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德堡坠入情网(节选)

2019-07-21 15:00龙应台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钢琴师龙应台芒果

龙应台

白话文的自然跳脱、清新随性是今人得以直抒胸臆的关键。今声聚焦现当代美文与时文阅读,今人所思所想自然是振聋发聩,声声入耳。活在当下,既严肃又幸福。

★★★

广场上熙来攘往,多半是学生。二十多岁的男人,瘦削的脸上有棱有角,二+多岁的女人,散着头发,摆着细瘦的腰肢。他们有的骑着车横冲直撞,有的背着书包,素着脚,边笑边走。

再过二十年,你们也会和我一样,皮肤逐渐千掉,眼角拉下来使本来圆溜溜的眼睛慢慢变成三角形;本来是棱角的地方肥圆起来变成一叠一叠的赘肉。过了二十年,你们就会和我一样,体重多了一点,灵魂少了一点。

广场中央植了几株会开香花的槐树。就在那槐树旁。几百年前横眉冷眼、有棱有角的马丁·路德站在那里面对群众,辩论天主教改革之必要。他是卡莱尔所崇拜的那种英雄典型,而路德这个英雄似乎在他的中年和老年都不曾堕落。

但是我不曾见过不堕落的英雄。

也是在这个广场中央,素贞和我头一次见到钢琴师。

那天天气有点儿阴睛不定,一会儿阳光像金粉一样打在肩膀上,一会儿乌云密布,风雨欲来。我们从面包店一推门出来,就听见钢琴的清越,从广场中央传来。那儿已经围了一堆人。

这样的街头演奏可还真没见过。海德堡的街头乐师不知有多少——拉小提琴的、吹法国号的、打鼓的、弹吉他的、清唱的……可是,当街弹钢琴?

那是一架残破不堪的钢琴。琴盖早就脱落。三只漆已剥落的腿,有一只还用铁丝绑着。琴键上的白键颜色老旧,像一排老人掉剩了的黄牙。黑键有些脱了皮,露出肮脏的木色。

我们的眼光投射在钢琴师身上的那一刻。阳光灿烂。把正在专心弹琴的年轻人的头发照出一圈金色的光环。他偶尔抬眼,眼睛有干净的天空的颜色。真是个美丽的年轻人!我似乎听见身边素贞深深的叹息。他的长发没有梳理,随着他手臂和双肩的摆动而不时落到胸前。黑色的贴身背心,露出他突显绷紧的肌肉。下面是条牛仔裤,光着脚踩着琴板。

年轻人的脸孔被太阳晒出一种健康的红色,当他垂首看手指下的琴键时。眼睛就是两弯浓密的睫毛。他的嘴角有一点浅浅的笑意。

肖邦的旋律像沾了魔粉的箭,射中了人们跳动的心脏。这不是严肃僵硬黑暗的音乐厅。这是空旷的广场,在蓝色的天空和摇晃的槐树之间。人们被点了穴道似的,全身静止,生怕错失天空和槐树之间哪怕只是一个音符。

我看到钢琴的琴盖了。它被搁在地上。上面摆了一个破口的陶盆。陶盆里有许多钱币、几卷纸钞,还有一枝鲜红带刺的玫瑰。有一只细致的戒指。一支口红。

★★★

雨,在遮篷外淅沥淅沥落着,和钢琴不断升起的咚咚声组成一片奇异的风景。

我没忘记看看表,快到我上课的时间了。“走吧!”我扯扯素贞。

“嘘一”她根本不动,“听完。”

可是听完了她还是不肯走。“我们也去吧!”她说。

“去哪里?”

她指指钢琴师,一小撮人已经包围了他。

“我要上课你忘了?走吧走吧!”我跨出步子,却发觉她没有跟上来。我停住脚,瞅着她。

她看看我,又回头看看正站起来的钢琴师,脚,没有目的地挪动了一下,又回头看我;在一瞬间她必须决定她的方向,她显然不知所措。

“走吧!”我说,转身往教室方向走去,不再看她。我十分肯定她会跟过来。我真的要迟到了。

当我直觉她不在我身后而回身寻找时,她已经直直地往钢琴师走去。我只能越过人头大声喊:“要不要等你吃晚饭?”

