蟳埔与海

2019-07-23 01:51柯利衡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9年8期
关键词:海蛎倭寇海风

柯利衡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跟着妈妈在泉州到处逛,有一次她带我去看海,而海边有一个村子,从此,我对这个海边的村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蟳埔是泉州著名的渔村和历史文化名村,一踏进这个村落,就会感受到浓浓的历史气息,现存的古建筑、寺庙、有闽南泉州风格的蚵壳厝,无一不显示着它们的历史积淀,尤其是蚵壳厝,最让人叹为观止。蚵壳厝是泉州的一种传统特色建筑,用海蛎壳建造的房屋,其建筑的风格可以说是东南沿海甚至在内地都是独一无二的,我走进村子,一排排的蚵壳厝就映入我的眼帘,我内心暗暗地佩服古代的工匠,他们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资源,造出了这一排排巧夺天工的房子。一个当地人告诉我,这些建造房子的海蛎壳并不是泉州本地产的,是从非洲运过来的,那时候,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大部分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起航,沿着闽南沿海航行到达南洋,经印度洋到非洲东海岸。返航的时候,如果舱内不载货就会形成空船,重心不稳则不利于航行,于是,船员们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来后就堆放在蟳埔海边。后来,人们要建新房子,就因地制宜捡些碎砖石砌成墙,再把之前丢弃在海边的蚵壳捡来嵌饰在墙的外侧,这就是蚵壳厝的起源。蟳埔的海见证了泉州“海上丝绸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它就像是一颗黑夜中的明珠,闪耀着它耀眼的光芒。

走進蟳埔的滩涂,就看见许多的渔船在海上航行,船上的渔民驾着船,好一幅百舸争流的场景。他们以海为生,以海为家。常年被海风吹晒,让他们的皮肤相对比较黝黑,但是他们无怨无悔。这时候一个收获了一网鱼的渔民经过我身边,我问他说:“海风这么大,会不会很容易出现事故?”渔民告诉我说:“纵然海风有时候很大,但是也挡不住我出海的决心,而且妈祖是我们的保护神,她会保佑着我们出海顺利,平安归来。”曾经有一次他出海打鱼,正要返航回家的时候,风云突变,遇到了非常大的强风,又下起了雨,突然船有点不受控制,但他始终坚信妈祖会庇佑着,正是因为这个信念,最终平安返航。在他们身上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不畏艰难,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岸上的蟳埔女三五成群地挽着袖子在撬海蛎,她们的动作十分熟练,不一会儿就撬好了一盘海蛎。一位妇女收拾好海蛎壳,将它们放进箩筐,挑起扁担准备离开。我心里还在想,她们身形这么瘦小,不知道能不能挑得起来,但是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她很轻易地就挑上肩膀离开了,她们把蟳埔女吃苦耐劳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都知道海蛎的味道鲜美,但是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到蟳埔女手上的伤痕,正是她们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才有我们餐桌上的海蛎。她们的着装也是蟳埔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盘头插花,穿着大裾衫、宽脚裤,更是给海边增添了别样的风采。原来,她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开始把头发留长,等到成年后将秀发盘起于脑后,弄成一个圆髻,再插上一支“骨髻”,另用茉莉、素馨等鲜花穿成花环,圈戴在脑后,俗称为“簪花围”,争奇斗艳。大裾衫,宽脚裤,这些并不是装饰物,而是因为劳动的需要,方便她们挖海蛎、到市场摆摊卖海鲜,下海时候可以随时卷起裤筒而不弄湿裤子,挑担行走又十分轻松自如。望着蟳埔一望无际的大海,我就想起了几年前出国留学的日子,每当我思念父母的时候,就会一个人跑到海边,特别希望自己可以化成一条鱼儿,这样就可以随时从太平洋的西岸游到蟳埔的海岸边。

沿着海边走,可以看到鹧鸪巡检司遗址,这里曾经是泉州东海海防的门户。明代末期,沿海的倭寇日益猖獗,不断地烧杀抢掠,海防形势日益严峻。泉州知府王猷捐俸建立了鹧鸪口铳台,扼塞要害,它在抵御倭寇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让倭寇难以跨越雷池一步。现在,这个古遗址风景秀丽,景观多样。其正前方矗立着一座灯塔,灯塔旁边有一座名为鹧鸪古地的宫庙,还有一座碉堡式的建筑物,遍布着瞭望窗和炮台孔。我看着墙上的破洞和枪孔,想象当年这里驻守的官兵和侵略者激战的场景,正是他们的勇敢和顽强,才让我们的沿海可以固若金汤。看着现在这片平静的海,我也感到了和平的来之不易。

蟳埔的海就像是一位母亲,哺育着蟳埔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当年的出海者,也正是在这片海上扬帆起航,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大时代……

责任编辑:李梅

猜你喜欢
海蛎倭寇海风
趁着海风放纸鸢
吴大昕:《海商、海盗、倭
——明代嘉靖大倭寇的形象》
《海风》
巧借潮水灭倭寇
故乡的海蛎
家乡的那一片海蛎
海蛎献给你的情菜
海蛎献给你的情菜
微微的海风
从明朝倭寇的特点看倭寇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