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剧目为引导的表演专业“通才教育”模式的探索

2019-08-06 13:16张晗
艺术评鉴 2019年13期
关键词:剧目

张晗

摘要:本科教育的定位为高等教育的基础教育,旨在为社会提供知识宽厚、实践能力强、适应多种环境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实现本科教育的任务,本文以大连艺术学院为例,以剧目为引导,采用多学科融合式教学,探索出培养表演专业全面发展人才的“通才教育”模式。

关键词:剧目   “通才教育”   表演专业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3-0142-02

无论是我国的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一直侧重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也强调“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人才,即“通才”。

“通才”的培养,是全球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从20世纪50、60年代起,许多发达国家就特别重视通才教育,在本科教育阶段不同程度地采纳了通才教育模式,我国的通才教育理念也基本在这一时期产生,教育家梅贻琦、竺可桢就曾提出过通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教育界对通才教育一直未达成共识,所以这一教育理念并没有很好的被推广。

但随着我国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化,通才教育因其倡导培养“通才”,符合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又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通才教育的发展

通才教育的概念来源于自由教育,自由教育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他认为自由教育是适合自由人(奴隶主阶级)的教育,人的教育以发展人的理性为目标。时代变迁的背景下,自由教育的概念也有所变化。19世纪末期的英国科学家托马斯·赫胥黎将自由教育概括为涉及到所有领域中必须认识的事物,锻炼人的全部官能,适宜于全体自由公民的教育。20世纪后,美国在自由教育的基础上发展了通才教育的思想,主张培养“通用式”人才。通才教育传入我国后,梅贻琦先生将我国的教育实践经验与传入的通才教育思想结合,形成“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教育思想。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的转型,我国近代通才教育的定位侧重的是“厚基础,宽专业”,培养具有适应社会不同需要的多种能力,知识广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通才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稳居世界首位,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但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升级、社会文化建设的推进,使得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社会要求。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中要求部分转型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上来。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梅贻琦先生曾提出“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专家次之”,可以说是很精准的指出了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具体方向。通才教育是培养具有广博的知识,实践能力强,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

(二)提高高校竞争力的需求

毕业生就业率是高校竞争力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201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820万人,比去年增加25万人,就业形势严峻。辽宁省现开设表演专业的高校共13所,在校生人数近3000人,潜在的就业问题也比较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困扰高校及政府的社会性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通才教育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另外,通才教育重视学生多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和能力培养,间接的拓展了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社会效益同样作为一项评价指标用来衡量高校的竞争力,新时期高校的职能之一是服务地方经社会发展,通才教育的理念是重视“厚基础,宽专业”,培养出的能适应多种环境、具有创新精神、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的人才,符合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三)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传统表演专业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和能力,人才培养类型单一。但实际上,一部精彩剧目的呈现,除了有高超的舞台表演技巧,还需要有化妆、服装、灯光、布景、道具、音效以及摄影、摄像、剧本创作、后期剪辑等多个环节的默契配合。一个只会“演”,而无法与其他环节建立起密切联系的演员,必然不是一个好演员,他的表演也注定是空洞的、僵硬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才能在表演中游刃有余或者在实践中认清自己的方向。因此,从专业教育的特点出发,表演专业的教育最适合通才教育的模式,人才培养的重点应在于培养集“创作、表演、策划、制作”于一身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表演專业“通才教育”模式

2018年1月末,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提出了统一的要求。为实现培养具备戏剧(影视)表演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从事表演、策划、组织、创编、专业教学等工作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的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连艺术学院表演专业以剧目为引导,深化课程改革,采用多学科融合式教学,形成了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通才教育模式。

(一)优化课程设置,建立通才教育课程体系

要实施通才教育,必须优化现有专业课程设置,建立通才教育课程体系。表演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需整合、更新现有专业课程,融合多学科专业内容,整合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为中外戏剧史,在表演专业的影视配音课程中增加录音艺术专业的影视录音内容等;增设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剧本创作与改编课程,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舞台与灯光设计课程、舞台扩声与音响设计课程、舞台模型与道具设计制作课程,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摄录像基础与技巧课程、剪辑创作课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影视创作等。表演专业的多学科融合式教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方面发展,是通才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复合型教师团队

通才教育需要配套通才师资,在教学过程中引进企业、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兼课教师,聘请社会精英参与实践教学。例如大连艺术学院表演专业学生在第四届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交流会上展示了经典剧目《德龄与慈禧》,除了由参演多部商演话剧、具有丰富舞台表演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剧目的导演指导学生排练外,剧目制作中聘请了舞台工程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舞台设计安装的过程中以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身份,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为学生就业创业奠定基础。《德龄与慈禧》的演出获得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师的好评,是大连艺术学院剧目教学的成功案例之一。

实现通才教育,学校必须打造“双师型”专任教师队伍,教师既要有教学经验,又要有行业从业经历。新时期,“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教师要利用假期到企业、剧团挂职锻炼,在承担表演任务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演出的台前幕后工作,增加实践经验,扩展知识覆盖面,为通才教育的贯彻实施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三)強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表演专业的通才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剧目教学是学生提高表演、创造等实践能力的最直接的教学方法,是表演专业实现课堂教学与舞台演出实践衔接的桥梁。我校要求学生全过程参与毕业剧目、比赛剧目、社会展演剧目各种类型的演出,除舞台表演外,剧本分析、舞台设计、化妆、服装采购与修改、道具采购与加工、舞台布景的搭建与拆卸、灯光音效的设计与控制、摄影摄像等工作由学生亲自操作,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进行总体把握,提供指导和建议。

四、结语

以剧目为引导,学生通过剧目的排演了解、实践戏剧影视表演的各个环节,知识的学习范围从单个的专业扩展到整个专业群的核心专业。这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通才教育”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促进个性发展;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有效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汪禄应.胡适哲学思想对工科大学人文通识教育的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13,(02):73.

[2]高棣.以就业为导向的“通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适应新形势的体育专业“一专多能”教学模式[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Z2):101-103.

[3]牛三平.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通才教育模式探索——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6):6-8.

猜你喜欢
剧目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优秀剧目进校园
浅谈非遗保护语境下的周口戏曲剧种
戏曲剧目中的戏歌
淘气包弟弟
继承传统 创演新剧《齐王田横》
黔东北傩堂戏与花灯戏剧目关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