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造物设计中因性制宜的选材原则

2019-07-29 17:34李宏文董书旭
艺海 2019年6期
关键词:科学性

李宏文 董书旭

〔摘 要〕崇尚科学、追求实用是中国传统造物设计的本质特征,而因性制宜的选材原则,正是从造物设计活动的源头环节——选材,为这一特征定下了基调。《考工记》中关于“材有美”的论述是对这一选材原则的高度概括,“美”,是适宜、得当之美,只有适合设计物使用的“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材”。因性制宜的选材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某一类器物会逐渐形成其约定俗成的一种或数种制作原材料;二是同一件器物的不同部件根据其功用而选取具有相应性质的原材料。这一科学合理的选材原则从源头上造就了中国传统造物设计的伟大成就,应当被现代设计所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传统造物设计;选材原则;因性制宜;科学性

一、因性制宜的选材原则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①。先秦时代的设计者们就已经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天时、地气、材美和工巧以及四者的结合是进行设计生产的必备条件。其中的“材有美”,是指适宜、得当的材料,假若没有选用适宜的材料,水平再高超的设计者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中国传统造物设计史中,不论是追求身份象征的官器,还是崇尚经济实用的民器,不论是扁担、筷子这类简洁至极的工具,还是水车、建筑之类结构庞杂的器物,设计原材料的选用一直都是设计者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中国传统造物设计中,设计原材料的选用始终秉持“因性制宜”的原则。因性制宜原则,即依据各类原材料的个体差异性,进行相应的符合其材料性质的造物设计。因性制宜的选材原则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某一类器物会逐渐形成其约定俗成的一种或数种制作原材料;二是同一件器物的不同部件根据其功用而选取具有相应性质的原材料。

材料是造物设计借助的中介媒体,设计艺术的最终形态都要通过材质来表达②。传统造物设计中因性制宜的选材原则,使得设计活动从选材这个源头环节起就更加科学合理,彰显了“中国式设计”的科学性。针对这一原则的研究对现代设计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因性制宜原则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扁担的选材用材

因性制宜原则的第一种表现形式:某一类器物会逐渐形成其约定俗成的一种或数种制作原材料,这里以扁担为例进行论述。

扁担,扁圆长条形,是挑抬物品的竹木用具。扁担是古老的运输工具,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出土的宋代石雕上就可见扁担的造型。而且可以相信,扁担的出现应该远远早于宋代,只是因为其多为竹、木材质,时间久远,实物难以留存。扁担作为一种“极简设计”,数千年来一直被广泛使用,流传至今。

扁担的形制十分简单,可称得上是“终极设计”,但即便是这样“简单”的设计器物,根据其所挑物品的不同,也是有类别之分的。元代《王祯农书》就有“剡扁木为之者谓之‘软担,斫圆木为之则谓之‘楤担”的说法。实际上,传统的扁担大致有挑柴扁担、挑水扁担、挑货扁担与礼仪扁担四大类别之多③。不过,扁担虽然用途杂、种类多、流传广、传承久,其制作原材料却比较单一,可分为竹制扁担与木质扁担两大类别。

古代设计者对于原材料的选用可谓是金木水火土无所不用其极,而扁担的用材定格在竹、木两种材质之上的缘由,便是因性制宜的选材原则。综合来分析竹、木两种材料与其他材质的差异性:与石材相比,竹木材料质量轻、韧性好、不会磨伤皮肤,不易折断;与金属材质相比,竹木材料丰富易得、质量轻、价格低廉、载重大而不会弯折;与陶瓷材质相比,竹木材料制作简易、价格低廉、结实耐用。竹木材料与其他材质相比唯一的缺点是吸水受潮后容易腐烂、膨胀变形,所以人们常常在扁担周身涂一层桐油,增强扁担的耐酸、防腐性能,扁担的使用寿命就大大延长了。

在长期的造物设计实践中,竹材、木材逐渐成为扁担约定俗成的的两种制作原材料,这是充分发挥竹、木原材料特性、贴合扁担实际使用情况的最优选择,体现了造物设计活动中选材环节的科学性。

