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湾区建设视角下的岭南文化育人研究1
——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佛山为例

2019-08-07 07:13天,柳
惠州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岭南文化理学湾区

於 天,柳 清

(1.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工作处,广东 广州 510300)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文化自信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过程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同时还提及并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在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系统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发展的主要内容及重点任务,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粤港澳湾区的岭南文化作为我国代表性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汲取中原传统文化之精髓,广纳四海文化之新风,以其独有的多元包容、务实开放、求实创新等特点,对粤港澳地区乃至全国的人文、经济、社会发展都起着积极的示范及推动作用,是中华灿烂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通过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实践育人,使粤港澳广大青少年汲取文化精髓的丰富养分,有利于品德素养的形成与理想信念的提升。广东佛山作为岭南文化及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兴盛地和传承地,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在“共建人文湾区”,塑造粤港澳青年新岭南人文精神方面发挥着“领头雁”的关键性角色。

一、现阶段粤港澳青年思想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湾区青年成长环境由于地理及历史原因,较易受外来思想文化影响

粤港澳地区地处华南沿海,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对外交流和开放的窗口。清末时期,广东作为全国唯一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西方文明首先从这里滔滔进入。近代以来,广东作为最早接受先进工业文明洗礼的前沿阵地,产生了许多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和新的意识形态,进而辐射扩散至全国[1]。新形势下,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外部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内部经济发展进入新情势、人文思想交流交锋迎来新挑战,身处粤港澳湾区的广大青年更易受到各种文化思潮、西方理念和价值的影响,自我意识较为突出,思想多元。同时,受外来腐朽落后文化思想及生活方式的影响侵蚀,“功利主义”“怀疑主义”和“自由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影响,青年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理想信念缺失、凝聚力不强、认同感缺乏、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欠缺、社会责任感淡漠、享乐利己主义突出、奋斗精神弱化等现象和问题。

(二)对直接影响湾区青年的岭南文化进行保护与弘扬不够高度重视

唐代《通典》中将岭南文化概括定义为:“五岭之南,人杂夷獠,不知教义,以富为雄。”[2]尽管近百年来,西学东渐中岭南的地理优势之下,岭南文化以海纳百川,开拓诸多中国文化先行之处,但直到今天“广东是文化沙漠”“岭南地区缺少文化”的说法在不少内地居民及粤港澳青少年口中时常提及。霍廷菊、孙雪莹曾在2017年对90后大学生对岭南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做过实证研究调查,数据显示这批90后大学生对自己脚下红土地所滋养的岭南文化并没有太多地认同感,有79.82%的同学了解很少,有20.18%认知度是模模糊糊;对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广东大戏”粤剧,有27.89%的同学从没看过;只有2.95%同学喜爱并经常看……因此,随着互联网+的运用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青年一代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这不仅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其关键,也对我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教育发展尤为重要。因此,新时代下如何更好地开展湾区青年学子的文化育人工作,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德育教育工作的重点。

二、运用岭南文化精粹创新育人的内核维度

文化培育德行,文化滋润心灵,文化引领思潮。岭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脉,地域文化色彩明显,历史悠久且内涵丰蕴[3]。它集“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及“潮汕文化”于一身,是中原文化、土著文化、西方文化及南洋文化长期融合发展的产物,具有开放兼容、务实进取等鲜明的时代特征。2000多年同根同源、血脉相通的岭南文化,具有粤港澳大湾区内两个特别行政区及9个珠三角城市情感认同与人文维系的突出优势。佛山作为岭南文化发源、发展以及传承的代表性城市,拥有13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从新石器时期的“西樵山文化”,5000多年前的河宕贝丘遗址,至宋代的祖庙、明代龙窑南风古灶,再到清代的东华里等历史文化的印记,以及延续至今仍生机勃勃的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活动,都保存着“岭南广府文化”的完整根脉。根据《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统计,全市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国家级14项、省级43项、市级79项;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11人、省级47人、市级132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6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6个、市级20个,市级非遗传习所4个;省级非遗研究基地1个[4]。坚定湾区青年文化自信,彰显岭南文化独特魅力,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让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粤港澳广大青年学子中“入脑”“入心”“入行”。