她没听见。也许是因为教堂的钟声刚好洪亮地响起,当当地震着耳鼓。她好像在钟声的伴奏中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去。

她义无反顾的背影使我愣在那儿,诧异她竟然会独自走向未知,这不像我所知道的乖顺、柔弱、退让、害羞的素贞。

因为多看了她几眼,我这才发觉她竟然和钢琴师穿着一模一样的衣服:黑色背心,蓝色牛仔裤。那是她昨天才在老街上买的。

雨已经停了。阳光穿过黑云,一束一束的,像舞台灯光打在广场上。

她纤瘦的身子笔直地往前走去。走向钢琴师。在浩浩荡荡的钟声中,晃动不安的人潮像海浪往两边拨开,她笔直地往钢琴师走去。

风吹起她背后的长发。

素贞从前不是个穿牛仔裤的人。

我在大学当助教的那一年,素贞突然出现在研究室。

基本上,当她去读师专,我上了高中之后,我们就已经走上永不交叉的命运轨道。她去苗栗当小学老师的时候,我在台南上大学。我们没见过面,没写过信。她是个好女孩,我从来没怀疑过。小学四年级,班上来了个胖嘟嘟的转学生。当我们都围着他唱“胖子胖,打麻将”的时候,素贞画了张美人图,上了颜色,偷偷塞在转学生書包里。美人图上还写着几个字:“欢迎新同学。”

老师一手牵着那个啼哭的小胖子,一手高举着“美人图”作为好榜样,把我们骂个狗血喷头。

和好人我总觉得没什么话可说。我一方面嫉妒他们是天使,一方面又因为他们是天使而瞧不起他们。能够瞧不起天使,我对于自己根本不是天使的事实就不觉得是太大的缺憾。

★★★

素贞站在我面前,有点尴尬地笑着。那张脸孔还是像小时候那样白净,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也是夏天,她穿着一件浅蓝色的长袖衬衫,长袖哪!胸口的扣子一个个扣上,直扣到喉咙。下面是条深蓝色的百褶裙,长过膝盖。白袜子,黑鞋子。

还是黑鞋白袜,我想起茄楚的菜市场。

“你看起来好年轻。”她说。

“是你看起来老。”我想着,却没说出口。我穿着正常的二十二岁的人该穿的正常衣服:白色的T恤衫、灰蓝色的窄身牛仔裤、白色的运动鞋。

我带她去教职员餐厅吃饭,引起不少人注目。她实在土得可以,我用眼角看她。她一步一步规矩地走着路,不会伸手去撩拨一枝低垂下来的芒果。

我像上篮球架一样地跳起来,伸手握住一粒芒果,黏黏的,还不够熟,于是放手,芒果枝又弹回去。我们走过去了。那个半青半熟的果子还在空中摇晃。

亲爱的牧师的女儿,那个在半空中悬着的果子,对你没有诱惑吗?它激不起你心中想跳起来、脱离原来轨道的冲动吗?

鉴赏

龙应台作为一名教授、记者、作家,最为我们熟知的可能是她的一系列杂文以及与儿子共同创作的书信集《亲爱的安德烈》,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一般是理性与柔情兼并的母亲,或者见多识广、针砭时弊的社会评论家。但龙应台亦是优秀的小说家,作品数量上虽不及她的杂文和小说评论,却带有作者本人行了万里路的独到视角和深刻内涵。

《在海德堡坠入情网》一文中的女主角之一佩宣是做大学助教出身,去了德国在当地定居,同样在大学里工作,听起来像是龙应台本人的缩影。不过作者曾表明自己创作时习惯戴着面具,不把自身经历带入角色的行为。追根究底,佩宣的设定或许不仅仅浓缩了龙应台,更是许多接受现代思潮的女性代表。她们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艰难求索,如何协调长辈的要求与自己的渴求,如何调节自身与外界的期望差,如何挨过生活一次次的迎面重击——终于,佩宣们接受了并不完美的现实。这并不是不疼痛,不信你听,她们愤世嫉俗,何时吐得出一句服软的话。

素贞则像是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佩宣无法拥有、有些向往又有些不齿的第二选择。素贞心地善良,在一群光脚的小孩中穿着黑皮鞋白袜子,像“天使”一样,但这份乖巧顺从在她长大后却成了束缚她的枷锁——她回乡下做了老师,嫁了同村的男孩,过上了毫无个人空间的婚后生活。她的衬衣仍然扣到最上一粒纽扣,裙子依旧过膝,她看到路旁低垂的芒果并不会伸手拨弄。但她的内心却不是毫无波澜。她的疼痛都埋在心里,埋得太久以至于身体出了毛病,总算可以来德国游学散心。

龙应台在文中有许多宛如神来一笔的比喻:阳光比作金粉,音乐比作白鸽,老旧的琴键比作老人的黄牙。但最值得回味、画面感最强的还是将芒果比作内心的渴求。果子半青半熟、悬挂在路边,散发着香味,许诺着甜蜜,看起来唾手可得……它是自由,是远方,是机遇,是一切你想要却无法拥有的东西。

猜你喜欢
钢琴师龙应台芒果
钢琴师
我才不要穿
隐含暗示
有价值的善良
小洞会“咬”人
小洞会“咬”人
钢琴师的歌
龙应台被儿子教育
《银色仙人掌》
空中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