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宝贵经验讲好脱贫故事

2019-08-07 09:00张锦凤
记者摇篮 2019年6期
关键词:获奖作品

张锦凤

【摘 要】做好脱贫攻坚报道,可以从第28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中汲取宝贵经验。要紧跟脱贫攻坚伟大实践,把宏观叙事和新闻故事结合起来,挖掘和提炼脱贫攻坚精神,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关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干部。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   脱贫攻坚题材   获奖作品

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新闻宣传的重点内容。如何做好脱贫攻坚报道,可以从第28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中汲取宝贵经验。

一、脱贫攻坚题材获奖作品的特点

2018年11月揭晓的第28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脱贫攻坚题材作品为数不少,其中,新华社深度报道《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获得特别奖,湖南广播电视台的电视专题《为了人民》、华龙网的网络专题《绝壁上的“天路”》获得一等奖,另有多篇作品分获二、三等奖。梳理这些获奖作品,不难发现如下特点:

1.紧扣时代主题。中国新闻奖脱贫攻坚题材获奖作品紧扣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这一大背景,力求在有限的篇幅里,呈现生动的事例和采访对象的切身感受。作品《为了人民》讲述了八位驻村扶贫队长扎根一线、甘于奉献的扶贫故事,展现了公仆情怀;《绝壁上的“天路”》报道了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村民,不惜生命代价在绝壁上凿出“天路”,联通世界、造福子孙的壮举,讴歌了下庄村人为摆脱贫困,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接续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

2.精心组织策划、采写扎实。俯下身、沉下心才能够出精品。《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主创人员的调研长达一年,范围涵盖14个特困连片区,初稿形成后,又修改和完善了3个多月;《绝壁上的“天路”》采访持续1个多月,记者们与村民同吃同住,融入当地生活;《为了人民》报道组由近30名记者和摄像人员组成,辗转多地,行程近万里。

3.影响广泛。脱贫攻坚报道做得好,一样可以在各类媒体终端取得刷屏效果。《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被《人民日报》等500家新闻媒体采用,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超过280万人次;《为了人民》在湖南卫视播出的同时,相关网络专题也在新媒体平台推出,一周后各端口总点击量突破1亿次,《绝壁上的“天路”》刊发5天内全网阅读量达到1.25亿人次,引发舆论强烈关注。

二、脱贫攻坚题材获奖作品的启示

一篇脱贫攻坚报道好不好,最终要看效果,这个效果就是群众口碑好、社会共识强。在新闻实践中,有的脱贫攻坚报道,缺乏鲜活的事实和细节支撑,只是对脱贫成绩进行“总结式”的描述,不“鲜活”、不“走心”、不“接地气”,没有很好地凝聚精神力量,难以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有很强的启发意义,为我们做好脱贫攻坚报道提供了典型示范。

1.紧跟脱贫攻坚伟大实践。广播专题二等奖作品《中国扶贫第一村脱贫之后》报道备受关注的“中国扶贫第一村”福建省宁德畲族村赤溪村,在摆脱贫困后,如何积蓄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选题聚焦赤溪村成功脱贫之后的新变化,具有前瞻性。这也告诉我们,做好脱贫攻坚报道要紧跟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主动适应新的形势,确定好报道的方向和重心。

例如,为了确保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党和政府着力解决“兩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做好脱贫攻坚报道,可以围绕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重点民生工作来策划、组织选题,发挥引导作用。

2.把宏观叙事和新闻故事结合起来。深度报道《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长达9000多字,但通篇读下来,并不会感到沉闷,因为文章里不仅有宏观叙事,还有若干个生动的新闻故事——“背篓哥”修路、刘宗路把蜜桃卖到迪拜、胡麻岭隧道开通、援疆干部黄超群演绎生命最华美篇章。所以,无论是总结脱贫攻坚的阶段性成果,还是宣传脱贫好经验、宣传扶贫榜样,都要学会把宏观叙事和新闻故事结合起来,让宏观叙事和新闻故事相互碰撞,从宏观层面阐释要义和图景,从微观层面讲述个体故事,使脱贫攻坚新闻报道更加立体化,不再枯燥乏味。

3.挖掘和提炼脱贫攻坚精神。文字消息二等奖作品《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报道了云南省西畴县石漠化治理中,政府投资、群众出力的做法。记者采访时从墙上的宣传标语中受到启发,挖掘提炼了“西畴精神”的新内涵——“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突出展现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所以,在报道脱贫攻坚先进事迹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脱贫攻坚精神,挖掘提炼脱贫攻坚精神的丰富内涵,凸显价值观、方法论、精气神,大道至简、微言大义,凝聚全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神力量。

4.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文字评论三等奖作品《贫穷不可怕,就怕“不怕穷”》, 针对少数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强、脱贫意识淡薄——“不怕穷”的问题,分析“不怕穷”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指出“不怕穷”是深度贫困的“后遗症”,“不怕穷”其实是“穷怕了”。

文章从尊重和理解贫困群众的角度,既查摆问题,又帮助贫困群众想办法,并对一些地方在扶贫工作中滋生的急躁和厌战情绪提出警示。“扶贫先扶志”,脱贫攻坚报道要善于在扶思想、扶观念上找到落脚点,既要教育、引导、鼓舞贫困群众,也要尊重、理解、关心他们,激发和提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扶起他们的“志气”。

5.关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干部。做好脱贫攻坚报道要深入扶贫一线,关注扶贫干部的担当作为。文字消息二等奖作品《35名贫困村第一书记申请留任》报道了安徽省35名第一书记主动申请留任、“村民不脱贫、我们不撤离”的感人事迹,反映了扶贫干部不畏艰难、勇于奉献的实干作风。网络评论类三等奖作品《“一口水也没喝上”的扶贫问题出在哪儿?》指出有的扶贫干部到贫困户家中,把扶贫当成例行公事,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从未喝上贫困户“一口水”,批评了一些扶贫干部作风不实的问题。所以,脱贫攻坚报道要关注扶贫一线的扶贫干部,既关注扶贫干部的真情实感,真扶贫、扶真贫的先进事迹,也要开展舆论监督,引导扶贫干部端正态度、转变作风。

(作者单位:丹东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获奖作品
获奖作品《大鱼》(雕塑)
2018年书画临摹获奖作品选登
上期主题黑白去色 获奖作品
获奖作品选登
“7匹狼”征联大赛获奖作品
“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抗美援朝战争史》评说