(二)木制车轮的选材用材

因性制宜原则的第二种表现形式:同一件器物的不同部件根据其功用而选取具有相应性质的原材料,下面以木制车轮为例。

古人利用原木滚动时产生摩擦力较小的原理,在木板下方安装圆木来搬运重物,并受此启发,进一步将圆木改进为木制车轮④。日常生活中,木轮的形制得到不断改进,从整块的圆木车轮改进为用几块实心木板拼接而成的实心木车轮,最后发展为较成熟的有辐木制车轮。木制车轮作为古代车体的核心部件,无论是整体的形态还是各构件的形制、功用以及互相銜接的设计都是较为科学的。根据各部分构件在整体所处的作用、受力大小等因素,木制车轮的不同部件选用了不同的原材料。

《考工记·轮人为轮》中对于制轮的选材记载到:“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三材既具,巧者和之”。汉代学者郑玄给“三材”做了注释,指的是做轮毂、轮辐、轮辋的三种不同的木料。由此可见,先秦时代人们对于木制车轮不同构件所用的材料选择上就已具有严格区分了。

木制车轮主要由轮毂、轮辐、轮辋三个部分组成。轮毂是车轮的中心部位,与车轴相连,受力较多,所以轮毂的选材要求较高,一般选用榆木、橡木等硬质木材。制毂的材料须致密结实,这样在负重时轮毂不会产生变形。制作完成后还需在毂孔周围加上铁皮,轮毂四周则用铁圈将其箍住,以防开裂,延长使用寿命。轮辐是木制车轮的关键部位,连接轮毂和轮辋,起到桥梁作用,其选材一般用橡木等较硬的优质木料制作。轮辋是车轮的边缘部件,直接与地面接触,所选材料必须为优质的硬质木料,一般选择富于韧性的小灌木。为了固定轮辐和轮辋的连接,在轮辋上添加了数个铆钉,以增强轮辋的牢固性。轮辋边缘有多段铁皮包裹,减少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磨损。

在木制车轮中,轮毂、轮辐、轮辋依据不同部件的功能要求而选用了不同的原材料,其中与地面接触的轮辋边缘部位为了结实耐用更是附加使用了铁质材料,这是造物设计的科学性在选材环节中的生动表现。

三、因性制宜原则的科学性及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因性相适的选材原则,凸显了中国传统造物设计的科学性。这一原则具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某一类器物会逐渐形成其约定俗成的一种或数种制作原材料。古人对原材料性质的充分认识,为中国传统造物设计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传统造物设计寓于生产、生活之中的优势也在这里显现出来。二是同一件器物的不同部件根据其功用而选取具有相应性质的原材料。即使是同一类材质也要分出个“上下高低”。白居易《养拙》诗有言:“铁柔不为剑,木曲不为辕。”《考工记·攻金之工》亦有“金有六齐”的记载。关键器物关键选材,特殊部件特殊用材,中国传统造物设计的严谨性、实用性、科学性可见一斑。

重视选材,即是从设计活动的源头环节把关,数千年来,中国传统造物设计一直遵循着因性制宜的选材原则。官器的设计与制作,自三代时期奴隶主阶级设置“百工”制度以来,设计的分工逐渐细致,已经出现了专门负责选材、备材的官员⑤;而以实用为设计准则的民器对选材的重视更无须赘言。中国传统造物设计能取得斐然的成就与科学的选材、用材原则密不可分。

传统造物设计因性制宜的选材原则,从设计活动的源头环节为“中国式设计”定下了崇尚科学、追求实用的基调。在现代设计快速发展的今天,设计者们应该时常回头看看,从优秀的传统造物设计理念中汲取营养,少一些哗众取宠的“四不象”设计,多一些科学、实用的“中国式设计”。(责任编辑:张贵志)

注 释:

①张道一.考工记注译[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10-11.

②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6-7.

③王琥.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卷三[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241-243.

④王琥.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卷四[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219-220.

⑤高丰.中国设计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79-81.

猜你喜欢
科学性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增强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 全面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从共识性真理看民法教义学的科学性——兼评我国《民法典》的科学性结构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论《中华通韵》15韵部的科学性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青少年运动训练的科学性
加强行政执法的科学性——以《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01条解释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