(一)弘扬佛山理学文化,塑造“人文湾区”青年务实包容之精神

佛山作为著名的理学高地,应深入挖掘佛山的理学文化资源,将其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重点挖掘与研究其中精神内核,并向湾区青年进行弘扬。佛山理学文化的精髓归结有三:一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二是兼容并包的务实精神,三是家国情怀的爱国主义精神。正因为佛山理学这种摆脱传统束缚、敢于打破思想禁锢、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包容宽广、和而不同的务实胸襟,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家国理想和情怀,使得佛山理学文化精神更加具备思想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也更应该成为佛山的重要文化名片与标志。因此,弘扬理学文化一是要调动各方资源来修复和保护现存的佛山理学人文资源;二是应以“理学名山”西樵山为中心,结合佛山理学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典型事迹和精神,打造佛山理学文化软实力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形成以理学渗透育人,理学促进育人的氛围。具体而言,要通过政府及高校牵头建立理学文化教育研究及岭南文化研究机构,致力积极推动以理学文化为代表的岭南历史与文化研究,通过建成具有影响力的岭南文化研究中心、大数据信息中心、学术文化交流中心、特色人才培养基地等进一步夯实理学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此外,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还要进一步提升湾区青年文化素养与社会文明程度,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大力弘扬廉洁修身、勤勉尽责的廉洁文化,形成崇廉尚洁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弘扬佛山武术爱国自强文化,塑造“人文湾区”青年坚毅果敢之气概

武术具有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特征,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报效国家、尊师重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华武术历来讲求“教武育人”,始终将“尚武崇德”贯彻在武术教习全过程中[5]。佛山作为中国南派武术发祥地,佛山功夫不仅在荧幕上名声远播,在现实中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已经成为一种不屈不挠的人文精神与文化,更是民族的骄傲和脊梁”。武术文化作为佛山文化根基的主要组成部分,早已享誉海内外。弘扬佛山武术爱国自强文化,可以通过重现佛山武术名人的经典形象,如以李小龙、黄飞鸿等家喻户晓的武术名人等打造以真功夫为主体的功夫主题乐园,激发粤港澳青年的武术爱国精神,将武术运动发扬光大,唤醒广大青年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增强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培养大学生坚韧的意志品格,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三)弘扬以佛山陶瓷为代表的工匠文化,塑造“人文湾区”青年创新进取之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操守和专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格的体现,是从业者职业精神、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的综合表现。工匠精神不仅包括敬业、求实、精益、专注和创新等多方面的内容,也包含尊师重教、崇尚劳动、精益求精、敬业专注、开拓创新的精神,这正是成就真正工匠所应具备的良好职业素养和成就自我自由全面发展的标准和条件。时至今日,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南风古灶依旧窑火不绝,生产不断,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且延续使用至今的龙窑。陶瓷行业古老而年轻。千百年来龙窑之火能薪火相传,始终不灭靠的就是佛山工匠精神的支撑[6]。走过千年,在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中,陶瓷工艺与制作融入佛山的文化内涵,也为产业发展提供创新的实践动力。佛山在开展“人文湾区”文化育人的过程中,既要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要大力弘扬开拓进取的企业家精神。在粤港澳广大青少年平时的学习及生活中运用各种形式强化工匠精神的塑造、培养与传承,弘扬工匠文化。与此同时,还要培养打造一支刻苦钻研具有工匠精神和品质的的“大师级”教师队伍,开展专业课程教学与校企合作式的工匠实践培训,内化工匠精神于具体实践活动。同时在“人文湾区”建设中,应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加强宣传,以线上专题纪录片轮播、电子精品画册集锦,线下陶瓷艺术馆、大师巡回展等形式为手段,大力提倡践行“工匠精神”——沉心静气,踏实从容。通过弘扬佛山陶瓷“工匠精神”,有助于引导粤港澳广大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断努力奋斗。

(四)弘扬佛山粤剧红船文化,塑造“人文湾区”青年奋斗拼搏之精神

红船精神是指敢为人先的革命首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具体而言,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粤剧艺术的表现形式既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地方特色。作为佛山本土文化,粤剧一直影响着佛山人的精神、情趣和审美。以粤剧为代表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开展“粤剧名伶讲座”“戏曲青年大师训练营”等活动,让湾区广大青年走近传统戏曲艺术文化,帮助湾区青年提升审美能力、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达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同时,还应让广大青年承担起守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树立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自信。粤曲红船艺术能打开一扇文化育人之窗,“以戏育人”“以曲塑人”,让老一辈戏曲艺术家学艺的艰苦奋斗精神影响湾区广大青年,促进湾区青年健康人格的成长和能力素养的提升,从而培养湾区青年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优秀品格,让粤剧文化“春风化作雨”,“润物细无声”的引领成就新一代接班人的育人成长。

三、发挥岭南文化创新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发挥湾区各级教育机构育人实施主体“引领”作用

