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创造力培养:一项并不简单的系统工程

2019-07-25 08:52施建农
父母必读 2019年6期
关键词:智力创造力创造性

施建农

儿童创造力的养成,其根基究竟是什么?是天赋重要,还是后天的培养更为重要?只有先知道这个答案,我们才能帮助孩子不断发现,不断创造,变得越来越有创造力。

想了解创造力的本质,我们首先要了解原始智力的养成要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早期教育的核心不是强化学科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孩子发展作为人的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第一,人具有生物性,是一个生命体;第二,人是社会性动物,是要适应社会的,所以一定不能让他脱离社会;第三,人是智慧的生物,智力不仅包括数理逻辑方面,也包括情绪、情感等社会性方面的能力,还包括我们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对自己的认知。而创造力的养成,是以上各项能力综合的结果,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创造力或创新能力及其培养已成为父母普遍关心的话题,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作为缔造未来社会主力军的孩子们,他们的创造力的培养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那么,究竟什么是创造力呢?创造力的产生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我们应该如何系统全面地理解创造力呢?

创造力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

也许,你会感到吃惊,创造力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也不能把创造力简单地理解为“有创意、有想法”。从人类进化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人类的创造力简单地概括为“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实际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从原始到现代的逐渐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与人类自身的创造力分不开的。从远古的茹毛饮血到现代的煎烤蒸焖;从原始的树穴洞居到当今的摩天大楼;从刀耕火种到机械化作业;从牛车到航天飞船……这一切不仅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也是人类适应和改造环境的体现。所以,创造力并不神秘,创造力就是“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创造力实际上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一个系统

不同的人对创造力的“新”和“价值”的理解不同

心理学家罗伯特·J.斯滕伯格在1999年的创造力手册Handbook of Creativity中回顾了过去50年里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类创造力进行的研究,人们用心理测量法、心理学实验法、人物传记法、生物学研究法、计算机模拟和人工智能法、社会心理和文化情境法等各种方法对人类的创造力进行了多方面、系统的研究,虽然不同的方法得到了不完全一致的结果,也得出了不完全相同的结论,但综合各方面的研究,

不同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创造力具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独特性或新颖性,实用性或价值。也有人把新颖性称为“前人所无”,而实用性称为“后人所需”(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今人所需”)。通俗地讲就是,能被称为创新的东西,一定是以前没有过的,同时也一定是有价值或意义的。

但是,如果把创造力的核心理解成新颖的和有价值的,那么,不同的人对“新”和“价值”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换句话说,对于某些人(甚至某个人)来说是新的东西,对于其他人可能就不是新的。同样的道理,“有意义”或“价值”也具有相对性。另外,对于不同年龄的人也不尽相同。比如,对于孩子来说“新”的东西,可能对成人来说就根本不新!换句话说,创造力中的“新”和“价值”具有不同的层次或水平。

创造力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逐层递进的阶段

据此,美国心理学家考夫曼提出了创造力的4C理论。他把创造力从低到高分成“微创造力(Mini-C)”、“小创造力(Little-C)”、“专业创造力(Pro-C)”和“大创造力(Big-C)”(见图1)。

图1中,考夫曼教授直观地描述了Mini-C、Little-C、Pro-C和Big-C之间的关系。

所有的大创造力都是从微创造力开始的,就像所有的大树都是从小树长大的一样,而由于各种原因,不是所有的微创造力都能成为大创造力,就像不是所有小树都能长成大树。

当然,要从微创造力到大创造力比一棵树从幼年成长到大树要难很多,因为环境等各种因素会影响一个人创造性的发挥。即使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小时候早早地展露出微创造力的苗头,但如果遇到不适宜的环境,也会“怀才不遇”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创造力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是人和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的一个复杂系统(见图2)。

在这个系统中,一个人从父母那里获得了遗传天赋,并带着一定的智力潜能来到世上,他利用与生俱来的天赋获得关于世界(环境)的知识和经验,并用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适应和改造环境,或者说去进行创造,就是表现出创造性的行为。

创造性行为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活动”和“创造性习惯”。创造性行为的结果就是产生创造性产品。创造性产品进入社会后,会受到社会的评价和检验,来自社会(或周围环境)的反馈会促进或阻碍个体对创造性活动的投入。我们在这里把一个人投入到创造性活动的智力称为“智力导入量”,它受个人态度或倾向的影响。而态度或倾向又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环境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影响。

在这个系统模型中,最关键的是“智力导入量”的控制机制(见图2中红色箭头所指的红圈)。众所周知,在现实中每个人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些事情是被社会高度评价的,例如科研人员做实验、发论文,作家写作出书等,而有些事情是不被社会所评价的,例如科研人员或作家在家做饭照看孩子等。在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时,人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智力和时间分配在做不同的事情上(见图3)。

這个创造力系统模型及智力导入量的开关机制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智商很高的人却没有取得相应水平的创造性成就。另外,对于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中绝大多数是男性,以及男性成功者人数远多于女性成功者的现实,也有研究者认为,这并不是因为女性的创造力水平低,而是因为女性在照顾孩子和家庭上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远多于男性。

支持创造力发展的三大系统:动力系统、支持系统和资源系统

从创造力系统模型和创造性活动中的智力机制来看,创造力的发展需要至少三个系统的协同作用,即“动力系统”、“支持系统”和“资源系统”(见图4)协同作用。

“动力系统”是指维持一个人参与创造性活动的动力来源,包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以及由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兴趣、动机、学习和活动的态度和习惯等;“支持系统”是指一个人所在的环境具有的教育或养育理念、形式、管理模式、激励机制和发展机会等;而“资源系统”是指个体能利用的资源,包括知识、技能、工具和仪器设备等条件。

考虑到人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而适应和改造环境是我们人类的本能,因此,人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或创造潜能,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适应和改造环境。所以,与其说某个人的创造力低下,倒不如说他的创造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最后,我想用“创造力也许不能被培养,但一定可以被扼杀!”这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因此,亲爱的父母们,如果我们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能抓住创造力养成的根基,让孩子成为主动的环境适应者和终身学习者,那么,创造未来世界的能力肯定会在他小小的身体里生根发芽。

猜你喜欢
智力创造力创造性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欢乐智力谷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