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进新房子 过上好日子

2019-07-26 02:03罗亮亮李唯睿文桂芳邓刚徐其飞贾智
当代贵州 2019年18期
关键词:韭黄易地社区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罗亮亮 李唯睿 文桂芳 图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邓刚 徐其飞 贾智

持续推进搬迁群众后续发展,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拓宽就业门路和增收渠道,贵州不但让搬迁群众搬进了新房子,而且过上了好日子。

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始于2001年,今年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抓好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建设,着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个体系”是解决“搬后怎么办”,做好“稳得住、能脱贫”后半篇文章的系统思路。持续推进搬迁群众后续发展,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拓宽就业门路和增收渠道,贵州不但让搬迁户搬进了新房子,而且过上了好日子。

生活有保障“住得放心”

“搬迁后的生活环境真是大不同,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全家过上了好日子!”在惠水县经济开发区明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户吴庆华高兴地说。

基本公共服务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是稳住搬迁群众未来生活最基础的保障。图为秩序井然的铜仁市大龙开发区德龙新区安置点社区服务中心。

明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位于惠水县濛江街道新民社区,交通便利,区位条件好,是惠水经济开发区的核心区域。搬迁对象涉及10个镇(街道)132个村,共安置1410户593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87户4487人,占75.6%。

基本公共服务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是稳住搬迁群众未来生活最基础的保障。为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惠水县着力构建“五个体系”,建立和完善好公共服务体系,让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搬迁群众“住得放心”。

“我家离学校很近,这里有很多老师教我知识,学校的环境也非常好。”家住明田安置点的六年级学生梁雨丽搬到新家后,每天上学途中的时间较以前缩短了一个多小时。

不仅是学校,新民社区还建设有其他配套设施,如社区警务室、社区医院、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金融服务网点、公交站台、便民超市、新市民餐馆等。

“只有处理好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脱贫转变,继续落实好就学、就医、就业等保障政策,引导群众真正融入新市民的生活,才能实现搬迁群众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说。

有一技之长“充满信心”

“你也来参加培训呀?”“在家带孩子不能出去打工,学些技能发展产业。”普定县穿洞街道办玉秀社区易地搬迁点培训中心,前来参加技能培训的群众开心地互相打招呼。

通过参加培训,听取授课老师系统的讲解以及实践操作后,来自玉秀社区玉兔山安置点的搬迁户伍维学掌握了韭黄的生长习性和种植技巧。“现在普定县韭黄品牌已经打响,韭黄种得活、卖得脱、划得着。”伍维学表示,上了这个培训班,掌握了技术,对脱贫致富信心满满。

搬迁到哪里,培训和就业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在普定县新中田坝韭黄基地,田地间随处可见农户忙碌的身影,或施肥、或除草,一派忙碌的农耕景象。

新中田坝韭黄基地是普定县穿洞街道玉秀社区玉兔山安置点配套发展的产业基地。当地立足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同步配套打造了种植面积达2300余亩的韭黄基地,为搬迁入住群众就近就业、创业等打好基础,确保真正“稳得住”,实现“安身”又“安心”。

能脱贫,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关键。“持续深化强化培训,以市场就业容量大、市场前景好、推荐就业率高的行业为重点,开展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管理培训,让有劳动力的搬迁群众有一技之长。”普定县生态移民局副局长周腾表示,下一步将在全县的安置点内引进企业,在安置点外发展商业,全面提供就业创业平台及环境。

在有乡愁的社区“过得舒心”

“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恩党中央,共建美好新生活!”走进凯里市上马石移民社区,几行大字映入眼帘,展现着社区搬迁群众的感恩之情。

“台江楼”“万潮楼”“三棵树楼”……用迁出地地名命名的安置楼房,采取“一乡一区、一村一楼、一组一梯”的安置模式,左邻右舍依然熟悉,上马石安置点为搬迁群众增添了亲近感、归属感。

将各民族搬迁户旧居地留下的石磨、犁耙、老照片等进行集中展列,社区乡愁馆为搬迁群众留住了乡愁。

…………

“在这里生活太舒心了!”抱着孙子在广场上散步的李淑芬大娘笑着和记者拉起家常,“每天带着孙子来广场上玩,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既可以跟原来我们村里的寨邻聊聊天,还可以经常参加一些文艺活动,感觉比在老家生活更有意思!”

