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民族民间美术课程开发与建设

2019-07-24 10:33赵丽强
智富时代 2019年6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

赵丽强

【摘 要】本文对丰富的黔东民族民间美术的种类进行了阐述,同时调研了该地区民间美术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具体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做好黔东民族民间美术课程开发与建设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黔东地区;种类繁多;传统工艺;引进学校

黔东地区民族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如刺绣、银饰、剪纸、编织、建筑、服饰等各具特色,这些艺术都与黔东地区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劳动者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丰富的黔东美术资源也能够折射出该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生存环境以及他们朴素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

一、种类繁多的黔东民族民间美术资源

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丰富的黔东民族民间美术。

1.苗族银饰,苗族银饰造型精美、历史悠久。苗族银饰饰全身,从上到下,可分为头饰、颈饰、手饰、衣饰甚至鞋饰等,银饰样式主要是龙凤、蝴蝶、花鸟等,有吉祥富贵之意。这些银饰无一不展现给人们一个璀璨夺目的世界。银饰的制作工序繁琐也可想而知,从银锭到成品,要经过熔化、锻打、打磨等十几道工序,即使是一对手镯也需要耗时五六个小时。目前,松桃自治县少数苗人还传承着传统的手工锻造技术,世昌乡火连寨的龙根主老人便是其中一位。

2.松桃苗绣,松桃苗绣当然不是仅指松桃县的刺绣,是以松桃县为中心的武陵山区苗家刺绣的总称,该刺绣主要用于帽饰、服饰、鞋饰等,其最大特点是:色彩艳丽、造型严谨。松桃县太平营乡老寨村的田应芝老人是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代传承人,被大家爱称为“针尖上的舞者”。代表作品是《百苗图》,该作品由16位绣娘耗时一年完成。

3.石阡毛龙,龙体长度在15至25米,龙体内用彩色灯球装饰,这样龙体充实华美,特别是夜间舞龙,龙体内透出的色彩斑斓的灯光随着龙体一起在运动,仿佛蛟龙腾空,令人眼花缭乱,赞叹不已。2006年石阡毛龙被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4.印江砂陶,2014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砂陶制作技艺在全省324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成功入选,浪溪镇坪阳村荥家湾的砂陶最为典型,那是因为这里有制作砂陶最为重要的白鳝泥、高岭粘土等重要原料。砂陶的烧制过程非常复杂,窑器根据用途分为三类:祭祀、玩赏和生活器皿。祭祀类有香炉、化纸钱炉等;玩赏类有猪、兔子等动物形摆件;生活类有酒坛、茶罐、水缸等。

5.印江油纸伞,它是印江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伞面成圆形,寓意生活圆满;伞架是用竹子做的,寓意步步高升;又因“油纸”与“有子”谐音,代表多子多福的美好祝愿。张朝全是印江油纸伞的传承人,对号称“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消算”的复杂制作流程轻车熟路。油纸伞结构合理、古朴美观,给印江人们的生活锦上添花。

6.思南斗笠,产于思南县龙底湖畔的塘头镇,所以也叫塘头斗笠。该镇沙都村田姓的土家族人们最擅长此工艺。除了制作工艺复杂外,在使用前也要注意,在斗笠上涂抹桐油,并在其顶端抹上用桐油、石灰做的浆糊,放在太阳下暴晒之后既防雨又耐用。明朝时期,该编织物是朝廷的贡品。

7.德江傩戏面具,伴随着傩堂戏人物的产生而产生的傩戏面具直接影响傩堂戏人物的性格刻画。按照傩堂戏人物角色来算应该是56个面具,但是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同一个面具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这56个面具演化成160多种面具造型。不仅如此,清代和民国时期保留下来的面具很多,据统计,全县一百多家傩堂戏班子中有三千多面具。

黔东地区民族民间美术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之外,还有很多,像剪纸、编织、土家织锦等等,这些精美的工艺品都是出自普通的劳动者之手,他们或许都没上过学,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却可以创作出那样的精美的、经得起任何审美法则审判的艺术作品,为何这些艺术作品如此震撼人心?那是它们植根于民族之沃土中,吸取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民族精华。

二、黔东民族民间美术资源面临的现状与问题

黔东地区少数民族多且集中,地域偏远、交通不便这恰恰使得当地的民间美术较少遭受破坏,使得民族工艺品保持淳朴的原始风格。这是有利的一面,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黔东民族民間美术发展的弊端也日益暴露。

