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的空间性

2019-07-23 09:42林斐汪长亮
艺术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空间性演奏者景观

林斐 汪长亮

摘 要:本文通过探究音乐空间性的存在形式,音乐本体结构的空间性,音乐声景观的空间性,希望增加音乐的认识层面,为音乐演奏、音乐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音乐;空间性

作为与时间相对的物质存在形式,空间因呈现状态和位置而得以被感知。人们常假设空间智力是从生物层面上确定的认知特质,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技能,但是笔者注意到,后天的学习和训练也能够影响这种能力。基于此视角,音乐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音乐是否也有空间性?音乐空间性的具体形态是什么?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增加音乐的认识层面,为音乐演奏、音乐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1 音乐的空间性特征及其存在形式

音乐与空间之间有着明显的关联。音乐虽是一门听觉艺术,但以整体观念认识,不难发现它兼具有空间视觉特征,突显这种特征的客体存在并贯穿于创作、学习、运用音乐的全过程。例如,作曲家记谱,表演者读谱,听者忆谱;演奏时外部感官、内部神经系统的运作;律动时的动作;创作背景的联想派生等。

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音乐空间通常以抽象的意识形态为主要的存在形式。譬如在一场音乐会中,演奏者和欣赏者形成了相似而有差异音乐空间场,一维度是演奏者凭记忆的想象演绎,另一维度是欣赏者凭听觉的联想派生。“音乐中的空间,是听者在感受音乐整体所展示的运动时所产生的一种表象”。[1]演奏者建构空间性的意识与程度,有赖于他们的音乐敏锐度和想象力,在创作中有效地运用空间思维,能使音乐艺术的表达更为灵动和真切。从教育层面看,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度培养,是预设空间思维的形成对个人艺术素质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实现途径之一。

2 音乐本体结构的空间性

音乐本体通常是相对音乐形态而言,指的是音乐作品构成中的各种音响因素。它包括声部与音高的纵向层次结构,旋律与横向的长短疏密结构,曲式发展的聚分同异结构等。从微观上看,音乐元素蕴涵于其中,有着“可见的音响状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可见的情感”形态。[2]音乐元素在空间性的语义下可以被泛化,应当以宏观和微观视角进行多方位认识。各种空间元素在音乐中也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映射,例如空间元素的“点”与音乐要素的“乐音、拍点、情感点”;“线”与“旋律、音强起伏”;“面”与“乐段、声部与和声纵横”;“体”与“曲式、乐章”;“色”与“调性、和弦、情感”;“形”与“织体总框架、音强大小、音值长短”等。

由此看来,音乐传递的不仅仅只有情感,还有许多本体信息——音符组合方式、乐曲发展脉络、表情符号等等,这些都可以在意识中与空间元素相互转化。承载着符号的乐谱转化为声音及其反向生成的想象,是演奏者与专业听赏者之间最为直接的意识媒介。无论感性聆听还是理性聆听,听众都能体验到音乐的结构美感。至于理性聆听的深度,听者的专业储备和演奏经验有所不同,也会形成结构思维的差异,即是各人耳中的音乐是怎样的,取决于个人有无理性分析的意识,是否熟悉乐谱,在脑海中呈现了多少细节等。

3 音乐声景观的空间性

20世纪60年代末,加拿大作曲家默里·沙弗Murray Schafer提出声景观概念,其意义为用耳捕捉景观,这是另一维音乐空间的认识角度。

人对于声环境的感受在空间中是怎么获得的,声音又是如何影响人的主观感受的呢?首先,人通过声音产生视觉联想,这源于通感的作用,而通感的转换与结合,则随所处场所而有所不同。譬如用媒体设备播放音乐产生的通感,以听觉来源为主;在音乐厅里,人们可能出现听觉、视觉的官能交错;而音乐课堂上所有人共同参与演奏,则有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官能交错,空间场的影响要素相对更为复杂。

从表达和感受情感的社会功能上看,音乐并非直接触发情感,而是通过唤起聆听者的记忆,从而达到情感交流状态。本质原理来自人对声音的原始反应:突如其来的噪音、巨大的响声、不和谐音、快速的节奏、尖锐的高音、低频的振动以及这些模式的各种变化,会自动提示我们一件事物是否重要、危險、庞大,是否已经产生或将要产生威胁,并且作为一种反射作用它将“促进激活中枢神经系统”。相反,绵延的长音、协和的和弦、流畅的律动等提示,则带来平和、舒展和优美的感受。于是,我们找到一种规律,音乐声景观是可以“被形成”的,且先前基调是已“被定型”的。如同优秀的演奏者落手前已酝酿出作曲家落笔时的画面与心境。因此,音乐素材取之于生活中的声响,最终映入空间意识场的可能是极速飞驰的火车、追逐撕咬的猛兽、鸟语花香的森林,或是一次热闹的盛宴。

从作曲者的空间角度上看,每一首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因此,音乐蕴涵着许多历史内容,富于地域文化内涵,听奏之间,能再次呈现出当时的声景观。被记录下来或被重新演绎的曲目似乎跨越了时间,传达来自遥远时代的情景和意境,具有记录存留与传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于润洋,卓菲娅·丽莎.音乐美学译著新编[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2003:17.

[2] 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229.

作者简介:林斐(1988—),女,硕士,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音乐系教师,研究方向:音乐课程与教学。

猜你喜欢
空间性演奏者景观
景观别墅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哈莱姆二重奏》的空间性探微
论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
空间规划体系变革与水利规划的空间性设计
论存在与非存在
浅析钢琴演奏过程中如何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