湾区各中小学、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在思想引导、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及迅速性、人才培育、开展大规模育人实践活动等多方面具备先天优势,能够为人文湾区中开展岭南文化育人探索实践提供全方位支持,产生“场所效用”[7]。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通过自上而下的整体设计解决岭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零乱分散、范围受限等问题,从而有效促进岭南文化在青年群体认知中的植入及有效传承与发展。在通识教育及专业教育课程及相关活动中应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将岭南文化育人基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根据第一、二课堂及社会实践开展的不同特点,设置文化传承项目和传承方式,促进湾区青少年文化觉醒及文化传承意识自觉和行为自觉。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岭南理学文化、武术文化、陶艺文化及粤剧文化等项目内核为载体,融入通识教育及专业知识,例如在思政德育、文化历史、旅游人文类课程体系中融入理学文化教育内容,在爱国主义教育、体育文化、素质拓展、国防教育等课程体系中融入武术文化教育内容,在工科、理科课程教学体系中融入工匠文化教育内容,在音乐鉴赏、人文教育及第二课堂中融入粤剧文化教育内容等。如此以便于教学的同时,弘扬岭南精神、传承岭南文化,促进湾区青少年对于岭南文化传承意识的自觉,加快岭南文化精神传播。

(二)建立岭南文化育人“双导师”培养机制

“双导师”一是重视大中小学各级教育机构专任教师皊南文化素养培训。从现有的思政德育、历史文化、体育艺术课程师资队伍中择优选聘具有岭南文化兴趣弘扬与研究专长的老师,首先对其开展系统性的岭南文化育人专项培训,从“传道受业解惑”的“师者”角度加深其对岭南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以便更好的开展后续的教学与研究,促进岭南文化的弘扬与保护。二是聘任地方文化主管级研究保护单位的科研人员、岭南文化传承人做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和客座教授,邀请其进校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开展各色文化育人实践活动。通过“言传身教”及“传帮带”等方式,带领学生领悟及学习岭南文化的内核与思想精髓,激发更多的青少年学生热爱岭南文化,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

(三)实现教育机构与文化主管部门多方合作

湾区各大中小学应充分运用发挥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活动空间,让广大青少年走出校门,走进岭南文化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文化馆、武术馆、方志馆、艺术馆及各类岭南文化研究保护机构看一看、听一听、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充分感悟岭南文化内核,汲取岭南文化精髓。与此同时,积极鼓励老师、学校与岭南地方文化保护及传承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承担研究项目、开展传承任务。科研人员和青年学生承担岭南文化传承合作项目,开展岭南文化传承与传播,塑造岭南文化传承与传播品牌。由研究机构人员、学校教师带领学生团队一起完成文化精神传播、文化教育研究等项目。如承担岭南文化宣传与制作任务、岭南文旅产品设计与开发任务等,开展文化创新创业项目,在践行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同时,收获社会影响及经济效益。此外,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与岭南文化保护机构及传承人可通过校内开设岭南文化课、校外举办各类岭南文化科普、互动展示活动、共同开发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和编写教材等方式,打造校内外双结合的岭南文化传播体系。借此,在校园内部营造自上而下岭南文化学习与传承氛围,在校园外部塑造岭南文化传承与发展实践与创新性传承。

一个地区,四种典型文化(见图1),产学研三种方式结合共同打造湾区青年一代精神教育和文化传承事业。佛山不仅是岭南文化发源地,而且在湾区中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连接过去、承接未来,对岭南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甚至走向国际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以理学、武术、陶瓷和粤剧文化为主要代表,通过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多产业联合,以研究智库作为平台,共同探索岭南文化育人的方向与路径,为湾区青年文化教育注入新动力,全方位、多层面渗透到每一位青年人的思想信念和生活习惯中,提高湾区青年对岭南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增强文化凝聚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肩负起当代青年的使命,展现当代青年的风华正茂。

图1 依托岭南传统文化育人的四个维度

四、结语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血脉,是一种引领国家笃定前行的精神图腾,它的存在与发展关乎国家兴衰、民族危亡[8]。《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共建人文湾区”的理念要求,实则就是通过发挥湾区地域相邻的特点、文脉相亲的优势,塑造独有的岭南人文精神并予以弘扬,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尤其在文化育人方式方法上,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到青年主体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方式,使之成为青年一代为之向往的精神追求。在岭南文化育人的方向上,始终要贴近粤港澳地域文化特征,指向当下,面向未来,让湾区青年成为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载体和传播力量。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理学湾区
岭南文化名家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岭南文化遗产讲座——《仓东计划》的理念与实践在广州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