(一)传承关系上,后继人少

很多民间艺人都已经五六十岁了,但学徒很少。青少年中对此有兴趣并愿意花费时间专门学习传统技艺的人数不多,后继乏人是民族民间美术传承的最大危机。以银饰为例,早年做银饰的人很多,在松桃的盘信镇、世昌乡等地方随处都有,但现在会的人已经很少了,会制作整套传统银饰的工匠更是凤毛麟角。

(二)对民间美术的偏见

有些人听到民间美术就会觉得太土气了,非高端艺术,其实这只是没有真正了解民间艺术的肤浅表现,民间美术作品有它质朴而强烈的艺术表现力。蕴涵民族性的艺术作品才会更具感染力。这种不屑的态度、这种审美的偏见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民族民间美术的生存与发展。

(三)黔东地区民族民间美术教育滞后

在中小学的美术课本中,与民族民间美术相关的内容较少,而涉及到黔东地区民族民间美术的则少之又少,人们对这一学科的认识不足又使得当地的民间美术理论缺乏。同时某些边远山村中小学的美术课只是形式,迫于升学等压力,美术课早改为其他科目。

三、黔东民族民间美术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策略

有的放矢才能解决出现的问题,并且需要相关的国家政策作为保障。

(一)黔东地区传统工艺后继人少,很大一部分因素与经济有关。一部分人确实对当地传统工艺不感兴趣,绝大多数传统工艺工序繁琐、耗时费力,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好这项工艺,另外一部分人对民族民间工艺感兴趣,但迫于生计且暂时看不到传统工艺的经济效益而改行做其他工作。黔东地区传统文化很丰富,但物质方面相对贫乏,也正因为物质方面的贫乏才无形中保护了当地的传统工艺免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急迫摆脱贫困追求幸福生活就难以兼顾到当地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传统工艺的潜在价值。近年来国家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政府也大力扶持,让当地的传统工艺与旅游业联系起来,只有当人们不需要在外务工依靠传统工艺也可以增加收益时,才有精力致力于民族民间美术的开发与建设。

(二)对民间美术的偏见是个教育导向问题。在美术展览中,国油板雕设计等艺术种类占得比值很大,就会让人误以为国家不重视民族民间美术,这就需要教育的引导,而在所有教育中,学校教育首当其冲。当然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也不能忽视。外国的一些大师对中国的绘画、工艺品也是非常的喜爱,虽然艺术的形式与他们认识的不同,但美的感受是一致的,可为何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却感受不到它的美呢?修养、认识没到。把当地民族民间美术引进美术教学中,是最直接的一种有效方式,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中小学甚至地方大学的美术教材中加大当地民族民间美术的成分,特别是小学生,若在课本中见到身边的工艺品会增加孩子们的民族自信。民间美术课程首先是欣赏,是认识,其次是实践,需要参观考察、动手制作,所以需要一定的原材料、工具和场地等。高校美术课程除了开设国油板雕设计等所有美术院校都必开的课程外,可增开当地传统工艺课程,如刺绣、砂陶等。毕竟大学生有高校的文化素养,他们可以在尊重传统工艺的同时融入一些当代的元素,满足不同人的审美需求,也可以用笔记、音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传统工艺工序的全部流程。

2.努力培养民间美术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大部分教师是从美院或师范大學毕业的美术生,由于在学校期间学习的不是民间美术专业,没有接受过黔东民族文化的熏陶,没有当地工艺品制作的培训经历,他们很难一上来就教学,这时可聘请当地民间艺人来校上课或给在校教师做培训。如铜仁幼专常年聘请思南中华喜文化创始人张著权先生培训青年教师剪纸,聘请杨丽老师培训刺绣课程。不定期的邀请当地某领域一流的民间艺人来校给广大师生做讲座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四、结语

做好黔东地区民族民间美术课程开发与建设是一项双赢的事情:一方面黔东地区民族民间美术的开发和建设使其免遭断裂与绝迹的命运,传统工艺继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其他地区的人因黔东地区的民间美术保护而有机会欣赏到该地区的精品工艺。总之,黔东地区民族民间美术资源是中国历史遗留下来的瑰宝,需要当代人的开发和建设,需要后来者传承和发展,只有这样黔东地区的民族民间美术瑰宝才能世界艺术中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王光.大山的神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2] 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3] 杨晓辉.贵州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J].贵阳: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

[4]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 [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工艺的活态化传承
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分析
浅析近代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冲突与融合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大理白族扎染的传统工艺与图案设计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刍议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工艺的发展性继承
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一点
传承·融合·再创造——传统工艺青年论坛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