和谐的文化氛围是寄托、更是乡愁。为了增强搬迁群众的社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凯里市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市民讲习所、道德讲堂、移民夜校等学习载体,始终把传统文化、党建文化、新时代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等内涵“融”入安置点,“刻”在安置房上,“绣”在搬迁贫困群众心上,着力打造有文化、有故事的安置点。

凯里市还积极将民族文化融入易地扶贫搬迁各个安置点,保留民族文化特色,传承民族特色手艺,发展民族刺绣、蜡染、银饰、芦笙、鸟笼等传统手工艺产业,使“新市民”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又能得到不错的收入,过上更好的生活。

网格化社区“生活安心”

“有社区党组织就是好,什么事情只要向组织反映,很快就能得到解决,我们很满意。”从四川到福泉成家立业的一位彝族搬迁群众对记者说。福泉市牛场镇五新社区安置点,楼房鳞次栉比,街道干净整洁。

五新社区安置对象主要涉及3个乡镇21个村185个组,共安置1252户506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60户4569人,占比90.15%。由于安置人数多,群众生活习惯不同,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社区治理难度,如何做好社区治理工作成了福泉市面临的重大课题。

安顺市西秀区彩虹社区安置点,搬迁入住的群众在社区就业扶贫车间里生产喇叭零部件,家门口就业,让入住群众幸福感倍增。

良好的社区治理,可以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有利于建设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社区的搬迁群众里面有很多党员,这为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五新社区党委书记陈镇洪说。

福泉市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以党建引领创新制定了党员联系群众、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和网格化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社区治理水平显著提高,使搬迁群众“生活安心”。

如今,五新社区将社区划分为27个网格,对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按照“镇领导包社区、社区干部包片、居民小组长包小组、楼长包楼、党员包户”的原则,明确各级网格员工作职责,压实社区治理责任。

截至目前,五新社区党员干部累计走访群众9600余人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500多个。共制定社区居民公约1个、楼栋管理规定27个,选举居民公约执行委员会1个、楼栋自治理事会27个。

“四个三”让居民对未来“坚定决心”

“我结合自家情况解释大龙开发区的好,住房好、市场大,赚钱机会多、孩子上学有保障,寻医问药也方便。有好几户老乡听了我的劝,搬过来后,如今新生活越过越好。”65岁的向飞是铜仁市首批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户,2017年1月从德江县长丰乡迁入大龙经济开发区大德新区。

向飞的两个儿子就近就业,老两口接送孙女读书,还在社区开了一个蔬菜店,生意不错,收入可观。

因为“党的政策宣讲课”,向飞很了解搬迁相关政策,因而满怀感激之情,这种心态驱使他自力更生、拼搏进取,也促使他主动协助老家工作人员开展搬迁动员工作。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在哪里,党的组织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大德新区安置点积极探索并实施“四个三”党建模式:突出三建,即组织体系建设、服务阵地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建好三家,即强化配套幸福安家、便捷服务温暖小家、多元治理和谐大家;落实三业,即多措并举增就业、搭建平台帮创业、拓宽渠道助择业;上好三课,即党的政策宣讲课、精神文明提升课、就业创业引导课。

“四个三”党建引领是“五个体系”建设的有益补充,通过“四个三”党建模式,大德新区安置点切实做好后续服务,促进搬迁群众从村民向市民转变,对未来坚定决心。

“在这当中,讲好脱贫攻坚‘三堂课’,有‘润物细无声’的效用。”大龙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陶毅说,党的政策宣讲课,引导新居民了解党的好政策,做政策上的明白人,感党恩、记党情、珍惜好时代,更好更快适应新环境新生活。

精神文明提升课,鼓励新居民改变落后思想观念、具备新时代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就业创业指导课,带领新居民适应新的创收方式,养成勤劳创造生活的良好意识,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猜你喜欢
韭黄易地社区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韭黄春卷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不会蛀牙的“糖”
韭黄高产栽培的研究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