够激发“学困生”活力的土壤,留意他们在学业和学校生活中用心努力而获得的进步,并把这种偶然状态予以“特别肯定”,使其获得价值认同感。同时,要有意识引导和帮助他们探寻适合发挥自己优势的成长空间,特别是帮助他们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正确的情感体验,创造机会零距离触摸他们的思想动态,做到心贴心的鼓励,情暖情的教导;做“学困生”前行旅途中坚强的心理依靠和睿智的行动帮手,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诉求。让“学困生”在家庭和学校中收获的不仅是学业的进步,还有个人价值观和情感、心理领域的日趋成熟和完善。当“学困生”获得来自学校、家庭的快乐体验,内心肯定自我,对学校、家庭生活充满希望的时候,“学困生”就开始走上了“正道”。

三、正面引导、尊重“学困生”是有效转化“学困生”的常态

“学困生”的教育复杂而漫长,作为引导者的家长和老师,要始终坚持扩大正面教育的影响力,不常拿学困生的“落后”说事,有意识的向他们传递积极向上的成长心态和生活气息,压缩“学困生”因为感觉“落后”而产生的各种消极反应和负面心理;并注重改善家长、老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逐步拉近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扩大情感影响在教育中产生的信任作用,最大限度的减少“学困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排异”心理,降低教育效果的“折扣点”。同时,家长和老师在管理中不能因为追求“刮骨疗伤”或“激活羞耻心”的目的而轻易突破“学困生”的心理脆弱地带,把育人的着眼点放在“学困生”的现有个性心理和行为水平上,不俯视、不漠视,不能用“训话”和“讲大道理”代替日常的沟通交流,站在“学困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去体会和思考,能够真正理解和分享他们的心灵感受,接纳他们不同的个人想法和情感体验,只有互相尊重才能保持畅通的交流渠道和真诚、融洽的沟通氛围,从而突破“学困生”对正面教育预设的防线,让正面教育的内容切实走入“学困生”的生活,影响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教育改革探寻科学的教育实践,教育行为追求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效果。有效转化“学困生”,为他们创设温暖上升的成长生态环境,需要每一位家长、老师针对每个“学困生” 的个性展开深入细致的思考、研究和实践活动。执子之手,与子同行,“学困生”的成长之路将洒满阳光和雨露。

猜你喜欢
认同感学困生价值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护士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