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办学模式与管理创新研究

2019-07-24 10:33陈强
智富时代 2019年6期
关键词:创新研究高职院校

陈强

【摘 要】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随着近几年高职院校数量的增加,国家教育结构性改革应用性本科的挑战,加之2014年教育部提出的招生体制改革战略,高职院校可谓在夹缝当中求生存,从国家级示范校到普通高等职业院校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招生生源问题一直困扰着高职院校发展,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本文以多中心理论为基础,从多个角度、多种手段、多个层次入手,结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加大区域经济服务,强化产教融合,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创新培养模式。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管理创新,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

【关键词】多中心理论;高职院校;创新研究

一、高职院校发展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促进地方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为地方或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并为之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的重任。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及其人格、师资结构及其素质、全新的教育理念、科学的专业设置与建设、富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高职院校要在专业设置,教学,育人,设施,师资,学、研、产、训结合,课程和教材建设,质量监督等方面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同时,高职院校在办学体制上应当走多元化的发展之路;必须重视市场对办学的影响,以市场为导向拓展其发展空间;应当重视技术服务,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培育高职院校的品牌。笔者结合多中心治理理论与高职院校发展战略分析,从多个角度、多种手段、多个层次入手,将政府、企业、院校互惠互利,互相竞争,搭架高职院校“拼搏”舞台。

二、困扰高职院校发展的本质问题

(一)部分院校办学定位不明确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技术型人才,不是输送高级科研人才,教学上更突出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学生动手能力一定要强。部分高职院校专业开设与普通本科相似,以至于偏离实际“应用”与“实用”比较远。说具体些,就是缺乏明确的办学定位。造成的结果便是,教师水平不够教得不象,学生学力不足学得不成,加工出来的“产品”是“高不成低不就”,要理论没理论,要技术没技术,无处推销。

(二)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

近几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盲目地上新专业,力求做大做全,纷纷设置了诸如投入少、教学成本低的此类专业,较少考虑社会需求状况,使得这些专业布点不断增加,导致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甚至过剩。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业设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势必造成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调。政府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缺少专业结构布局总体规划的制定,许多高校没有根据自身的优势制定学科建设规划,这样就造成了高职院校与社会人才培养需求滞后的现象。

(三)社会认可度逐年降低

相关部门统计,2005-2013年,职业教育国家财政性经费达1.23万亿元,年均增长25%,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持续增加。然而,尽管国家高度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仍显不足。“上高职低人一等”、“社会地位低”、“职校学风不好”等这些观念似乎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不少家长无奈地表示,現在的就业市场对学历的要求太高了,很多“体面”的工作都要求本科毕业,公务员门槛必须本科毕业,宁可高收费也要读三本。虽然高职院校就业率较高,但就业渠道太单一,有技术不如有学历,“好就业”不代表能够“就业好”。

三、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研究

高职院校借助国家教育改革契机,深化高职教育内涵。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指引,开拓创新,探索高职院校办学模式与管理创新,抢占职业教育大市场的制高点。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结构调整,服务区域经济

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必须要合理定位,坚持有选择性发展。从国家布局来说,要对各类高等教育合理定位。高等职业教育要大力发展,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最重要的基础,也是解决就业总量矛盾、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最有效的手段。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建立专业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既要加大政府投入,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多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和购买服务的机制。

(二)产教融合,深化办学特色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竞争愈演愈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办学必经之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既包含着职业教育的理念,也体现为一种教育的方法,是职教“本色”的彰显。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同步转型。高职教育的区域性定位,决定了它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也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必须把握地方发展实情,根据地方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政产学研市”的有机融合,通过培养适应区域发展的人才,提升地方自主创新能力,在驱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创新力、发展力和竞争力。

(三)订单培养,打造就业旗帜

职业教育终究是就业教育,先天的基因就决定了必须要“出口”拉动“入口”。如果说一所高职学院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企业不需要,这样的学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抓就业促招生,处理好学院的“出口(就业)”与“进口(招生)”的关系,不仅没有受到高考升学率大幅提高的影响,反而形成了高职院校生源好、就业率高的竞争优势。订单式培养主要体现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前瞻性,从学院招生阶段已涉及合作,企业直接参与招生宣传,选拔合适人才。整个专业设置也是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而设定,学院按照企业要求对学生进行为期3年的专业培训,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相应的企业去工作。

(四)国际合作,创新培养模式

加强国际合作也是高职院校寻求生存与发展之路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为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和本土民族精神,熟悉国内外环境,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国际化高端技能型人才,国际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国际合作趋势越来越明显,不管是国外主动“择婿”,还是国内积极“迎嫁”,都将有利于高职院校生存空间的扩大。抓住多元化,走国际合作之路,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定是一片广阔。

(五)校企对接,推进文化发展

高校是文化传递重阵,所有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均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同样要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具体高职院校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坚持对人才培养方面采取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融合,所有学生都是未来岗位上的职工,入厂教育是学生走向职业岗位的第一件事,通过体验企业文化氛围、学习操作技能,掌握实践知识可以使学生提前融入企业,适应企业氛围。一般认为,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不同层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外显,精神文化是核心。因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尤其重要的是,要注重“总体设计、突出特色、分层建设、全面推进”。

高职教育要立足于自身特点,创新办学模式研究,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专业调整力度,走产教融合之路,创新培养模式,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为社会输送既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又熟练掌握现代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从而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杜玉波.教育部《高等教育要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4年07月24日.

[2]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12.5.

[3]马树超.郭扬.张晨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创新研究高职院校
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